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3)
- 2023(1748)
- 2022(1456)
- 2021(1410)
- 2020(1156)
- 2019(2553)
- 2018(2458)
- 2017(4319)
- 2016(2237)
- 2015(2530)
- 2014(2289)
- 2013(2070)
- 2012(1957)
- 2011(1740)
- 2010(1840)
- 2009(1677)
- 2008(1613)
- 2007(1481)
- 2006(1380)
- 2005(1234)
- 学科
- 济(7871)
- 经济(7850)
- 业(6417)
- 企(5120)
- 企业(5120)
- 管理(4789)
- 农(2958)
- 中国(2851)
- 方法(2634)
- 数学(2123)
- 数学方法(2096)
- 家(2047)
- 财(1912)
- 农业(1897)
- 学(1884)
- 融(1856)
- 金融(1856)
- 贸(1791)
- 贸易(1790)
- 易(1767)
- 关系(1737)
- 世界(1700)
- 业经(1677)
- 银(1477)
- 银行(1475)
- 制(1452)
- 国家(1436)
- 行(1429)
- 发(1327)
- 和(1306)
- 机构
- 大学(31639)
- 学院(30096)
- 济(13177)
- 经济(12948)
- 研究(12006)
- 管理(11139)
- 理学(9682)
- 理学院(9523)
- 管理学(9321)
- 管理学院(9261)
- 中国(8458)
- 京(6812)
- 科学(6627)
- 财(6216)
- 所(5791)
- 研究所(5329)
- 中心(5294)
- 财经(4992)
- 范(4898)
- 师范(4863)
- 农(4681)
- 经(4627)
- 北京(4407)
- 经济学(4341)
- 江(4314)
- 院(4221)
- 师范大学(4135)
- 业大(3904)
- 经济学院(3892)
- 财经大学(3850)
共检索到47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锬
谭恩美小说中的"他者化"中国是其通过家族往事追寻族群记忆的重要步骤之一。由此,谭恩美不仅向读者呈现了被销声的华裔的生存境况,更是通过对华裔历史的重建肯定了整个华裔族群的存在。这些便是谭恩美对华裔群体身份的独立思考,也是其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谭恩美 记忆 身份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虹 赵友斌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
爱尔杰 人物塑造 美国梦 主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向阳
从汤亭亭到谭恩美和任璧莲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都有明显的母女主题,即华人移民一代母亲和她们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这些母亲们在女儿面前都显得强势、专制因而引起冲突。造成强势母亲的原因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视,也有作家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龙女"和"瓷娃娃"刻板形象的需要。母亲们的严格要求促进了女儿们在美国社会的成功,客观上应验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群体冠以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但也造成女儿们在性格上的缺陷,这应启示中国读者反思家庭教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家庭创伤记忆是青年成长叙事中阻滞人格主体建构的障碍与生成畸形情感伦理的动因。纾解精神创伤、呼唤亲情关怀、直面家族史等是以张悦然、张怡微、笛安为代表的部分“80后”女作家群体亟需处理的问题。在回溯创伤记忆时,《茧》《细民盛宴》《西决》《东霓》等相关文本的叙事人贴近隐含作者的距离,将历史原罪、情感经济、家族隐秘指认为精神创伤成因,以对生父母、继父母和代父母的态度渐变完成情感认同,并借自白语调与叙事节奏使创伤书写或内蕴审慎节制、以柔克刚之美,或呈露出主体情绪恣肆宣泄的快意夸饰之美。但青年作家生活经验与历史反思力有限,自怜情结与性别身份的困囿使相关文本暴露了精神分析写作或情感夸张式宣泄的局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畅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充分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异质文化下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在压迫下的抗争。双重压迫使华裔女性完全丧失话语权,处于失语状态,进而造成身份缺失,在女性意识觉醒后,华裔女性通过抗争重拾话语权,追求独立和自由,实现身份建构。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汤亭小说中华裔女性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这不仅拓宽了汤亭亭小说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汤亭亭小说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汤亭亭小说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朱铭来 何敏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作为健康度量指标,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健康流动及动态趋势,并探究代际健康流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还构建健康与收入相结合的总体福利指标或纳入健康的跨代持久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家庭仍存在代际健康传递现象,但是代际健康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代际健康流动性随着出生年份的推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体现出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的交互影响;代际健康流动性因性别、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与城乡不同而存在差异;榜样效应与信息传递是代际健康流动的传导渠道。另外,在重新估计新的福利度量指标或考量三代人健康的跨代持久性后,发现代际健康传递性进一步提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惠民 王名扬
基于对高等教育溢出效应理论内涵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概括出形成家庭流动作为高等教育溢出效应的两条主要路径,即个体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带动家庭流动的直接路径和个体完成高等教育就业后产生家庭流动的间接路径。结合访谈数据,从流动时间(流速)、流动数量(流量)、流动主体(流层)、流动批次(流域)、流动中的教育层次(流质)、流动方向(流向)、流动的关键驱动力(流源)等七个维度,对家庭流动作为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在两条主要路径中的具体实践类型做出分析。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溢出效应 家庭流动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王艳春
家庭档案工作是近年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推行的新的工作领域。为丰富国家档案资源和国家历史记忆,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典型家庭照片档案的事例分析,对家庭建档工作深入开展,在工作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家庭档案 资源建设 工作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梅天顺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将“青年婚恋”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在军
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其致贫的直接原因除自身经济水平外是高校的高收费与高消费,这种贫困属于脆弱性贫困,即农民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所致。中国教育和就业体制决定了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途停止投资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家庭投资最大、子女受益最多,投资与受益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持续性。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等政策可以缓解农民家庭"因学致贫",但要进一步减少和缓解"因学致贫"程度,还需要农民家庭转变观念,降低利他程度,子女多承担责任,甚至直接放弃高等教育投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就个人成就而言,骆家辉无疑是海外华人阵营中的翘楚,从唯一的美国华裔州长到美国商务部长,每一步跨越都风生水起。以对中国企业的凌厉进攻态势而论,骆家辉似乎又是一个不大受欢迎的角色:担任美国商务部长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数量创造了罕见的历史记录;从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构造出发,人们对骆家辉投入了更多的期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艳 李咪咪 肖洪根
对于海外移民返乡的研究,学者们往往聚焦于解析其返乡动机、探访祖国家园的行为,以及返乡旅游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而对其返乡旅游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的作用却鲜有涉及。该研究选择10个北美华侨家庭就返乡家庭旅游开展联合访谈,运用叙事研究方法,解析其返乡家庭旅游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集体记忆的信息遵循"地点""活动""感受"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逻辑进行建构,通过分享行为来维系;而国家认同随着集体记忆的形成而建构,并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出代际差异性、传承性和垂直传播性。该研究对海外移民的返乡研究、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伟
创伤书写是《天使,望故乡》的重要写作特征。沃尔夫以甘德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刻画了甘德家庭成员行为的反常、举止的怪异、家庭创伤与身体创伤记忆以及身份焦虑,创造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创伤家庭人物。以创伤理论为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小说主人公尤金·甘德的创伤经历,有助于挖掘《天使,望故乡》在创伤历史记忆、创伤身份塑造、创伤文学写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来自家庭的创伤造成了甘德家孩子们的身体创伤记忆。创伤记忆塑造了南方人的自我,沃尔夫和其他南方作家一起,开始了漫漫时间长河中对过去的反思和自我探寻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