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0)
2023(4784)
2022(3909)
2021(3275)
2020(2743)
2019(6081)
2018(5861)
2017(11194)
2016(5687)
2015(6386)
2014(6499)
2013(6662)
2012(6660)
2011(6351)
2010(6511)
2009(6114)
2008(5745)
2007(5102)
2006(4904)
2005(4749)
作者
(17437)
(14804)
(14686)
(14120)
(9604)
(6935)
(6647)
(5638)
(5531)
(5310)
(5222)
(4918)
(4874)
(4706)
(4649)
(4515)
(4355)
(4252)
(4145)
(3871)
(3752)
(3503)
(3493)
(3472)
(3444)
(3356)
(3125)
(2962)
(2878)
(2858)
学科
(53774)
经济(53750)
方法(15297)
管理(15205)
地方(14765)
数学(14028)
数学方法(13997)
(11847)
贸易(11842)
(11580)
地方经济(11579)
(11044)
(10828)
中国(9679)
(8334)
企业(8334)
出口(7875)
出口贸易(7875)
(7875)
(7865)
业经(7707)
(7338)
(6921)
经济学(6478)
环境(6123)
(5797)
(5740)
金融(5740)
产业(5158)
(5070)
机构
大学(94315)
学院(93832)
(57130)
经济(56312)
研究(36985)
管理(32759)
中国(28650)
理学(27452)
理学院(27135)
管理学(26848)
管理学院(26660)
(23618)
经济学(20640)
(18943)
财经(18656)
科学(18404)
经济学院(18402)
(18389)
(16913)
研究所(16267)
中心(15823)
(14467)
财经大学(13663)
(12874)
北京(12138)
(11482)
科学院(11392)
社会(11090)
(10955)
经济研究(10901)
基金
项目(55665)
科学(44279)
基金(41960)
研究(41588)
(35548)
国家(35324)
社会(30601)
科学基金(30215)
社会科(29278)
社会科学(29272)
基金项目(21164)
(20233)
资助(17930)
教育(17687)
自然(16385)
(16212)
自然科(15998)
自然科学(15992)
自然科学基金(15701)
编号(14791)
(14024)
国家社会(13947)
经济(13915)
(13659)
(13047)
重点(12433)
成果(12052)
发展(11946)
(11810)
教育部(11742)
期刊
(70062)
经济(70062)
研究(35470)
(17829)
中国(17201)
管理(13802)
经济研究(13373)
学报(11570)
(11150)
金融(11150)
科学(10879)
财经(10845)
(10624)
(9813)
(9598)
大学(9462)
问题(9423)
学学(9142)
国际(8397)
技术(8297)
业经(8041)
世界(7331)
技术经济(7090)
农业(7031)
统计(6455)
经济问题(5536)
(5273)
经济管理(5078)
经济学(5047)
决策(4940)
共检索到158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文生  
中国的类滞胀成因不同,人口老龄化、金融自由化和严重的贫富差距都是可能带来类滞胀的原因2017年宏观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类滞胀。一提到滞胀,大家很容易想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高失业和高通胀。我们虽然不会有那么严重,但是2017年确实存在增长下行、通胀上行的压力,这是典型的类滞胀态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文生  
中国的类滞胀成因不同,人口老龄化、金融自由化和严重的贫富差距都是可能带来类滞胀的原因2017年宏观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类滞胀。一提到滞胀,大家很容易想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高失业和高通胀。我们虽然不会有那么严重,但是2017年确实存在增长下行、通胀上行的压力,这是典型的类滞胀态势。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郑栋才  
社会需求与供给的整个经济的总量结构体系,一定要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向前运动,当它处于当前社会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使社会获最大效用的状态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滞后或偏离此状态都是非均衡的。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已经导致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失衡,必须依靠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才能维持供求平衡。而这种依靠是不能持久的,如果这样的收入分配和经济总结构体系不及时加以调整,经济发展就很有可能出现滞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建元  
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独特的"中国式滞胀陷阱"。该陷阱的主要特点是实体经济中长期停滞不前,虚拟经济不断泡沫化并带动价格全面上涨。与欧美式滞胀相比,中国式滞胀尤其复杂,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收缩和资产泡沫化带来的通胀都具有内生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延缓经济下滑的冲击,防止我国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形成及在我国资产泡沫破裂中保护商业银行,是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坤  卢倩倩  许光建  
2016年1月以来,随着中国CPI数据回升,关于中国是否出现滞胀危机的讨论不断。本文对OECD国家总体、美国和中国CPI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已经明确的美国滞胀特征进行了总结。本文还从我国价格环境、货币环境、国际环境论证了中国并未出现滞涨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并未出现滞胀,并且未来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很小;中国未来将存在一段“增长速度下降、通胀速度上升”的时期。最后,本文从构建规则型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价格指数体系、疏通价格传导机制、约束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  张晓晶  汪红驹  汤铎铎  
2010年第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通货膨胀预期受到控制。应当说,这一态势是经济政策正常化的预期结果,同时,负面外部冲击也产生了一些干扰。有鉴于此,2010年下半年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积极关注欧债危机的发展和动态,把握好政策退出的节奏、力度和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减速太快。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良平  
1993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曾出现投资过度膨胀、金融秩序混乱和严重通货膨胀三大问题.经过中央果断的整治,混乱的金融秩序基本得以纠正,过度膨胀的投资规模有所抑制,但通货膨胀的势头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199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导致1994年底及1995年初出现“滞胀”局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伟  
作者分析了当前“市场热”中存在的四种曲解市场经济的作法及其危害性,指出: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要全民经商,市场经济更不仅仅是建集贸市场,市场经济也不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更不允许权力进入市场,搞“翻牌”公司。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减速通道,诸多迹象表明,2012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7.5-7.8%之间。尽管官方在年初已经下调了增长目标,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如果出现持续的、前高后低式的增长态势,并引致从实体经济部门到金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麦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日前表示,中国经济运行正常,近期不会出现高通胀。李剑阁说,目前消费领域呈现出住房、汽车、通信三大热点,其中有的领域出现过热迹象,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苦于缺乏市场消费点的拉动,最近出现购房热、购车热,是几年来宏观政策培育的结果,也不要轻易把这一势头打下去。他表示,观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在峰  
在国家政策的培育和引导下,我国可能出现的消费增长热点主要有住房消费(包括住房相关商品消费),信息消费(包括电话、电脑及电子设备消费),汽车消费(包括摩托车、三轮车和农用两用车消费),旅游消费、家电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六个方面。⒈住房消费。城市居民住房将...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朱文晖  
2007年底美国经济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世界经济出现了不明朗因素,本文在分析美国银行系统困境的同时,提出世界经济有无出现结构性的长期性的趋势性的变化,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过去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否消失,全球供求状况是否已出现结构性逆转,美国次按危机爆发后亚洲和中东主权基金能发挥多大作用。今天的中国应该有能力把握可能出现的国际经济大重组带来的机遇。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存货调整阶段,并开始了价格调整,但是实质性的产能调整尚未展开。在产能调整不充分的条件下,整体经济很难重回增长向上的运行轨道;在短期内,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虽然是有效的,因为它能减缓经济的深度下滑,但并不能拉动经济的回升。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是市场。如果整体经济的运行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将面临"二次紧缩"的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