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5)
- 2023(4984)
- 2022(4376)
- 2021(4026)
- 2020(3569)
- 2019(8391)
- 2018(8155)
- 2017(14877)
- 2016(8742)
- 2015(9649)
- 2014(9478)
- 2013(9307)
- 2012(8823)
- 2011(8230)
- 2010(8271)
- 2009(7656)
- 2008(7349)
- 2007(6487)
- 2006(5693)
- 2005(5087)
- 学科
- 济(37148)
- 经济(37116)
- 方法(20661)
- 管理(19167)
- 数学(19154)
- 数学方法(18778)
- 业(18282)
- 企(14404)
- 企业(14404)
- 学(12071)
- 农(8238)
- 地方(8057)
- 中国(7759)
- 财(6553)
- 农业(5907)
- 业经(5789)
- 理论(5196)
- 环境(5086)
- 贸(5074)
- 贸易(5070)
- 易(4879)
- 制(4641)
- 和(4618)
- 地方经济(4556)
- 融(4369)
- 金融(4365)
- 技术(4330)
- 划(4016)
- 银(3799)
- 及其(3790)
- 机构
- 大学(128665)
- 学院(126621)
- 研究(52233)
- 济(44809)
- 经济(43873)
- 管理(40463)
- 科学(40389)
- 农(38729)
- 理学(35595)
- 中国(35466)
- 理学院(35012)
- 管理学(33638)
- 管理学院(33462)
- 农业(31670)
- 所(30710)
- 业大(29074)
- 研究所(28857)
- 京(28350)
- 中心(22620)
- 农业大学(20303)
- 室(20226)
- 省(19516)
- 江(19344)
- 实验(18785)
- 院(18544)
- 实验室(18153)
- 财(18143)
- 科学院(17991)
- 业(17927)
- 北京(17299)
- 基金
- 项目(95717)
- 科学(72326)
- 基金(69324)
- 家(66915)
- 国家(66478)
- 研究(55534)
- 科学基金(53366)
- 自然(40337)
- 自然科(39454)
- 自然科学(39433)
- 省(38869)
- 自然科学基金(38706)
- 基金项目(35874)
- 划(34486)
- 社会(32805)
- 社会科(30950)
- 社会科学(30940)
- 资助(30465)
- 教育(26240)
- 计划(24109)
- 重点(23068)
- 科技(22454)
- 发(20684)
- 科研(19911)
- 创(19670)
- 部(19572)
- 编号(19192)
- 创新(18561)
- 专项(18054)
- 业(17428)
共检索到182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世龙 杨振立 白辉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186株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进行扩增检测,比对分析谷瘟病菌和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1的alpha盒子部分氨基酸序列和MAT1-2-1高迁移率蛋白盒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引物JPX1-1-S3/JPX1-1-A3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扩增效果较好,而JPX1-2-S1/JPX1-2-A1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扩增效果较好。序列比对发现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极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2010-2016年采自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和海南等采集地点的共186株谷瘟病菌单胞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夏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69.1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0%,其余4.25%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38.5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56.63%,其余4.82%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建立了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PCR检测体系,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 2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2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快速检测谷瘟病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和不同区域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分布对研究谷瘟病菌群体结构与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谷瘟病菌 交配型 PCR检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微微 郭丽婕 贾慧 曹志艳 高瑞萍 韩建民 董金皋
以真菌毒素与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并保存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F1-40(A交配型菌株)、01-23(a交配型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候选基因法,通过PCR扩增和Genome Walking技术,对A交配型菌株和a交配型菌株的MAT基因进行同源片段扩增,从而获得基因全长及其侧翼序列,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扩增得到的MAT基因全长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的Blast序列比对软件将MAT1基因和MAT2基因的侧翼序列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交配型的玉米大斑病菌中,A交配型的菌株中含有A交配型基因MAT1,a交配型菌株中含有a交配型基因MAT2。2个基因均含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缪云琴 孟然然 唐唯 杨仙 李灿辉
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近年在云南省种植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1998年发现晚疫病菌的2种交配型以来,有性生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以2010年来自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86个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以对峙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为准,比较分析了CAPs标记和A2特异性DNA片段扩增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证实了2种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均可以准确检测出晚疫病菌A1和A2交配型,但不能区分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总菌株的82.56%,在云南省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存在,已成为云南省晚疫病菌群体中的优势交配类型。
关键词:
