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6)
2023(7136)
2022(5991)
2021(5292)
2020(4496)
2019(9960)
2018(9512)
2017(18170)
2016(9564)
2015(10825)
2014(11024)
2013(11032)
2012(10586)
2011(10088)
2010(10289)
2009(9679)
2008(9244)
2007(8367)
2006(7797)
2005(7223)
作者
(29917)
(25199)
(25184)
(24118)
(16010)
(11939)
(11462)
(9803)
(9493)
(8915)
(8857)
(8349)
(8317)
(8188)
(7875)
(7627)
(7371)
(7221)
(7061)
(6954)
(6596)
(6155)
(6097)
(5957)
(5754)
(5694)
(5391)
(5104)
(5087)
(4945)
学科
(68572)
经济(68490)
管理(27205)
(21417)
方法(20431)
地方(20337)
数学(18224)
数学方法(18068)
(16410)
企业(16410)
中国(15601)
地方经济(13986)
(13252)
(12419)
业经(11466)
(10655)
(9661)
环境(9026)
农业(8779)
(8302)
金融(8300)
(8226)
经济学(8020)
(7573)
(7378)
(7030)
银行(7019)
(6856)
资源(6691)
(6634)
机构
大学(154196)
学院(151986)
(74834)
经济(73430)
研究(60429)
管理(54222)
理学(46484)
理学院(45791)
管理学(44942)
中国(44680)
管理学院(44633)
科学(34829)
(32485)
(32274)
(31454)
研究所(28334)
中心(25796)
财经(25427)
经济学(24921)
(23231)
(22957)
(22144)
经济学院(21985)
(21520)
(21519)
师范(21391)
北京(21053)
业大(19324)
财经大学(18588)
科学院(18444)
基金
项目(98225)
科学(78481)
基金(73015)
研究(70972)
(64037)
国家(63558)
科学基金(53921)
社会(49128)
社会科(46477)
社会科学(46469)
基金项目(38086)
(36531)
自然(32771)
自然科(31935)
自然科学(31929)
自然科学基金(31370)
(31162)
教育(30998)
资助(29399)
编号(26524)
(23044)
重点(22757)
成果(22014)
(21966)
国家社会(21243)
(19299)
课题(19196)
发展(19068)
教育部(18888)
(18831)
期刊
(93619)
经济(93619)
研究(52250)
中国(31706)
(23382)
科学(23083)
学报(22040)
管理(21124)
(20211)
大学(16854)
学学(16158)
经济研究(15791)
(14460)
金融(14460)
财经(14043)
农业(13145)
业经(12324)
技术(12302)
(12269)
问题(11953)
教育(11343)
统计(9242)
技术经济(9121)
资源(8832)
世界(8356)
(8264)
(8223)
经济问题(7679)
决策(7491)
国际(7381)
共检索到242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静静  李艳红  朱连奇  
以豫西山区为例,采用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以县域为分析单元,选择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两个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法定量探究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并与海拔高度、坡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豫西山区地形以中起伏(200~500 m)为主,小起伏(70~200 m)和微起伏(30~70 m)次之,平坦地区(0~30 m)和大起伏(≥500 m)所占比例较少。②地形起伏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均强于海拔和坡度的影响,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③豫西山区49.29%的人口和47.42%的经济总量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115 m的区域,土地面积仅占26.45%;地形起伏度超过245 m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55%,但仅居住5.89%的人口且仅创造4.85%的经济总量。豫西山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向低地形起伏区的集聚态势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民  肖风劲  
根据豫西山区4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57—2008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多时间尺度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近50 a来,豫西山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均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年降水量在4 a和14 a尺度上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而年均气温在8 a和14 a尺度上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②近50 a来,豫西山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虽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使用白噪声功率谱进行显著性对比检验得出的结果表明,它们的主周期的显著性水平普遍较低,可以认为基本属于随机性波动;③近50 a来,在4~12 a的尺度上,豫西山区的年降水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智勇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形起伏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分析还表明,气温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降雨量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交通路网密度有助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应充分重视地形起伏度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应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琦  
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划分一级和二级土地类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转移的生态贡献率、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登封市"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9年,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增幅明显,城镇生活用地增幅最高。2)一方面导致登封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原因为低质量区面积持续扩张,研究期内面积由228.96增至256.41km~2;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以及牧草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远高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金店乡,研究期内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3)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型区域集聚在北部的嵩山和南部大熊山等山区,"低-低"型聚集区多分布在登封市区及大冶镇—阳城工业区形成的工业走廊沿线。综上,该研究可为豫西山区"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东锋  牛梦鹤  吴桂藏  张振  杨喜田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达到持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目标林分进行近自然状态分析是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活动的前提。以豫西山区4种典型林分(栎类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PCo 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坐标分析法对林分之间的相异关系和林分近自然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林分上层结构特征、林分下层结构特征和林分地表根系结构特征3方面构建的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反映林分之间的差异信息;PC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鲁礼新  茹芳芳  
