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9)
2023(7351)
2022(6093)
2021(6004)
2020(4804)
2019(10888)
2018(10984)
2017(18513)
2016(11707)
2015(13605)
2014(13896)
2013(12364)
2012(11269)
2011(10424)
2010(10910)
2009(9789)
2008(9826)
2007(9196)
2006(8252)
2005(7839)
作者
(28562)
(23802)
(23725)
(22936)
(15003)
(11269)
(11099)
(9272)
(9064)
(8814)
(8053)
(7972)
(7687)
(7587)
(7486)
(7431)
(7303)
(7152)
(7093)
(6812)
(6370)
(5921)
(5801)
(5681)
(5508)
(5458)
(5332)
(5204)
(4817)
(4763)
学科
管理(32603)
(28391)
经济(28318)
(25381)
教育(23141)
(22749)
企业(22749)
中国(16854)
(12517)
(12174)
理论(11634)
教学(9984)
方法(9641)
(8710)
(8607)
(8111)
业经(7893)
数学(7610)
数学方法(7405)
(7322)
财务(7303)
财务管理(7282)
体制(7227)
企业财务(6900)
技术(6658)
(6440)
银行(6435)
(6136)
政治(5923)
(5907)
机构
大学(156792)
学院(148017)
研究(52655)
(49992)
经济(48457)
管理(47239)
理学(39700)
理学院(39074)
管理学(38150)
管理学院(37815)
教育(35146)
(34809)
中国(33167)
(32174)
师范(32030)
(29173)
科学(28541)
师范大学(26274)
(26194)
(25025)
北京(23031)
中心(22824)
研究所(22120)
财经(21754)
技术(20304)
(19977)
(19550)
职业(19539)
(19207)
(17266)
基金
项目(90127)
研究(78717)
科学(72856)
基金(60212)
(49371)
国家(48728)
社会(47469)
教育(47184)
社会科(44452)
社会科学(44439)
科学基金(41813)
(37350)
编号(35938)
成果(34700)
(33338)
基金项目(30389)
课题(29545)
(25439)
资助(23622)
(23511)
自然(22807)
(22628)
项目编号(22325)
自然科(22247)
自然科学(22242)
规划(22185)
重点(22093)
(21959)
自然科学基金(21833)
教育部(20889)
期刊
教育(64638)
研究(60957)
(60605)
经济(60605)
中国(47952)
(25358)
学报(19685)
管理(18900)
大学(18168)
技术(17325)
科学(16843)
(16422)
职业(15944)
学学(13901)
(12189)
金融(12189)
财经(11906)
农业(10741)
(10309)
技术教育(9954)
职业技术(9954)
职业技术教育(9954)
高等(9445)
(9243)
论坛(9243)
图书(8913)
经济研究(8686)
业经(8646)
高等教育(8170)
(7589)
共检索到250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成平  任海涛  魏巍  
文章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提出了接受机制的涵义,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具有主客体双向互动、双主体同一、反复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并从构建强有力的领导运行机制、施教传授机制、信息内化机制、监督考评机制等四个方面,对接受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阐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帖伟芝  
接受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对于接受机制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帮助学生发展成长。文章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在环境、主体和内容三方面的既有缺陷,以及当前教育接受机制实效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玉泉  
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信息的获取、融入与内化的过程。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应当积极借助接受理论,跨越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实现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的有效契合,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甘均良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具有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构建包含两个层次的六个互动体系,并需要相关保障体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新  
文章从国家、企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能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难现状、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出思政教育者应在不断实践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对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廖镇卿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素质教育功能、激励与诫勉功能、社会功能、实践功能。而构建校园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构建优秀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罗树新  
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范跃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一、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源泉大学的全部工作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大学“育人”的途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光慧  
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考的焦点。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大学生网上现状调查分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同时,又分别从网络管理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整合优化等方面重点论述了第三个方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宇航  
沟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大学沟通机制体现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就会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在沟通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现着教育目标。深入研究高水平大学的沟通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一玲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总体上重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重塑了社会信息传播样态。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行为引导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的创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原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促进了新媒体传播速度。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稳有序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新媒体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如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更趋向于自我发展,他们往往随波逐流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文昌  
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结合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问题,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联系和结合的意识,其次要从多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要实现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必须坚持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具体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和实际工作的一体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培孜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主要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政治思想工作环境和校园政治文化氛围都会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