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5)
2023(3612)
2022(2936)
2021(2565)
2020(2138)
2019(4788)
2018(4544)
2017(8152)
2016(4751)
2015(4927)
2014(4705)
2013(4759)
2012(4406)
2011(4129)
2010(4090)
2009(3775)
2008(3499)
2007(3288)
2006(2855)
2005(2515)
作者
(16715)
(14656)
(14137)
(13466)
(8575)
(6938)
(5959)
(5777)
(5312)
(5046)
(4975)
(4612)
(4574)
(4509)
(4502)
(4467)
(4343)
(4303)
(4083)
(4024)
(3771)
(3534)
(3466)
(3336)
(3123)
(3115)
(3115)
(3103)
(3027)
(2997)
学科
(18307)
经济(18292)
管理(11556)
(10783)
方法(8201)
(7899)
企业(7899)
数学(7523)
数学方法(7441)
(5705)
(5380)
(4690)
中国(4192)
农业(3870)
地方(3863)
(3841)
土壤(3827)
业经(3751)
环境(3428)
(3191)
贸易(3191)
(3107)
(2898)
技术(2689)
土地(2619)
(2582)
金融(2582)
(2532)
财务(2529)
财务管理(2527)
机构
学院(68492)
大学(67976)
研究(27519)
(26165)
经济(25561)
管理(22728)
(22609)
科学(20250)
理学(19760)
理学院(19502)
中国(19160)
管理学(19043)
管理学院(18953)
农业(18663)
业大(16741)
(15855)
研究所(14922)
(14512)
农业大学(12287)
中心(12074)
(11792)
(11726)
科学院(10695)
(10190)
(9985)
财经(9467)
(9445)
(9418)
资源(8904)
北京(8827)
基金
项目(52425)
科学(40148)
基金(38592)
(37500)
国家(37269)
研究(31396)
科学基金(30010)
自然(21758)
自然科(21289)
自然科学(21278)
(21008)
自然科学基金(20883)
基金项目(20394)
社会(19684)
社会科(18784)
社会科学(18778)
(18696)
资助(15536)
教育(13623)
计划(13003)
重点(12894)
科技(12169)
(11654)
(11094)
编号(10789)
(10729)
科研(10605)
创新(10265)
(10035)
(9776)
期刊
(25970)
经济(25970)
(20769)
学报(20308)
研究(16682)
科学(15059)
中国(14783)
农业(14401)
大学(13251)
学学(12981)
(8868)
(8707)
管理(7655)
业大(6280)
农业大学(5401)
资源(5379)
中国农业(4936)
(4908)
金融(4908)
经济研究(4639)
财经(4579)
(4571)
技术(4284)
(4046)
科技(4005)
业经(3896)
自然(3861)
林业(3709)
问题(3527)
教育(3473)
共检索到97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鹏  陈阜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利用、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于2006-2007年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植株氮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呈"前低后高"(以抽穗为界)的趋势,这种变化动态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与单施纯氮90、180、270和360 kg/hm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同量氮肥氮收获指数(NHI)分别提高了16.7%、13.4%、9.1%、6.2%;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0.58%、3.79%、3.35%、2.27%;籽粒产量分别增产了7.7%、8.4%、11.0%、10.2%;减少小麦收获后0~200 c...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鑫  张娟霞  刘伟刚  郑险峰  翟丙年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0,84,168,252和336 kg/hm2),共计10个处理,研究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5年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呈“低氮减产,高氮增产”的规律。20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世友  刘孟朝  王凌  韩宝文  茹淑华  贾良良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措施在氮素总量降低30%、磷钾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措施的4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8.95%~51.21%。与习惯施肥相比,冬小麦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减少116.25,70.80,63.81,108.95 kg/hm2。综合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晓辉  郝明德  
【目的】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监测旱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的淋溶动向,研究施肥量与硝态氮累积量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试验小区0~300cm土壤剖面中,每20cm深度取一个土样,1mol·L-1KCl浸提后以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硝态氮含量。【结果】单施氮肥土壤硝态氮累积峰出现在80~100cm土层和300cm以下土层,当施氮量达到180kg·hm-2·a-1时,0~3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总量相当于8年的施氮量。单施磷肥对土壤硝态氮分布无影响;氮、磷肥配施时,施氮量增加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配施磷肥后可以减少硝态氮累积量,且施氮量越大减少的越多。过量施用氮肥,即使配施磷肥,硝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霞  罗延庆  张胜全  郑强  冯汉宇  王敏  王志敏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N0,N88.5+69处理产量最高,氮肥生理效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开花期以及成熟期各施氮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0,各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各处理2 m土体硝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值,成熟期20~60 cm土层相同施氮量(157.5,226.5kg/hm2)均表现为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硝态氮含量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N88.5+69>N157.5,N123+103.5>N226.5)。成熟期土壤硝态氮2 m土体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霞  冯浩  吴普特  王百群  
【目的】通过对冬小麦施用一种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探讨调亏灌溉下该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灌水(灌水量分别为0,1.467m3/hm2)、新型土壤改良剂(施入量分别为0,1 500kg/hm2)和氮肥(纯氮施入量分别为0,160,288kg/hm2)3个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亏灌条件下,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配施后,成熟期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单施或配施均能改善成熟期冬小麦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嫚  周苏玫  杨习文  周燕  杨蕊  张珂珂  贺德先  尹钧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过量施氮的现象,研究了适量减氮在不同土壤墒情下硝态氮分布以及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处理,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和3个施氮量处理(不施氮,N1;减氮施肥,N2:195 kg·hm(-2);常规高量氮肥,N3:270 kg·hm(-2)),测定了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冬小麦植株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昌明  李援农  蒋耿民  李莎  白麟  吕静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灌水量对覆膜冬小麦生长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小偃22号"为供试材料,通过2010年和2011年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750m3/hm2(冬前灌),1 500(冬前和返青期各灌750m3/hm2),2 250(冬前、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750m3/hm2),3 000m3/hm2(冬前、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750m3/hm2))和施氮量(75,150,225和300kg/hm2,70%基肥,30%追肥)处理对拔节期-成熟期覆膜冬小麦生长、产量及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拔节期-成熟期,冬小麦的株高随着灌水量和施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经廷  王志敏  周顺利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逄焕成  牛世伟  蔡倩  孙占祥  安景文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丽金  巨晓棠  张丽娟  王珏  刘新宇  
【目的】在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研究磷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方法】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cm土层处。【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能够利用注射并扩散于100~120cm土壤层次的标记硝态氮,3种磷水平的利用率分别为6.8%、16.4%和11.2%;耕层施用磷肥有利于小麦地下部根系发育,根长密度及根干重较不施磷均有增加,提高了小麦对深层硝态氮的利用,耕层适量供磷有利于小麦对土壤剖面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吸收利用。【结论】磷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小麦对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利用,过量施磷起抑制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鹏  陈阜  李莉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后期,10~3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秸秆未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秸秆还田影响了土壤铵态氮的分布,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冬小麦生长前期和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高,生产管理中应减少氮肥施用;进入抽穗期和灌浆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低,应增加氮肥施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亮  黄婷苗  郑险峰  顾炽明  王朝辉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陈效民  张聪聪  虞凯浩  张勇  潘根兴  张旭辉  
[目的]以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模拟的气候情景下的田间实测数据为参照,对DNDC模型在太湖地区的适用性及拟合效果进行分析,并预测农田土壤中无机氮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的T-FACE田间试验,采用DNDC模型研究了温度升高和CO2含量升高对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DNDC模型对试验区耕作层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 1(P<0.0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年降水量和氮肥使用量的敏感性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