根据渑池县100个农户样本2003—2005年社会、经济数据,用事件分析法对近期农业补贴政策的预期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补贴虽然能增加农户收入,但它对农户生产总投入的影响不大;农户在农业内部的资金和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与农业补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投入结构变动主要是由农户的生产经验和农业生产的多分有序性决定的;短期内,该农业补贴明显增加了农户的非生产性收入,也提高了农户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但对该县农户增加生产投入的激励作用还十分有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燕  钱乐祥  
将传统区划研究方法和现代GIS技术结合,以网格作为区划的基本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以地处豫西山地的典型地区洛宁县为例,对复杂的自然生态要素与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及相互作用运用GIS分析手段进行分析和表达。根据不同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态变化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变化的承载力差异,进行小尺度的县域生态经济综合区划。将洛宁县划分为四个生态经济区。通过对各生态经济区特征的分析,旨在协调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为豫西山地中尺度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样本。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海军  胡仪元  
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县域经济,特别是山区县域经济的现实困境迫使人们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人们在实践探索的同时,从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竞争力评价和对策等层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历史线索和逻辑归纳三统一的视角,就山区县域经济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大勇  朱召龙  
通过对弗朗索瓦·普劳克斯 ( F.Perroux)和 J.布德维尔的增长极理论的阐释 ,本文提出 :要克服“瓶颈”制约 ,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培育山区县域的经济空间增长极 (产业增长极 )和地理空间增长极 (小城镇 ) ;而且 ,在地理空间上要培育多元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庆宪  胡仪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山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的一类,由于落后而容易陷入"PPE"("生态贫困—经济落后—环境退化")怪圈的循环,因此,山区县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生态屏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臧玉珠  刘彦随  杨园园  
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地理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深受地形条件限制。以井冈山市为例,采用1995-2015年多期遥感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位指数等多项因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井冈山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林地、草地多分布在海拔>400 m、坡度>15°的山地和高丘陵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多分布在海拔<15°、人类活动密集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亦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平原和低缓丘陵区,斑块密集分布,景观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斑块密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高值分布;而在高海拔、坡度大的山地丘陵区,优势斑块明显,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蔓延度指数呈高值分布。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贫困山区减贫发展,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作用,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优势开发原则,重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快推进山区精准脱贫、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雪婷  方一平  邱孝枰  朱付彪  
以西部山区的缩影川西为研究对象,利用交通矢量化数据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探讨"十五"计划以来不同时期川西山区交通通达性与GDP的海拔空间分异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间川西山区交通通达性有了显著提高,各县通达水平两级分化有所减弱,高值区集中于攀西城市群,低值区主要位于甘孜州;(2)川西山区GDP与交通水平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海拔梯度分异,表现为中低海拔区>中海拔区>高海拔区>高原区,呈现出"反自然梯度特征";(3)从整体上看,川西山区通达性指数与GDP存在显著正向关联且关联程度不断加强,交通主干线显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促进作用,而边缘化的地理区位不利于地区对外开放,阻滞了经济发展;(4)不同时期各海拔区交通通达性及其构成要素与GDP的关联方向和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碧波  郭艳萍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发展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太原市为例,在分析其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经验提出太原山区村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山西山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熊健  
把握市场经济特性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熊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山区县摆脱贫穷落后困境的良方。但由于山区县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适应的状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竞争性与山区经济求稳性的矛盾。(2)市场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