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6)
2023(4387)
2022(3647)
2021(3479)
2020(2937)
2019(6232)
2018(6217)
2017(10842)
2016(6332)
2015(6988)
2014(6509)
2013(6213)
2012(5784)
2011(5448)
2010(6055)
2009(5927)
2008(6103)
2007(5935)
2006(5535)
2005(5223)
作者
(17140)
(14171)
(13996)
(13343)
(9063)
(6814)
(6274)
(5406)
(5274)
(5265)
(4898)
(4808)
(4794)
(4685)
(4366)
(4286)
(4226)
(4140)
(4113)
(3928)
(3889)
(3367)
(3353)
(3327)
(3318)
(3283)
(3220)
(3193)
(2832)
(2828)
学科
管理(23774)
(21665)
(21167)
经济(21134)
(20130)
企业(20130)
技术(11339)
中国(10225)
技术管理(8660)
教育(7416)
理论(7348)
(7261)
业经(6503)
(6470)
(6023)
银行(6018)
(5955)
(5891)
(5812)
方法(5673)
(5056)
金融(5055)
地方(5000)
教学(4577)
(4497)
(4079)
(3914)
农业(3714)
制度(3689)
(3689)
机构
大学(91318)
学院(87781)
(33463)
经济(32594)
管理(31001)
研究(30239)
理学(24926)
理学院(24628)
管理学(24233)
管理学院(24022)
中国(23401)
(19830)
(19258)
(17095)
科学(16445)
(15486)
师范(15421)
(14606)
财经(13995)
中心(13979)
(13799)
教育(13157)
北京(13079)
研究所(12659)
(12345)
师范大学(12303)
(10696)
(10551)
经济学(10206)
(10035)
基金
项目(47874)
研究(40139)
科学(38638)
基金(33009)
(27566)
国家(27230)
社会(25530)
社会科(24132)
社会科学(24124)
科学基金(23633)
教育(20112)
(19850)
(16528)
基金项目(16433)
编号(16320)
成果(16032)
课题(13138)
(12983)
自然(12855)
自然科(12598)
自然科学(12595)
资助(12373)
自然科学基金(12372)
创新(12303)
重点(11095)
(10818)
(10626)
(10589)
(10490)
规划(10464)
期刊
(45091)
经济(45091)
研究(37279)
中国(25490)
教育(23416)
(16764)
管理(14983)
学报(12217)
(11357)
金融(11357)
科学(11145)
大学(10373)
(9808)
技术(9214)
财经(8604)
学学(8469)
图书(8202)
(7529)
业经(6772)
书馆(6727)
图书馆(6727)
经济研究(6325)
(5962)
论坛(5962)
问题(5755)
农业(5716)
科技(5342)
技术经济(5164)
职业(5074)
(4715)
共检索到157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林  
作为近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开端,满蒙文高等学堂既要"谋新",即改革旧有八旗教育,以期符合现代学校体制,因应新政改革;同时,该学堂又被赋予"端本"的特殊使命,即造就满蒙藏文通才,以保存国粹,经营蒙藏,最终养成明体达用之才。满蒙文高等学堂的设计方案颇称完善,晚清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详订章程、广延教习、优待师生。但囿于时局大势,未收其效。民国肇建,学制更新,引发关于前清学堂程度与性质的论争,进而激起中央学会会员互选资格风波,反映出新旧体制转型过渡期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苑朋欣  
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在山东农业技术落后和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由山东巡抚倡导开办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建立,使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被吸纳和借鉴,为以后山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山东传统农业的改良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少兵  李晶  
清末京师旗人学堂改革是近代教育转型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观情势与施政主体权利的限制,始于戊戌时期的改革八旗学堂之议直到"新政"时期才得以实践。"新政"开启后的最初几年,清政府除旧立新,先后颁布实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的励学政策,推动旗人学堂改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起到示范作用;清末最后几年时局变化迅速,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情势,清政府急于求成,不仅将原定的各项教育事宜提前,还在短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修订案。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政策,不仅使学部承诺的功名与钱粮无法兑现,而且导致了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严重脱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颖  
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晚清农务学堂是农业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农务学堂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开设课程等方面,分析晚清新式农务学堂在中国近代农业教育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孝亿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黄睿  柳宏  
"上图抄本"《刘端临先生文集》是刘宝楠所编地方文集《宝应文征》百余卷之一的新见草稿本。考察"上图抄本"成书缘由及其所收5篇佚文来源,可以大致复原《宝应文征》编纂过程。刘宝楠沿承家集《刘氏清芬集》采录同宗已故者诗文之泛收思路,改变地方文集《象求集》原本不收专集之标准,广采宝应诗文以呈现乡邦文学面貌。并且,借编纂《象求集》之契机,完善其中所收刘氏家族遗文,"上图抄本"便是其中代表成果。道光二十六年《象求集》稿本粗备且改名为《宝应文征》,但最终未能正式分卷编定刊行而逐渐散佚。"上图抄本"既是写手所录阶段性清本,遂也成为最终定本,具有填补目前研究《宝应文征》材料缺失的特殊文献价值。此外,厘清《宝应文征》编纂情形,也为考察家集与地方总集之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个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胡金平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科学出版物纷纷出现,但科学的传播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被终结。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导致新式的科学教科书海量增长。当承载着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后,其巨大的启蒙影响力终于迸发出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启蒙大致经历了首倡期、鼎盛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早期教科书促进了中国学术由四部之学到分科之学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科学由格致到科学的转变,加强了学术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推进了科学方法的确立,引介了科学常识和现代文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中国比较教育发端于清朝末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汝纶。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进行了3个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确借鉴日本经验改革本国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获取了翔实的日本教育资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这些资料与主张促进了当时及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发端期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给而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遗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宗顺  
清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关于清末高校的数量长期以来却人言人殊。本文以清末学部的教育统计为依据 ,对清末公立高校的数量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 :清末公立高校的数量应该是 :大学堂 3所 ,高等学堂 2 4所 ,高等专门学堂 12 7所 ,高校总量为 15 4所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时赟  蒋洪甫  田杰  
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河北农业大学,创建早期历经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等发展阶段。大量史料证明:直隶农务学堂属高等教育程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其所开展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和农业推广等活动不仅开创了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也对近代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冬凌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 ,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孙麒  
宗文堂本《艺文类聚》刊印年代问题,学界历来存在争议。由于此本之传世印本多被书贾割去跋文及落款以冒充早期刻本,故清代藏书家多视其为元刻;近代傅增湘先生据字体及雕工风格,认定其为明刻;建国后发现该本有完整跋文,落款为"明嘉靖九年"。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宗文堂本《艺文类聚》与现存最早之南宋本、与其关系最近之胡缵宗本比勘结果,发现不能仅据跋文落款,即断定宗文堂本《艺文类聚》刊于嘉靖九年,其具体刊印年代仍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中亦发现宗文堂本《艺文类聚》所据之底本别有来历,或为一未知宋元旧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