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8)
- 2023(7043)
- 2022(5686)
- 2021(5378)
- 2020(4463)
- 2019(10201)
- 2018(9626)
- 2017(18432)
- 2016(9241)
- 2015(10692)
- 2014(10286)
- 2013(10297)
- 2012(9661)
- 2011(8854)
- 2010(8875)
- 2009(8582)
- 2008(7552)
- 2007(6442)
- 2006(5790)
- 2005(5505)
- 学科
- 济(42467)
- 经济(42422)
- 融(25615)
- 金融(25615)
- 业(24687)
- 管理(24278)
- 银(22840)
- 银行(22838)
- 中国(22547)
- 行(22270)
- 企(19712)
- 企业(19712)
- 方法(18083)
- 数学(16865)
- 数学方法(16776)
- 财(12749)
- 制(12081)
- 贸(11568)
- 贸易(11554)
- 易(11438)
- 中国金融(11201)
- 农(10112)
- 业经(8575)
- 地方(8253)
- 务(7770)
- 财务(7756)
- 财务管理(7746)
- 体(7713)
- 企业财务(7491)
- 农业(6945)
- 机构
- 大学(131781)
- 学院(129161)
- 济(69302)
- 经济(68340)
- 研究(49739)
- 中国(47662)
- 管理(47071)
- 理学(40188)
- 理学院(39747)
- 管理学(39319)
- 管理学院(39067)
- 财(31968)
- 京(27732)
- 财经(25584)
- 经济学(24720)
- 科学(24415)
- 中心(24082)
- 所(23781)
- 经(23664)
- 经济学院(22395)
- 研究所(21500)
- 融(20017)
- 金融(19700)
- 财经大学(19489)
- 北京(18412)
- 银(17776)
- 院(17533)
- 银行(17158)
- 农(16697)
- 人民(16616)
- 基金
- 项目(83573)
- 科学(67743)
- 基金(65239)
- 研究(63557)
- 家(56162)
- 国家(55763)
- 科学基金(47945)
- 社会(45134)
- 社会科(43208)
- 社会科学(43203)
- 基金项目(33021)
- 教育(28168)
- 省(27870)
- 自然(27613)
- 资助(27534)
- 自然科(27066)
- 自然科学(27061)
- 自然科学基金(26656)
- 划(24499)
- 编号(22956)
- 部(20842)
- 国家社会(20833)
- 中国(20518)
- 成果(19546)
- 重点(19175)
- 发(18801)
- 教育部(18744)
- 创(17915)
- 人文(17478)
- 性(17255)
共检索到208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杰
一、调节非均衡的内质调节非均衡作为金融深化之取向,其"非均衡"有着特有的涵义,它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宏观波动(或宏观非均衡).而特指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机动自如,由该层次合理或良性的要素流动(非均衡)释放可能造成宏观的波动不良冲动,并创造一种微观上的结构能量,推动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若要在宏观非均衡的前提下谋求金融深化,其结果往往是金融抑制.宏观非均衡的一般成因就是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对相关要素进行总量强拉,使其在微观层次上失去流动性,并无法进行效益性配置,从而导致结构板结或扭曲.最终反作用于宏观层次,造成剧烈增长波动.金融作为同时握有货币(宏观)和资金(微观)两大转化要素的特殊机制,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昌标 胡亮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王认真 陈祖华 白义香
采用Moran指数等空间工具分析了金融资源与GDP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源与GDP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份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初期和当期金融资源对当期GDP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金融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省应加强与相邻省域的区域金融合作,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得分低的地区应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尽快提高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得分,促进金融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金融资源 空间非均衡配置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杜欣
本文通过梳理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现实进行研究,分析了产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导致非均衡的力量,指出金融非均衡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降低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效益等非均衡效应,最后提出了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巴曙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认真
文章从要素禀赋因素、空间经济学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等方面构建14个指标体系,采用1997~200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中国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非均衡性。
关键词:
金融资源 空间配置 非均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绍基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非均衡 金融深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史恩义
文章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各省市各年度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综合得分,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非均衡配置非常显著;实证检验发现金融资源空间非均衡配置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入控制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同样证明了这一结论。
关键词:
金融资源空间配置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方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2 0余年来体现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均衡性。本文从变迁方式、变迁构架和变迁内容三个方面论述这一特点。认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技术性生产边界和结构性生产边界之间、体制内存量变迁和体制外增量变迁之间存在非均衡性。三个方面的症结都和政府有关 ,因此政府改革将成为今后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段银弟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对中国金融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政府及其代表“政治银行家”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金融制度 变迁 均衡 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贺水金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空间分布如何?为何会形成如此地域格局?是区域要素禀赋、经济发展优势决定了金融布局,还是金融资源配置强化和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抑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其空间分布对于中国经济非均衡性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本文依据详实的数据,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抗战前中国以华商银行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业,在空间地理分布和人均金融资源配置上,呈现出既集中又十分不平衡的特性。九大都市银行云集,金融中心上海总行、分支行高度集聚。江浙地区,以全国1.84%的土地、13%的人口,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银行总行、超过1/3的分支行和总机构数,单位土地面积银行机构密度最高,人均所获得的金融资源最丰。广大西南西北地区,71%的面积、超过全国1/4的人口,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仅约占7%,是现代金融机构分布最稀疏之地,而仅7%的金融资源,有一半流向了四川省,除陕西、广西外,西南西北其他各省,现代金融业基本没有起步。外商银行在空间分布上集聚与非均衡性态势,较华商银行更加显著。钱庄地域分布略显均衡,既存在与银行网络交叉,金融资源叠加的优势;也展现出多地、多点并驾齐驱发展之情状,内地及边远省市,银行较少,钱庄较多,部分弥补了当地现代金融业不发达之劣势。近代中国金融业空间分布,和工业、电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叠,表明区域要素禀赋是主导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而金融业的空间分布又强化了中国经济集中与非均衡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金融业 空间集聚 非均衡分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大安 丁芳伟
本文将农村金融由抑制状态向深化状态转变过程中的内生性因素按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的运行过程,理解为农村金融市场化。本文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诸如利率、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资本流动等因素在农户融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论证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中内生性因素导致的非均衡推进现象,认为现存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引致的市场化非均衡推进现象,主要表现在利率制度的二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农户贷款难和大量金融资金外流等方面。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化非均衡推进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在宏观层面上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化非均衡推进而产生的交易成本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 鲁钊阳
本文运用1978~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以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对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并对影响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收敛性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σ收敛,在控制了城乡人均生产总值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条件收敛特征;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绝对收敛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不具有β绝对收敛特征。
关键词:
金融 城乡 σ收敛 β收敛 俱乐部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