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49)
- 2023(4693)
- 2022(3926)
- 2021(3502)
- 2020(2893)
- 2019(6228)
- 2018(6151)
- 2017(11763)
- 2016(6605)
- 2015(6946)
- 2014(6807)
- 2013(6732)
- 2012(6344)
- 2011(5739)
- 2010(5730)
- 2009(4993)
- 2008(4900)
- 2007(4290)
- 2006(3866)
- 2005(3546)
- 学科
- 济(32499)
- 经济(32486)
- 管理(14071)
- 地方(12830)
- 业(12519)
- 方法(11526)
- 数学(10595)
- 数学方法(10516)
- 贸(10420)
- 贸易(10418)
- 易(10196)
- 企(9454)
- 企业(9454)
- 学(8619)
- 出(8431)
- 地方经济(8233)
- 中国(7650)
- 农(7479)
- 口(7428)
- 出口(7416)
- 出口贸易(7416)
- 财(5840)
- 业经(5584)
- 产业(5360)
- 环境(5230)
- 结构(5175)
- 制(4976)
- 农业(4907)
- 融(4229)
- 金融(4228)
- 机构
- 学院(92137)
- 大学(90792)
- 济(38731)
- 经济(37976)
- 研究(36259)
- 管理(31508)
- 理学(27394)
- 理学院(26947)
- 中国(26530)
- 管理学(26385)
- 管理学院(26216)
- 科学(25024)
- 所(19385)
- 京(18964)
- 研究所(18196)
- 农(16578)
- 财(16225)
- 中心(15988)
- 业大(14229)
- 院(14126)
- 江(13891)
- 范(13855)
- 师范(13673)
- 农业(13164)
- 财经(13098)
- 经济学(12955)
- 经(11883)
- 经济学院(11856)
- 北京(11704)
- 省(11610)
- 基金
- 项目(68733)
- 科学(55292)
- 基金(50733)
- 研究(47200)
- 家(45924)
- 国家(45638)
- 科学基金(38582)
- 社会(30810)
- 社会科(29387)
- 社会科学(29382)
- 省(27614)
- 基金项目(27237)
- 自然(25588)
- 自然科(24930)
- 自然科学(24925)
- 自然科学基金(24479)
- 划(23612)
- 教育(20507)
- 资助(20212)
- 编号(17636)
- 重点(17134)
- 发(17040)
- 部(14859)
- 计划(13876)
- 创(13706)
- 科研(13537)
- 成果(13358)
- 发展(13337)
- 国家社会(13233)
- 展(13151)
共检索到132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亮 吕振波 李凡 张岚 于文宋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种,隶属8目23科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kg/h,各站位分布较均匀;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kg/h,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kg/h,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元进 吕振波 李凡 张焕君 徐宗法 徐炳庆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宁 杨艳艳 魏振华 徐宾铎 薛莹 张崇良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吕振波 李凡 曲业兵 张焕君 徐炳庆 王田田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kg/h和459ind./h增加到4...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焕君 李凡 丛日翔 丛旭日 任中华 吕振波
根据2012年5月、6月、7月上旬、7月下旬、8月、9月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3断面15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出现无脊椎动物45种,隶属于9目29科39属,各航次调查种类数在28种至35种之间。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edwardsi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生物量和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旭 王俊 牛明香 左涛 常雯 陈瑞盛
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 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 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黄河口 定置网 鮻 渔业生物学特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少文 任中华 王田田
根据2012年6月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7种,隶属于6门53科,多毛类28种,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各3种。优势种有3种,为无尾涟虫(Leucon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和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调查海域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3 g/m2和358 ind./m2。物种多样性指数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晓慧 徐宾铎 张崇良 薛莹 任一平 纪毓鹏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保良 董秀强 纪毓鹏 薛莹 张崇良 徐宾铎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根据2013年6月、7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4月和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7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基于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分别以各月份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全年和不同月份在各个站位上出现的鱼类为目标群落,应用净亲缘关系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谱系结构在2月、4月呈现发散状态,竞争排斥可能是影响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在其他月份均为谱系聚集状态,生境过滤可能是鱼类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在站位尺度上,从全年来看,入海口处的站位点鱼类群落呈现为谱系发散,竞争排斥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他站位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表现为谱系聚集,生境过滤为主要驱动因素;在各月份中,站位间鱼类净亲缘关系指数变化较小,除2月和4月外,各月份中多数站位上鱼类群落表现为谱系聚集,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不同时空尺度下,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谱系结构;在较大时空尺度下,生境过滤对鱼类群落谱系结构起主导作用,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下竞争排斥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青杉 康元德 王俊
研究了1960―2010年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长期变化,数据来源于19次调查245份样品。使用小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集浮游植物样品,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分类统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其中硅藻(Bacillariophyta)87种,甲藻(Pyrrophyta)17种,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分别出现了27种和10种。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2.74×106 ind/m3,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峰值,高达16.8×106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丰度 多样性 长期变化 黄河口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张秀梅 高天翔 万蓁蓁
2007年5和7月,利用弓子网开展了东营黄河口海域底层渔业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层渔业资源结构,分别计算了春、夏两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生物量指数(b)。春、夏季平均网获量分别为0.927和2.12kg/h。R、H′和J′指数分别为12.08、2.277、0.64和10.91、2.743、0.76。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底层生物资源较春季丰富,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也较春季高。优势种为纵肋织纹螺、六丝矛尾鰕虎鱼和口虾蛄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大刚 沈谓铨 刘群 焦燕 曾晓起 任一平
以历史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育史,指出莱州湾是一个年轻的海湾,而黄河三角洲则是一个不稳定的河口三角洲。莱州湾地质构造复杂,东部为上升区,西部属沉陷区;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淤泥岸坡,沉积物是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细化为特征。其水文特征因地处暖温带北缘,属季风气候区。在陆上气候、黄河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交互影响下,本水域形成温、盐季节变化显著,适时针环流、往复流性质的潮流及以 M2潮汐余流占主要地位的余流特征。出现的鱼类共有46科,96种,几乎覆盖黄渤海软骨和真骨鱼类的主要科、属及其习见种类,但无地方特有种。与黄渤海326种鱼类相比,仍属黄渤海生物区系的贫乏化表现。在...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口 地理学 鱼类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秦雪 徐宾铎 杨晓改 任一平
根据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浮游植物与环境调查数据,研究该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黄河调水调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8种,隶属于4门40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0属66种,占总种数的74.2%;甲藻门次之,共6属16种,占总种数的18.2%;绿藻门共3属5种,占总种数的5.7%;金藻门仅1属1种。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和细弱圆筛藻,调水调沙后的优势种为梭状角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群落物...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黄河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芮 徐宾铎 薛莹 张崇良 任一平 陈文蕾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资料,依照黄河口水域鱼类区域组成特征,从鱼类种类组成、繁殖共位体、鱼类耐受性和营养结构等方面提出了12个评价指标,初步构建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了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年代数据之间的差距分3个层次赋值打分,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表现为"极好"水平;90年代处于"差"水平;2013年处于"极差"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宽宽 王晶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