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96)
2023(7112)
2022(6299)
2021(5778)
2020(5208)
2019(12094)
2018(11949)
2017(23649)
2016(13193)
2015(14886)
2014(15216)
2013(15269)
2012(14521)
2011(13238)
2010(13499)
2009(12701)
2008(13069)
2007(12203)
2006(10372)
2005(9505)
作者
(40884)
(34322)
(34232)
(32863)
(21932)
(16737)
(15785)
(13357)
(12771)
(12384)
(11716)
(11558)
(11087)
(11023)
(10884)
(10784)
(10706)
(10056)
(10001)
(9859)
(8675)
(8550)
(8407)
(7854)
(7799)
(7794)
(7708)
(7606)
(7007)
(6980)
学科
(56868)
经济(56807)
(37609)
管理(36318)
(30511)
企业(30511)
方法(29036)
数学(25305)
数学方法(25060)
(15714)
(15069)
(14324)
中国(13702)
(11413)
(11255)
贸易(11251)
(10924)
业经(10867)
地方(10512)
(10039)
财务(10016)
财务管理(9987)
农业(9827)
理论(9643)
企业财务(9518)
(9347)
银行(9324)
(9101)
金融(9097)
(9068)
机构
大学(205237)
学院(201819)
(81820)
经济(80047)
管理(73420)
研究(68554)
理学(63085)
理学院(62291)
管理学(61096)
管理学院(60700)
中国(50618)
科学(43791)
(42999)
(39360)
(37977)
(36528)
研究所(33231)
业大(31677)
财经(31612)
中心(31485)
(31179)
农业(30277)
(28544)
(27929)
师范(27655)
北京(26817)
经济学(26022)
(24874)
经济学院(23618)
(23484)
基金
项目(129204)
科学(100416)
基金(93664)
研究(91931)
(82578)
国家(81839)
科学基金(68518)
社会(57618)
社会科(54554)
社会科学(54535)
(50223)
基金项目(49627)
自然(44799)
自然科(43760)
自然科学(43743)
教育(43174)
(43058)
自然科学基金(43001)
资助(38841)
编号(37025)
成果(31659)
重点(29636)
(29458)
(27391)
(26261)
课题(25766)
科研(25349)
(25253)
教育部(24949)
创新(24594)
期刊
(88675)
经济(88675)
研究(59073)
学报(37299)
中国(36414)
(33811)
(32688)
科学(31626)
大学(27322)
学学(25720)
管理(24669)
农业(22324)
教育(21360)
(17862)
金融(17862)
财经(17347)
技术(16238)
(14862)
经济研究(14092)
业经(13660)
问题(12690)
(12158)
(11287)
技术经济(10555)
(10381)
图书(10133)
理论(9984)
统计(9647)
商业(9196)
实践(9009)
共检索到29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新才  谢鑫  
历史上,中国谱牒编修的内容体例不断丰富、系统化,编修主体渐趋平民化。通过对谱牒编撰历史的回顾及对谱牒文本的分析,文章认为可以将支持国人不间断修谱的动因归纳为祖先崇拜和孝德思想,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现实需要,忧患意识和夷夏观念。谱牒编修行为及其背后的动因体现着宗族自适性,即宗族为了自身安全,趋利避害,调整自我特性以应对不断变革的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元亨  
族谱之所以被视"无形的祖宗言",是因为其背后隐含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印证客家民系大迁徙的历史路线,更揭示出这个民系的精神承传。既往关于族谱真伪的争论,每每忽略了其所能揭示出的历史深度、思想内容,以及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只有超越这一樊篱,对族谱的研究方能有真正的拓展与突破。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陈鹏  
秦汉时期的皇族档案,主要是宗室名籍和根据名籍编撰而成的帝王诸侯世谱、年谱。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皇族档案的形式和编撰制度出现了新进展:在魏晋南北朝,皇族档案呈现出"谱牒化"和"士族化"倾向;至唐代,皇族谱牒编撰又展现出"制度化"和"多样化"特点。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陆岩  
上古夏、商、周之时,即有谱牒传世,最早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从汉魏到南北朝,士族阶级依靠谱牒维系门阀势力。唐朝的门阀制度已趋式微,少数寒庶精英经由科举而崭露头角。北宋苏洵、欧阳修等人倡导私修家谱,家谱的历史正式开始。明清两朝,各地普遍重视建祠修谱。从晚清到民国,民间修谱蔚然成风。宋代欧阳修主编《新唐书》中有《宰相世系》表,其中专列"陆姓"一章。东汉初年陆闳奉旨创修谱牒,唐元和年间,陆庶请旨重修族谱,将陆姓分为"四十九支"。南宋陆游亦曾重修陆氏族谱。《樟村陆氏宗谱》自元代德舆公"独修"起,至民国近600年间,先后10次重修。陆氏谱牒既清晰地显示了唐以前门阀士族官修谱牒的样式,也保存了宋元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谱的痕迹,其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新才  谢鑫  
