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3)
2023(5234)
2022(4378)
2021(4323)
2020(3649)
2019(8517)
2018(8829)
2017(16970)
2016(10129)
2015(11533)
2014(11918)
2013(11471)
2012(11108)
2011(10267)
2010(10755)
2009(9784)
2008(9727)
2007(9111)
2006(8358)
2005(7851)
作者
(27005)
(22193)
(22099)
(21503)
(13898)
(10431)
(10404)
(8568)
(8540)
(8199)
(7346)
(7272)
(7176)
(7101)
(7023)
(6852)
(6735)
(6695)
(6518)
(6332)
(6097)
(5559)
(5522)
(5112)
(5095)
(5024)
(4991)
(4990)
(4443)
(4417)
学科
(40042)
经济(40018)
(21955)
管理(21268)
教育(18915)
中国(18834)
(16679)
企业(16679)
方法(16555)
数学(14751)
数学方法(14632)
(11123)
(10064)
(9499)
产业(8814)
业经(8741)
(8544)
理论(8320)
地方(8172)
(7662)
贸易(7657)
技术(7555)
(7553)
银行(7545)
(7475)
(7296)
结构(7171)
(7083)
(6918)
农业(6592)
机构
大学(147270)
学院(143270)
(59267)
经济(57926)
研究(51974)
管理(48065)
理学(40592)
理学院(40080)
管理学(39459)
管理学院(39170)
中国(34557)
(33104)
(29252)
教育(28634)
(28413)
师范(28277)
科学(27946)
(25743)
(23250)
师范大学(23129)
研究所(22941)
财经(22882)
北京(22565)
中心(21578)
(20567)
经济学(19180)
(18584)
(18154)
经济学院(17540)
技术(17232)
基金
项目(81687)
研究(69418)
科学(65789)
基金(55501)
(45859)
国家(45368)
社会(42553)
社会科(40245)
社会科学(40237)
教育(39335)
科学基金(37849)
(33204)
编号(30923)
(29562)
基金项目(28567)
成果(28216)
课题(24809)
资助(23114)
(20708)
(20662)
(20614)
自然(20479)
重点(19922)
自然科(19884)
自然科学(19878)
自然科学基金(19552)
规划(19022)
(18829)
项目编号(18538)
教育部(18526)
期刊
(68844)
经济(68844)
研究(58536)
教育(47050)
中国(34894)
(20410)
管理(18289)
技术(16145)
学报(15838)
科学(15711)
(15103)
(13920)
金融(13920)
大学(13642)
业经(11928)
财经(11904)
经济研究(11654)
职业(11454)
学学(11157)
(10465)
农业(10382)
问题(10150)
(8493)
(7962)
论坛(7962)
商业(7639)
技术教育(7501)
职业技术(7501)
职业技术教育(7501)
技术经济(7432)
共检索到231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明全  
教育不是消费 ,而是投资 ;教育业不是社会福利事业 ,而是一种产业。我国当前的教育产业结构已明显失衡 ,主要表现在 :初、中、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等教育单一化 ,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合理 ,以及对师资要求脱离国情等几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认识上的错误、投资的风险性、财政投入不足及市场失灵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维奇  靳共元  
教育消费具有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属性和特点,其既具有消费属性又具有投资属性。本文通过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收入情况下,教育支出的显示属性的侧重不同,高收入者更侧重于其消费倾向,低收入者更侧重于其投资倾向,并结合教育消费的其他属性,论述收入分配通过影响不同阶层的教育消费行为,导致我国教育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军  向吉英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障碍除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外,最现实的问题是与产业转换相配套的关键要素—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着较大的背离。本文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的互动关系入手,考察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背离的一些主要原因,认为我国工业化模式和产业的非正常发展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文章最后探讨了产业转换和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初步对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干春晖  余典范  余红心  
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失衡(结构失衡)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效应。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生产会迅速适应消费变化,从而削弱抑制效应。本文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抑制效应的存在以及在不同市场发育程度下抑制效应所表现出的区间差异。结果发现:结构失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效应较为显著;市场发育程度超过某一门槛值时,抑制效应有所削弱,市场调节有效。因此,削弱这种抑制效应应完善和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潘文轩  
消费需求不足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消费既是当前"保增长"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消费需求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失衡是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协调,增强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与收入增长效应,从而建立起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桢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飞  
在我国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由于市场机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存在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利益机制传导受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这些地区往往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与产业升级较慢等问题。当前,资源性经济景气下降,诸如山西这样资源型地区的"寒号鸟"们再次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又到了市场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需抓住我国深入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破除阻碍市场调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多重障碍,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活国企利益机制功能和创新科研机制确立核心技术研发主体等措施,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明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是所有国家经济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根本。产业结构的失衡,必然引起经济的衰退。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的“残缺”,国有企业的主体——企业家产权的“残缺”以及企业产权交易制度的不健全,分散割裂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青  黄亮雄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的担忧。文章首先采用类比先进经济体的方法,构建了中国1997~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2004年为临界点,呈"倒U型"趋势,前期快速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后期进入缓慢调整期,降低了与先进经济体的相似度。计量分析显示,总体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得愈发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全球经济失衡程度加剧,但2004年之后,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在未来的调整与治理中,中国需权衡好产业升级与人们生存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国外利益的关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媛媛  张茜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质疑之声不断加大。全球化浪潮是否真的岌岌可危?文章认为,"反全球化"并非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民众为改善自身处境,呼吁政府对全球化进行的"有效管理"。而对全球化的质疑,也可以通过根本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生产率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水平而得到舒缓或克服,即全球化是可以被"驯服"的。鉴于此,文章从产业结构失衡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失衡情况、失衡表现及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在实现产业结构"再平衡"和重塑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过程中,重新建立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1978年以来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下挫后持续向上攀升,同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偏高的失衡、非农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与集聚的特点。本文将地区差距扩大与产业结构失衡、非农产业集聚联系起来,分别计算了1978年~2004年与经修订后1993年~2004年的全国31省、市、自治区与去除三大直辖市后28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的产业构成,发现:31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持续扩大是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与非农产业向少数省市集聚所致,且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对地区差距扩大在2000年以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8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扩大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与第二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楼东玮  
从资源错配的视角重新审视三次产业和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发展及其失衡状况,通过改造传统的生产函数,推导和计算衡量资源错配程度的指数,并在分解和区分产业内绝对错配指数、要素的自价格错配指数和产业间相对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失衡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为理解产业结构失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宋晓东  
1994年"双重汇率制"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显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应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入手来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实现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展保持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