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95)
- 2023(6566)
- 2022(5864)
- 2021(5352)
- 2020(4874)
- 2019(11194)
- 2018(11103)
- 2017(21799)
- 2016(12274)
- 2015(13835)
- 2014(14149)
- 2013(14249)
- 2012(13519)
- 2011(12269)
- 2010(12409)
- 2009(11518)
- 2008(11783)
- 2007(10869)
- 2006(8999)
- 2005(8146)
- 学科
- 济(51045)
- 经济(50995)
- 业(32887)
- 管理(32040)
- 方法(27413)
- 企(25910)
- 企业(25910)
- 数学(24622)
- 数学方法(24395)
- 财(13944)
- 农(13770)
- 学(12731)
- 中国(11929)
- 贸(9799)
- 贸易(9799)
- 制(9587)
- 易(9521)
- 地方(9383)
- 业经(9234)
- 务(9036)
- 农业(9018)
- 财务(9016)
- 财务管理(8991)
- 企业财务(8552)
- 银(8112)
- 银行(8077)
- 融(7750)
- 金融(7745)
- 和(7645)
- 行(7638)
- 机构
- 大学(184589)
- 学院(182843)
- 济(73004)
- 经济(71342)
- 管理(66653)
- 研究(63948)
- 理学(57848)
- 理学院(57123)
- 管理学(55969)
- 管理学院(55623)
- 中国(46531)
- 科学(42740)
- 农(40356)
- 京(38916)
- 所(34892)
- 财(33503)
- 业大(32478)
- 农业(32478)
- 研究所(32096)
- 中心(29509)
- 江(27745)
- 财经(27115)
- 经(24596)
- 北京(24033)
- 范(23363)
- 经济学(23043)
- 师范(23042)
- 院(22085)
- 州(21933)
- 农业大学(21165)
- 基金
- 项目(123320)
- 科学(95110)
- 基金(89245)
- 研究(84117)
- 家(80081)
- 国家(79459)
- 科学基金(65907)
- 社会(52052)
- 社会科(49307)
- 社会科学(49287)
- 省(48811)
- 基金项目(47432)
- 自然(44664)
- 自然科(43622)
- 自然科学(43597)
- 自然科学基金(42843)
- 划(41634)
- 教育(39147)
- 资助(37324)
- 编号(33282)
- 重点(28448)
- 部(27572)
- 成果(27464)
- 发(26315)
- 创(25212)
- 计划(24903)
- 科研(24653)
- 创新(23704)
- 课题(23249)
- 性(22840)
共检索到259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子坚 古世禄 马建萍 独俊娥
谷子不同品种对粒黑穗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其中有79.5%的品种属感病或高度感病类型。谷子抗粒黑穗病的遗传背景十分复杂,遗传方式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遗传力为37.66%,超亲遗传比较明显。双亲发病株率平均值和差值与F2高抗株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446**和r=-0.8638**。正确选配杂交组合对抗病育种的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词:
谷子,粒黑穗病,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建萍 古世禄 独俊娥 古兆明 刘子坚
采用箱栽方法种植 12个抗病性不同的谷子品种 ,分析了芽苗过氧化物酶 (POX)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证明 ,对黑穗病免疫的品种接菌后POX活性平均提高 2 2 8%。越是易感病的品种接菌后POX活性提高得越多。感病品种平均提高 71 6 % ,高感品种平均提高 95 0 %。同工酶酶谱 ,免疫品种接菌后不变 ,越是易感病的品种接菌后酶谱变化越大。二维排序 ,免疫品种接菌与不接菌的两个点落在同一点上或附近 ,d值平均为 3 1。易感病品种的两点相去甚远 ,其中 ,感病品种平均d值 12 2 ;高感品种平均d值 13 2。采用芽苗POX同工酶测定谷子品种抗黑穗病性 ,简便快速
关键词:
谷子 芽苗 黑穗病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瑞洋 赵随堂 冯未娥 李占录 徐劲松
抗4、抗7高粱杂交种是由Tx622A不育系和晋粱5号、忻粱7号恢复系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高抗至免疫丝黑穗病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增产15%~18%,在人工接菌条件下发病率为0,对照种为82.4%,是目前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和天津等省市生产上推广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结合高粱育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现有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Tx622A等不育系抗性最强,具有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Tx3197A等不育系抗性较差,则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关键词:
高粱,选育,丝黑穗病,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剑秋 李玥莹 朱凯 王艳秋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永红 张旭 崔福柱 司浩浩 孙毅 张福耀
为筛选与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相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实现实验室内对高粱抗病性的选择鉴定,达到真正意义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用高粱感病品种三尺三和抗病品种Tx622B为研究材料,观察了其形态学和农艺性状,筛选了具有多态性的SRAP标记。结果表明:高粱品种三尺三与Tx622B的田间性状有明显的差异,三尺三的株高、茎粗、秆高、地面茎节数、穗长、穗节数、穗粒重和千粒质量均高于Tx622B,穗一级分支数高于Tx622B,而小区穗数低于Tx622B。2个品种产量性状的差异达到极显著的水平。筛选出16对在抗感品种间有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 SRAP标记 抗性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向丽 宫国义 郭绍贵 许勇 卢向阳 彭振兴 张海英
以西瓜抗白粉病种质PI482246和感白粉病品种中信1号为亲本,建立了F2、BC1.1和BC1.2分离群体。从白粉病菌收集物中分离鉴定得到Px生理小种2 France,采用孢子悬浮喷雾法对各世代进行白粉病抗性苗期接种鉴定,并进行抗性遗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I482246对Px生理小种2 France的抗性由一对不完全隐性单基因控制。
关键词:
西瓜 白粉病 生理小种鉴定 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香玲 宋波 刘玉梅 李新海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重组自交系 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设 唐晓伟 孟淑春 宋曙辉 陈贵林 孙振英 李梅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对从国内外搜集的 35 7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 ,鉴定出 6 9份抗源 ,其中国外抗源品种有 5 2份 ;国内种业市场或育种单位搜集的当前推广的品种只有 10份抗白粉病 ;在所鉴定的 133份中国薄皮甜瓜和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有 6份甜瓜和 1份菜瓜抗白粉病 ,表明中国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抗源自交后代抗病株明显多于感病株 ,初步认为抗源基因的遗传可能表现为显性。
关键词:
甜瓜 白粉病 抗源鉴定 遗传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秋英 吉万全 王长有 薛秀庄 王亚娟
抗性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感病品种阿勃、中国春、陕160、陕优225与该种质正反交,结果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为3∶1;以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5B"偏离3∶1外,其余均为3∶1。表明N9134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位于"5B"染色体上。
关键词:
N9134 白粉病 遗传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建萍 古世禄 刘子坚 独俊娥
通过不同类型抗性亲本杂交选育和连续人工接菌鉴定 ,创新出 4份对粒黑穗病免疫和高抗、且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 ,可提供育种单位利用
关键词:
谷子 粒黑穗病 材料创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代华 王剑 伏荣桃 王平 姚琳 陈晓娟 张鸿 黄超 陈雪娟 龚学书 陈宇 毛建辉
本文利用35对SSR引物对23份水稻品种(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5对引物在23个水稻品种上共获得342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8条,多态性条带所占比例为84.21%。23个参试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病穗率范围为8.20%~75.93%,最高和最低病穗率之间相差67.7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范围为2.19~52.67,最高和最低病情指数相差50.48。成对品种的GS变化为0.614~0.954,平均值为0.740单个品种的平均GS值变化为0.686~0.778之间。共有11份供试品种的平均GS值低于GS总平均值(0.740),其它12份(占供试品种总数的52....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抗性 遗传多样性 SS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文舫 姜慧芳 任小平 吕建伟 赵新燕 黄莉
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能为花生抗青枯病育种提供辅助选择技术,以抗青枯病品种远杂9102与感病品种Chico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用66对具多态性的引物(EcoR I/MseI引物组合35对,MluI/MseI引物组合14对,PstI/MseI引物组合17对)对其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24个多态性位点。应用JoinMap(3.0软件对这些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栽培种花生的AFLP遗传连锁图。该图谱包含98个AFLP标记,涉及20个连锁群,覆盖总距离285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90 cM。结合RIL群体的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利用分析软件QTLNetwork(2....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雨盛 邱洪波 李哲 王延波 刘欣芳
对2个外来玉米育种群体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和德国玉米种质KAS1216的农艺性状及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玉米种质的多数农艺性状表型变异系数高于德国玉米种质,美国玉米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多于德国玉米种质(3个类群),说明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德国玉米种质KAS1216。人工丝黑穗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美国玉米种质抗性在中抗及其以上的品系占总数的76.09%,明显高于德国玉米种质(54.35%)。美国玉米种质PF6J155符合实际玉米育种要求,可优先加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希太 肖磊 董策
【目的】为寻求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收集新途径, 本文研究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的抗穗发芽特性并阐明其遗传背景。【方法】分别于7月1日—7月31日、8月1日—8月31日、9月1日—10月10日3个时间段分Ⅰ、Ⅱ、Ⅲ批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于10月中旬集中移栽入观察圃。【结果】通过生长一致性观察发现第Ⅰ批有93%落粒实生麦苗的几个直观农艺性状与前茬种植的小麦品种一致而第Ⅱ、Ⅲ批落粒实生麦苗几个直观的农艺性状表现各异;穗发芽指数测定发现第Ⅰ批94.1%的落粒实生麦苗都感穗发芽,只有3.6%和2.3%表现为中抗和抗,第Ⅱ、Ⅲ批中100%的落粒实生麦苗穗发芽抗性都在中抗以上且随着收集批次的靠后高级别穗发芽抗性占比越高;通过对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生长环境因素的分析然后进行人工远缘杂交验证,发现收集落粒实生麦苗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人工远缘杂交结实率为5%,这充分证明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发生自然杂交结实的可能性;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节节麦以及近10年同一地块种植过的小麦品种进行检测与分析,引物Xgdm33、Xgwm52在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基因组DNA中不仅检测到了大量的来源于节节麦的DNA片段同时也检测到与前期种植过小麦品种同源的DNA片段,从分子水平证明大田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是生长于大田中的节节麦与以往种植过的小麦品是自然杂交的后代。【结论】通过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可以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