谱牒是记录家族世系源流的文献,对谱牒的科学研究始于近代,史学、社会学和图书情报档案学一直是重要参与学科。文章通过对CSSCI (含扩展版)收录的26种图情档期刊上所载论文的文本研读,总结该领域谱牒的研究脉络:由研究谱牒本身转向馆藏建设开发,在后者以技术应用为界分为文献入藏、书目控制阶段和面向利用的数字资源组织与开发阶段,整个进程穿插着资源揭示和拓展研究。这一脉络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是学科发展转型的映射。通过与史学、社会学范式下的谱牒研究进行比较,发现由于传统文献学的交集,图情档同史学在谱牒研究上有一定重合和交互,但更多是由学科定位及范式导致的不同,而与社会学相关研究差异更为明显。基于文献回顾与学科对比,文章认为图情档的谱牒研究应明确本学科研究特色,在资源组织、开发与保存中加强领域内的协调合作,吸收其他学科成果和借鉴研究方法的同时,开展数字人文等跨学科合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秀玉  
安徽民间谱牒的纂修自宋至民国兴盛不衰,在经历了建国初数十年的中断之后,又复兴起来。古今谱牒在纂修宗旨、内容上既有继承又有变化。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锋  
晋唐时期的谱牒修撰郭锋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谱牒修撰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与晋唐独有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士族政治与士族社会和适应,晋唐谱牒修撰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宋人郑樵评论晋唐谱碟修撰盛况说:“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志伟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形态及其内涵,因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许多差异。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组织,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变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宗族发展历史中的文化过程,蕴含着社会变迁的重要信息。聚居在番禺沙湾的何氏宗族的发展,为这一研究兴趣提供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本文试图通过何氏宗族发展过程中积极重构祖先谱系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宗族的文化意义。作为一种尝试,难免拙笨悖谬,望方家赐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家骥  
清皇族宗谱《玉牒》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皇族宗谱,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在人口资料上的价值体现在:(1)数量大。(2)有人口繁衍的连续性记录。(3)人口登录比较完整。男、女、老、幼包括生下即殇者,皆登入。(4)有难得的女性人口资料。皇族所生女,都有简单的生平记载。(5)有远较一般家族谱全面、具体的婚姻方面资料。另外,由于清中期以后皇族绝大部分是下等宗人,与普通旗人、庶民情况差不多,所以其人口资料也有一般性参考意义。价值上不足之处是:(1)清初人口之登录尚不完全,如女婢所生子女不录,殇者多缺载,除宗者未录。(2)有人口漏报现象。(3)外姓嫁入之妻妾多不作专门登记。(4)男性成婚龄无专门登载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潘补补  
本文就谱牒的私秘性而形成的在装帧、保管及修缮法方面的特殊性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斯  沈默  冯华倩  简佳妮  李瑞瑞  
文章从接收和管理捐赠、编印侨刊、提供宗亲交流的场所、举办各种宗族活动、传承宗族历史文化五个方面阐释关族图书馆联系侨乡宗族关系的职能,得出关族图书馆是联系侨乡宗族关系重要纽带的结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先文  
"聚族而居"的现实决定了宗族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排除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内涵视角,宗族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内源式和社会性发展以及开发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宗族对经济学中经济不均衡发展解释乏力、经济理性假设缺陷,以及信息不完备和契约履行困境能起到解释或补充作用。宗族促进了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目标的多元化、机制的人性化、效果的优越化。因此,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现实,利用、引导和改造宗族关系建立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肖唐镖  
对待农村宗族,地方干部往往呈现复杂甚至矛盾的态度。当面对的是一般性的宗族,他们往往将它看成比较负面的问题;而如果面对的是“生我养我”的宗族,他们则往往会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乃至组织它的活动。这就是地方干部对待宗族的体制性立场与亲情性立场。这种多元的矛盾立场,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现实和人性取向的偏差与背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