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6)
2023(9885)
2022(8223)
2021(7609)
2020(5981)
2019(13417)
2018(13093)
2017(24493)
2016(13281)
2015(14608)
2014(14291)
2013(13955)
2012(12963)
2011(11884)
2010(11886)
2009(11294)
2008(10906)
2007(9895)
2006(8921)
2005(7976)
作者
(36558)
(31339)
(30540)
(29387)
(19298)
(15069)
(13955)
(11759)
(11735)
(10977)
(10507)
(10499)
(10096)
(9612)
(9481)
(9450)
(9126)
(8818)
(8756)
(8725)
(7691)
(7515)
(7258)
(7126)
(6984)
(6929)
(6867)
(6852)
(6139)
(6098)
学科
(52393)
经济(52302)
管理(38617)
(37494)
(27951)
(26457)
企业(26457)
农业(18779)
(16318)
业经(16137)
地方(15693)
(15091)
方法(14667)
中国(14320)
数学(12394)
数学方法(12243)
(11016)
(10021)
(9437)
银行(9428)
环境(9212)
(9192)
金融(9188)
(9031)
体制(8721)
(8662)
(8106)
财务(8089)
财务管理(8065)
农业经济(8049)
机构
学院(183929)
大学(179966)
(73212)
经济(71384)
管理(66394)
研究(64076)
理学(56306)
理学院(55559)
管理学(54675)
管理学院(54304)
中国(49737)
科学(38150)
(37730)
(37109)
(33740)
(31447)
中心(30150)
(29195)
研究所(28180)
财经(27806)
业大(26826)
(26682)
师范(26500)
农业(25038)
(24940)
(23509)
(23485)
北京(23321)
(22797)
经济学(22375)
基金
项目(123355)
科学(97652)
研究(94883)
基金(88191)
(75729)
国家(74990)
科学基金(64708)
社会(61085)
社会科(57470)
社会科学(57453)
(50680)
基金项目(47592)
教育(42429)
(40776)
自然(39645)
编号(39594)
自然科(38607)
自然科学(38600)
自然科学基金(37868)
资助(33449)
成果(32509)
(28832)
课题(28045)
重点(27988)
(27922)
(26668)
(25618)
国家社会(24984)
(24539)
创新(24007)
期刊
(94431)
经济(94431)
研究(57268)
中国(41950)
(37140)
(29802)
学报(27093)
科学(26333)
农业(24251)
管理(23698)
大学(21747)
教育(21133)
(20556)
金融(20556)
学学(20438)
业经(18282)
技术(14343)
财经(13647)
经济研究(13179)
问题(12385)
(11702)
(10789)
资源(10331)
(10307)
农村(9768)
(9768)
农业经济(9352)
(8822)
科技(8585)
现代(8410)
共检索到287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磊  
传统村落是一种极为敏感和特殊的遗存资源类型。一方面,地域开发需要借助其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来提升形象内涵;另一方面,开发过程需要时刻秉持和监控保护与开发的优先级。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如何在历史地位突出、遗存破损严重、史证信息缺乏、干扰因素众多的复杂背景下,精准提炼出最富代表性的风貌特质,重要而紧迫。研究围绕原型辨识的概念,通过对原型基本属性、发散模式、要素关联等细节的分析和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益于检验既有开发准适度及后续调整深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磊  
传统村落是一种极为敏感和特殊的遗存资源类型。一方面,地域开发需要借助其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来提升形象内涵;另一方面,开发过程需要时刻秉持和监控保护与开发的优先级。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如何在历史地位突出、遗存破损严重、史证信息缺乏、干扰因素众多的复杂背景下,精准提炼出最富代表性的风貌特质,重要而紧迫。研究围绕原型辨识的概念,通过对原型基本属性、发散模式、要素关联等细节的分析和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益于检验既有开发准适度及后续调整深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婕   蒋雪峰   谢旭斌  
文章选取典型的平坝传统村落——大仓村,较好保留了传统的空间基质,有助于明晰滇西北地区平坝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文章以大仓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1976、2000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仓村的景观格局具有“磁性圈网”和“竖向分层”相互融合的结构特征;(2)在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自然系统的空间限制和人类系统的择址观念等内生因素奠定了景观格局的基本框架,经济发展的驱动、规划建设等外生变量影响了景观格局的演化方向;(3)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变化—新稳定”的循环过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晓玥  张华荣  兰思仁  黄启堂  
色彩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色彩景观营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村落个性和风貌的塑造,影响公众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感受.研究以闽南蟳埔村为例,开展色彩特征量化分析及公众感知定性评价,研究表明:1)蟳埔村环境基底色彩略艳丽明亮杂乱,人工色彩混乱,自然色彩单调,需创造更愉悦和谐、温馨传统的氛围;2)历史人文色彩较丰富艳丽明亮,传统服饰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传统建筑色彩具有闽南地域特征,需创造更素雅和谐传统的色彩风貌.建议通过色彩景观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强化蟳埔村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合理规范人工色彩的管理控制,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色彩层次进行色彩景观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刘沛林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突显传统村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论文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基于景观符号概念、景观基因理论与空间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析其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从多原则多层次识别传统村落整体文化风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符号归纳、提炼的过程;(2)皇都侗文化村分别通过空间编码、景观修复、文化塑造,将其由农耕型传统村落转向文旅融合型传统村落,构建出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地域化的景观符号,实现对景观符号的情感联系与互动和景观本身的符号化;(3)皇都侗文化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将村民文化自觉、旅游市场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等内外驱动力连接至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节点中,实现现代多元生活需求功能与侗民俗文化的融合,推动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究传统村落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曼  
