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4)
- 2023(5331)
- 2022(4266)
- 2021(4242)
- 2020(3138)
- 2019(7105)
- 2018(6398)
- 2017(12174)
- 2016(6615)
- 2015(7027)
- 2014(6814)
- 2013(6723)
- 2012(6113)
- 2011(5079)
- 2010(5136)
- 2009(4739)
- 2008(4822)
- 2007(4174)
- 2006(3626)
- 2005(3263)
- 学科
- 济(23835)
- 经济(23813)
- 财(22635)
- 管理(21997)
- 业(20821)
- 企(16470)
- 企业(16470)
- 财政(11926)
- 农(10029)
- 务(9878)
- 财务(9876)
- 财务管理(9834)
- 政(9590)
- 企业财务(9446)
- 中国(9408)
- 制(8654)
- 方法(8606)
- 数学(7602)
- 数学方法(7524)
- 地方(7182)
- 农业(6787)
- 体(6603)
- 业经(6234)
- 体制(5882)
- 产业(5258)
- 结构(5254)
- 收入(5213)
- 度(4865)
- 制度(4863)
- 银(4766)
- 机构
- 学院(85372)
- 大学(82591)
- 济(35484)
- 经济(34774)
- 管理(29522)
- 研究(28652)
- 财(26822)
- 理学(25345)
- 理学院(25066)
- 管理学(24681)
- 管理学院(24525)
- 中国(22735)
- 财经(17049)
- 科学(16627)
- 京(16392)
- 经(15389)
- 所(14244)
- 江(13212)
- 中心(12734)
- 研究所(12407)
- 财经大学(12295)
- 农(11835)
- 经济学(11784)
- 范(10937)
- 师范(10818)
- 院(10800)
- 经济学院(10707)
- 业大(10362)
- 北京(10309)
- 州(10201)
- 基金
- 项目(55360)
- 研究(43839)
- 科学(43457)
- 基金(39290)
- 家(33363)
- 国家(33026)
- 社会(28353)
- 科学基金(28315)
- 社会科(26865)
- 社会科学(26858)
- 省(22373)
- 教育(20356)
- 基金项目(20336)
- 编号(18142)
- 划(17966)
- 自然(15957)
- 自然科(15568)
- 自然科学(15564)
- 成果(15519)
- 资助(15485)
- 自然科学基金(15285)
- 课题(13239)
- 重点(12833)
- 发(12706)
- 性(12564)
- 部(12347)
- 国家社会(11981)
- 创(11717)
- 制(11536)
- 项目编号(11360)
共检索到134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国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推开,促进了地方、企业、个人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财政本身却陷入了困境,收入保证程度低,支出失控,债台高筑,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反过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建立有计划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纪营营 马莉莎 郭平
乡镇财政状况与运转的好坏,对构建稳固的财政机制,有效解决“三农”难题,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全国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乡镇财政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已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期刊] 改革
[作者]
闫坤 鲍曙光
当前我国面临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政府债务风险凸显、人口老龄化威胁财政支出可持续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深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现阶段,适应我国国情的中期财政规划框架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财政收支预测和形势研判能力不足,与年度预算、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有待加强,缺乏制度层面与之匹配的预算决策方式和预算程序,缺乏实质约束力等问题。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以是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标准,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由"形式"向"实质"转变;强化中央与地方联动,自上而下推动改革;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明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重点。具体而言,要合理协调预算权力和规划权力;提高经济、财政收支预测准确性,强化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预算决策模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公开;夯实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基础,完善配套机制;完善财政体制,增强制度的确定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杨伟民 叶永骏
财政状况摆脱困境的对策与建议杨伟民,叶永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大的相对缓慢,便嘉兴市的财政运行状况未能摆脱困境。要改变嘉兴市的财政状况,首先根本上要改变嘉兴市的经济状况,提高企业的效益,大力培育税源,其次也要抓管理、促税收,坚决防止税收流失。(...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白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前海
探索和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只停留在现有规模和水平上,整天是“见子打子”地盘算着“又是红字了”,不从根本上跳出数字这个圈圈,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科技的大世界中去寻找无穷的财源,无论如何是挣脱不了财政困境的。本文试图探索一条从前者向后者转化或跃进的高功能的源源不断的财源系统路子,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一个翻身仗,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辰 潘志金
本文着重就开展财政信用与建立经营管理型财政的关系和如何完善财政信用制度等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开展财政信用是建立经营管理型财政的需要(一)通过财政信用形式实行财政资金的有偿供给,是建立经营管理型财政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措施之一。我国财政部门要由供给型向经营管理型转轨,学会包括生财、聚财、用财在内的理财之道,成为国家的经营管理部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王瑞 杨良初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养老保险收不抵支产业赤字的潜在因素,或者说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必须填补的传统制度下的养老金欠账,这种欠账虽然近期不会马上转化为赤字,但随着“老人”和“中人”退休年龄的临近而逐步显性化。“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欠账是形成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主要内在因素,但是,制度本身的构建,如缴费率的高低、替代率的高低、结余资金的增值等都会影响隐性债务的大小,这些仍是形成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内在因素;管理上的不善,则是形成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外在因素。如何减少直至消除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我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本文仅就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提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魏佳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乡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县乡小微企业正面临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商业银行贷款限制、担保体系不完善、政府金融扶持政策不到位等融资困境。因此,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改善其融资困境,促使其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第一,拓宽多元融资渠道,为小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魏佳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乡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县乡小微企业正面临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商业银行贷款限制、担保体系不完善、政府金融扶持政策不到位等融资困境。因此,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改善其融资困境,促使其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第一,拓宽多元融资渠道,为小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高军
我国开征房产税的前提是财政民主、财政透明,在当前不规范的财政体制下,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的理由并不能正当化房产税的征收,规避立法程序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征收房产税行不通,如果贸然大规模开征房产税,必然面临房产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的疑问,将损害政府的合法性。我国地方政府摆脱财政困境,其出路在于大规模精减公务人员,重构分税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摆脱"生产建设型"政府的路径依赖,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财政民主化。
关键词:
房产税 宪政 税收法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振方 朱柏铭
在财政支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各项支出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的顺利实现,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作了较多的调整,但仍然存在着严重失调的情况。这种失调的支出结构已经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因而亟待调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青
本文分析了未来我国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对财政资金的巨大需求,并大致勾画出未来一个时期内主要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理想比重,最后提出了实现这种支出结构调整的现实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席燕
一年多的治理整顿给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资金不足、能源紧张、原材料短缺等重重困难,时时地困扰着他们。面对着如此严峻的环境,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上,等待形势的变化;还是把眼光集中在企业素质的提高上,争取形势的好转?这是每个职工,特别是每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认真选择的态度。企业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自身机制,因为只有自身机制完善,企业才可能有正常的行为、充沛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