晚疫病菌 交配型 对峙培养 分子标记检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滕振勇 杨静民 祁月月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婷婷 孙庚 刘金亮 孙明洋 胡瑞学 张世宏 潘洪玉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有性生殖决定着菌核病的初侵染及流行程度,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交配型基因对该菌的性别控制和遗传进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揭示核盘菌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核盘菌的交配型基因MAT-2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的研究。根据GenBank中核盘菌MAT-2基因(DQ159959)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该菌总RNA,采用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的方法扩增交配型基因MAT-2,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扩增出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申浩冉 白辉 任世龙 王璐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分布和变异情况,从全国谷子主产区的不同区域采集分离了252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基因组DNA,参考目前已知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开发合成了5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对252株谷瘟病菌进行PWL家族基因检测,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52个谷瘟病菌菌株都不包含PWL1基因,65个菌株包含出PWL2基因,扩增率25.8%,252个菌株都包含PWL3与PWL4基因,扩增率100%。谷瘟病菌PWL3基因与稻瘟病菌中同源基因相比,在基因编码区存在849 bp的碱基插入,插入片段与non-LTR retrotransposon:MGL的相似度为96.7%,利用此差异可通过PCR技术快速区分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谷瘟病菌PWL2基因存在多处单核苷酸变异,通过分析将其划分14个单倍型,分别为P1~P14。单倍型P1占绝对优势包含46个菌株,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其他主要单倍型,其次为单倍型P12包含7个菌株,并且多地区都存在特异性单倍型,说明我国谷瘟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谷瘟病菌中不存在PWL1无毒基因,PWL2无毒基因仅存在部分菌株中,PWL3和PWL4无毒基因存在所有谷瘟菌株中,PWL3和PWL4无毒基因对应的抗病基因在谷子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安琴 庞春英 朱鹏 邓廷贤 陆杏蓉 陈明棠 杨炳壮 梁贤威
【目的】克隆沼泽型水牛VASA基因5′侧翼序列,对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转录活性检测,为后续水牛繁殖性能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河流型水牛(BuBAluS BuBAliS)的VASA5′侧翼序列,经过同源比对,设计PCR引物。以沼泽型水牛血液基因组为模板扩增VASA基因5′侧翼序列并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扩增的VASA基因5′侧翼片段插入PeGFP-1多克隆位点处,构建PVASA-eGFP-1载体。载体经脂质体转染Hek-293T和CHO细胞系,分析其转录活性。【结果】成功克隆沼泽型水牛VASA 5′侧翼序列及部分CDS区序列,共3 081BP,同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江桥 王玲 潘庆华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TH12 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94-64-1b和95-23-4a 为A、B 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 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 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名海 赵美 舒灿伟 周而勋
为明确南繁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的分布情况,对6个无毒基因(ACEI、Avr-Pia、Avr-Pik、Avr-Pita、Avr-Piz-t和PWL2)在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60个稻瘟病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进行PCR检测。结果发现,这6个无毒基因在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6.67%、33.33%和0.00%、100.00%和100.00%、96.67%和90.00%、73.33%和100.00%以及100.00%和73.33%。该结果说明除了无毒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世龙 白辉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株,提取其基因组DNA,根据目前已成功克隆的稻瘟病菌的7个无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并对部分菌株的无毒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76个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的扩增率为1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无毒基因 变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玉梅 李琴 付鸣佳 金华燕 沈俊良 钟雪晴
为了探讨蛹虫草类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like proteaSe)的表达特性,以真菌蛹虫草菌丝体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获得蛹虫草Cmkexin基因的orF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应用northern杂交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蓝光照射后蛹虫草菌丝体中Cmkexin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获得蛹虫草Cmkexin基因的orF序列。对翻译蛋白质产物Cmkexi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含1个属蛋白转化酶的肽酶S8家族功能域(143~429)和1个前体蛋白转化酶p功能域(514~600),符合真菌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特征。蛹虫草菌丝体在黑暗预培养4 d后再蓝光照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勇 范玉顶 徐进 马杰 江南 刘文枝 曾令兵
根据鲤疱疹病毒II型(Cyprinid herpesvirus Ⅱ,Cy HV-2)ORF 4基因序列(Gen Bank:JQ815364.1)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ORF 4基因编码框全长序列1 041 bp,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ORF 4。将p ET-32a-ORF 4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得到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其分子质量约为57 ku,与预期大小一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克荣 周而勋 陆家云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交配型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THEMATINGTYPESOFCRYPHONECTRIAPARASITICAINEASTCHINAWangKerong,Zhou...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潘琪 张国珍 贺伟 费松林 陈余朝 张海旺
在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著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丛斌 张明珠 胡志凤 段立佳 王晓静 张统书 董辉
为克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β-aCtin基因CDna片段,建立米蛾β-aCtin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并评估其在实时荧光定量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利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米蛾β-aCtin基因CDna片段,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法建立qrt-pCr方法,检测在米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中β-aCtin基因的表达量。获得了长为822Bp的米蛾β-aCtin基因片段(Gen Bank aCCeSSion:kJ599569),编码273个氨基酸残基;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Ct值检测范围为13~2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