豫南传统村落是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形态、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和豫南传统村落的政策解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将豫南106个不同级别的传统村落分为西南部、东部和北部3部分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总结出豫南传统村落保护定位和保护等级、批次,提出豫南传统村落要秉承传统村落+制度、科学规划、文化、众创、公益等一体化模式的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马云   郭艳花   祁剑青   贾豫霖  
将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客观评估与村民主观感知有机结合,有利于打通传统村落保护从政府供给端到民意反馈端的逻辑脉络,双向联动建立传统村落长效保护机制。基于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传统格局、村域自然环境等维度构建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运用CRITIC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明两者之间的适配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客观脆弱性均值为0.51,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53.85%、30.77%和15.38%,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筑>村域自然环境。(2)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观脆弱性均值为0.55,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46.15%、23.08%和30.77%,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村域自然环境。(3)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的适配性存在尺度差异:从整体来看,76.92%的传统村落在主客观脆弱性上保持匹配,表明村民对历史环境脆弱性的客观事实具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但分维度上主客观脆弱性失配问题严重,并在不同维度表现迥异。政府“见物不见人”的单一性保护供给与村民多元化诉求之间的错配失衡,是造成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保护困境的根源所在,亟需以村民诉求为导向调整政府保护供给模式,以形成上下联动的保护合力,降低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脆弱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周明晖  贾豫霖  杜宇晴  马云  
文章在厘清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关联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经济、社会、生态、制度、文化5个子系统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传统村落韧性及其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据此探究不同韧性水平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河南省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总体处于中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南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东部较低的分异特征。(2)子系统评价结果为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表明旅游开发在完善村落治理体系、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造成了深层次干扰。(3)传统村落韧性子系统处于中低协调状态,反映出其韧性建构主要依赖于个别子系统的偏向型增长,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4)依据传统村落韧性水平将其分为品牌示范型、集约开发型、保护修复型三种类型,对应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品牌示范型村落宜整体开发,以“老家乡村”为主题进行旅游品牌推广,建立政策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设施共享的联动机制;集约开发型村落应促进内部要素重构、结构优化与功能互补,建立旅游风险防范机制,严格监控村落韧性水平的变化;保护修复型村落应藉由外源性要素的引领实现村落内源性要素的激活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尽快跨越发展困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乾  连倩倩  李小建  
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对象,将GIS分析法与社会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分析1975—2010年巩义市村落终结的特征,划分了山区迁移型、项目影响型和城镇扩张型3个村落终结类型,并分析了各自类型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有:巩义市村落终结随时间推进呈现阶段化特点,村落终结与村落所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地理因素对村落终结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村落终结的动因及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主要区别表现在农户和政府在村落终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上。从长期来看,不同类型村落终结未来对村落自身发展的影响将存在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李伯华   窦银娣  
景观修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乡村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显示:(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表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景观修复数字化的演进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