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
- 2023(1772)
- 2022(1597)
- 2021(1695)
- 2020(1261)
- 2019(2895)
- 2018(2804)
- 2017(4676)
- 2016(2782)
- 2015(3207)
- 2014(3151)
- 2013(3118)
- 2012(3039)
- 2011(2704)
- 2010(2912)
- 2009(2540)
- 2008(2657)
- 2007(2541)
- 2006(2264)
- 2005(2121)
- 学科
- 济(6873)
- 经济(6867)
- 管理(6436)
- 教育(5729)
- 研究(4941)
- 业(4790)
- 生(4230)
- 企(4181)
- 企业(4181)
- 研究生(3749)
- 制(3494)
- 中国(3369)
- 学(2995)
- 度(2728)
- 制度(2725)
- 理论(2673)
- 服务(2302)
- 财(2240)
- 方法(2209)
- 疗(2200)
- 医疗(2199)
- 教学(2166)
- 农(2106)
- 和(1984)
- 业经(1749)
- 地方(1702)
- 银(1617)
- 银行(1611)
- 工作(1521)
- 行(1494)
- 机构
- 大学(38557)
- 学院(36453)
- 研究(15732)
- 管理(11893)
- 济(11082)
- 经济(10479)
- 中国(10021)
- 理学(9487)
- 科学(9479)
- 理学院(9287)
- 京(9191)
- 管理学(9029)
- 管理学院(8954)
- 所(7724)
- 江(7166)
- 范(6975)
- 师范(6924)
- 研究所(6900)
- 农(6569)
- 中心(6566)
- 教育(6283)
- 院(6269)
- 财(5999)
- 北京(5924)
- 省(5776)
- 州(5610)
- 业大(5591)
- 师范大学(5568)
- 技术(5529)
- 农业(4993)
共检索到65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树锋
1978年,我国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我考入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师从著名地质学家郭令智院士;1982年初,我在郭老师指导下继续博士研究生学业,1984年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我有幸成为我国实施学位制度以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在学期间,我还担任了研究生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1985年我留南京大学任教后即开始招收硕士生,并协助指导博士生,担任地质学系副主任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系分委员会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顾平
作者分别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成果效应等四个方面对美术学博士生学术格局建立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获得广泛的认同,从而带来美术学博士生培养体系的根本变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彭树智
学术个性化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其根本内容是为博士生创造广泛的选择条件,应当贯通于博士研究生在学的全过程。它具体是指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上,注重学术的连续性和选择性,并充分考虑博士生的学术潜力。在教材建设上,着力于本学术领域中具有学派性著作的撰写和修订,使稳定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宗益 郑小林 冯斌 夏晓玲 黄雪
从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和生源水平、提高博士生学习积极性和博士生导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性等方面入手,分析生源结构、经费资助方式及强度、招生指标等政策和措施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提出通过实施改革招生政策等外生性约束措施来构建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的内生性约束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
博士生 招生 内生机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韦岚 全守杰
博士生教育的学术性特征初显于考生报考与录取阶段,综合体现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并延伸至以大学等学术职业集中的领域为职业取向。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同体现了博士生将学术性内含的规范与准则内化在学术活动中,以此确认自身价值,并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因此,整体建构博士生学术职业认同可相应从惯习纠正、科研训练和职前辅导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博士生由学业向学术职业的稳定转换。这不仅利于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有助于达到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向教育强国目标迈进的目的。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学术职业 认同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湘军
关于影响做学问的因素,我想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本身的一些职业特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正常人、非科学家特性的素质。 在科学家特质方面,首先,做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点是要牢牢地抓住科学问题不放。一旦抓住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就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实力,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拼命去解决相关的一个一个问题。例如在基因组研究中,人和小鼠的基因组约90%都是一样的,那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海刚
科学研究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结合使博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建立起了历史的、必然的关联,并成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的重要选择。但随着职业的分化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博士学位作为大学教师"资格证"的传统正面临挑战,从而引发了关于博士生教育是继续保持以"学术为业"的传统,还是要与学生的短期职业目标以及更广泛的职业选择建立联系的本质之争。
关键词:
美国教育 博士生教育 教育本质 学术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潘艺林 何仁龙 马桂敏 张元兴
调查显示,导师和博士生对优化学术环境持有强烈的愿望,这是改善博士生学术环境的前提。在博士生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导师是“主导因素”,导师应当发挥优化学术环境的主导作用。即导师应该发挥好优化博士生教育学术环境的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指导频率以增强学术环境的活力,激励合作以减小学术行为的“熵”值。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世奎 沈文钦 张帅
阐述了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意义,利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从博士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论文情况和博士生学术发表在整个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贡献两个视角对博士生的学术发表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分析表明,博士生在整个论文发表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生产力 论文发表 国际比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璐璐 史静寰
学术志趣是一个融合了个人兴趣与社会理想的综合概念。博士生学术志趣指的是博士生对学术研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韧性,内化于心的认同,坚定不移的承诺,不计功利的投入,以及恒久不变的志向。博士生学术志趣蕴含学术热情的形成、学术韧性的锤炼、学术认同的建构、专业承诺的恪守以及学术志向的追求多重意涵。在吸收并借鉴了研究生社会化理论与学术整合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对于博士生学术志趣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初步构建了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形成框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洪捷 李立国 周川 杨颉
导师为博士生指定学位论文题目,行不行?博士生写博士论文首先要有一个题目,题目的好坏,与博士论文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好的选题一般就写不出好的论文,而好的论文肯定有一个好的选题。所以选题很重要,但选题又很难,因此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选题是需要讨论的问题。1.博士论文"命题作文"的利弊。有不少博士生导师出于种种原因,喜欢为其博士生指定学位论文题目。常见的原因是导师自己手中有课题,因此要求自己的博士生承担课题工作,有时一名博士生承担整个课题,有时几个博士生共同完成课题。这些导师觉得让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一是给学生参加科研的机会,二是从事课题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很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静 高虹
论述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强调在严格目标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并阐述了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其作用,以及如何实施各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桂生
一、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点 任何一位博士生导师,不论开点的也好,增补的也好,都必然属于一个博士点。大家知道,政府中有一种“官”叫不管部部长,是内阁阁员,却不属于任何一个部。但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却没有一个是不在“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上岗后的第一件任务就是要为所在的“点”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对增补的博士生导师来说就是“参与制订”规划)。规划不是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对优秀理科博士生成长经历的质性分析发现,优秀理科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历程主要包括学术预期社会化、专攻准备、阈限过渡和自我确证四个阶段。其中阈限过渡中的“学术方向确定”和“想法实现挑战”是博士生分化的关键期。优秀科研能力的养成是在独立解决科研困难与自我确证成为好研究者的张力中产生的。高质量理科博士生的培养应重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提高论文选题难度;设立学术保护区,帮助博士生顺利跨越阈限;调整导师指导策略,强化博士生独立自主科研能力;弱化科研计量评价,注重内隐性科学素养的培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颖 安俐静 怀丽
在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也成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以学术研究后备群体——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群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包括学术底线、学术正义和学术自觉三个层面。因此今后在构建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时,应该以该群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三个层面的认知架构为基础,逐步纠正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以降低他们未来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学术道德水平的学术队伍。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学术认知 道德规范 教育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