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2)
- 2023(8636)
- 2022(7226)
- 2021(6511)
- 2020(5082)
- 2019(11614)
- 2018(11342)
- 2017(20264)
- 2016(11117)
- 2015(12928)
- 2014(13201)
- 2013(12803)
- 2012(12376)
- 2011(11349)
- 2010(11790)
- 2009(10552)
- 2008(10624)
- 2007(9965)
- 2006(9125)
- 2005(8515)
- 学科
- 济(49245)
- 经济(49200)
- 管理(29438)
- 业(26325)
- 企(19924)
- 企业(19924)
- 地方(19758)
- 中国(19634)
- 农(15928)
- 业经(13697)
- 方法(11559)
- 农业(10943)
- 地方经济(10563)
- 发(10541)
- 教学(10403)
- 理论(10245)
- 银(9695)
- 银行(9679)
- 融(9550)
- 金融(9550)
- 行(9508)
- 学(9507)
- 制(9352)
- 和(8958)
- 教育(8834)
- 数学(8712)
- 数学方法(8512)
- 环境(8296)
- 技术(8260)
- 财(8138)
- 机构
- 学院(157992)
- 大学(154793)
- 研究(59650)
- 济(59589)
- 经济(57976)
- 管理(54530)
- 中国(46212)
- 理学(44381)
- 理学院(43754)
- 管理学(42909)
- 管理学院(42584)
- 科学(36248)
- 京(35412)
- 所(30410)
- 财(28478)
- 江(28279)
- 中心(27767)
- 研究所(26955)
- 农(26794)
- 范(26388)
- 师范(26086)
- 北京(23310)
- 州(23048)
- 院(21869)
- 技术(21533)
- 业大(21159)
- 省(20841)
- 财经(20717)
- 师范大学(20522)
- 农业(20331)
- 基金
- 项目(95497)
- 研究(76681)
- 科学(73711)
- 基金(62581)
- 家(53525)
- 国家(52949)
- 社会(45047)
- 科学基金(44825)
- 社会科(42421)
- 社会科学(42408)
- 省(41085)
- 教育(37083)
- 编号(33689)
- 划(33349)
- 基金项目(32561)
- 成果(29141)
- 发(27123)
- 自然(26349)
- 课题(26020)
- 自然科(25694)
- 自然科学(25690)
- 自然科学基金(25179)
- 资助(24775)
- 重点(22190)
- 发展(22138)
- 年(21879)
- 展(21715)
- 创(20347)
- 部(19817)
- 项目编号(19723)
共检索到278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易自力 卢向阳
在我国高等教育外延规模发展和宏观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之后,关于大学的内涵发展和内部治理模式的创新问题,逐渐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提高的基层学术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突破制约学术功能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自然是我国高校当前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别睿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科研与教学脱节、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科研等科研与教学错位发展的现象,究其原因有观念方面的误区、学术风气的浮躁、评价指标的模糊、管理体制"两张皮"等。因此,应当树立正确的教研观,惩治学术腐败,完善评价体系,健全管理体制。
关键词:
教学活动 科研活动 教研互动 协调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玉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高校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准确定位,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在党内民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服务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以促进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基层党组织 建设 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桂文林 韩兆洲
学术期刊对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载体和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统计类学术期刊历年被CSSCI收录情况,即年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对统计类学术期刊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统计类学术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为我国统计类学术期刊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影响因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龙芳
建构一个有效的政治市场,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固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最高决策层有意识地选择上下互动的民主政治发展路径,这同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有别,但这条路径选择并没有消除民主政治发展战略中基层民主优先和宪政民主滞后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高度注重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长新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出现若干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就必须把协调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协调是持续、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已充分地证明了这是一条重要的、必然的发展规律.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虽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有关的科学论著中,尚涉及的不多.因此,对其中几个理论问题加以讨论,以引起我国理论界的注视,并进行深入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达云 李永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评选工作以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在国内高校不断兴起、创建和架构。各高校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广泛建设,在组织层面上为强化与支持"教与学"提供了一种补偿式的可能。虽然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保持独立建制,或挂靠其他机构,但作为服务性学术实体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雷
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多次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 王先柱
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大量存在区域利益冲突的事实,经济学对要素流动问题的关注历久弥新。在劳动价值观、生产费用观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基础上,从物质资料生产目的角度对生产要素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仅存在层次及层次差异,而且还有深刻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特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产要素 要素流动 层次演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明洪
"藏彝走廊"是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民族走廊,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联结我国西北、西南,纵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从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出发,变民族走廊、文化走廊为经济走廊,建成联结西北西南跨国经济通道,拱卫西南边疆特别是西藏,横跨五大藏区,聚合藏、彝、羌等30多个少数民族的走廊型经济带。从实践上看,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已经做出了前期探索。推动"藏彝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定位,建立产业支撑,交通、城市建设先行,内外协作与协同机制以及给予政策支持。
关键词:
西藏 四省藏区 统筹协调 藏彝走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学科特色是民族院校特色的核心要素,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是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院校推进学科特色建设,应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特色学科建设与一般学科建设、特色建设和适度建设、特色建设与基础建设、局部特色与整体特色,以及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动学科特色与学校整体特色协调发展。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学科特色 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耀
当前,我们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功能特性定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使小城镇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介质,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
小城镇 统筹城乡 协调发展 介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于进川
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灾后重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用系统学原理引导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把防灾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用生态效益考量灾后重建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效果。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灾害 重建 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