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54)
2023(3718)
2022(3269)
2021(3248)
2020(2627)
2019(6261)
2018(6329)
2017(12200)
2016(7082)
2015(8076)
2014(8443)
2013(8248)
2012(7773)
2011(6969)
2010(7276)
2009(6638)
2008(6895)
2007(6416)
2006(5931)
2005(5769)
作者
(20785)
(16825)
(16803)
(16420)
(10682)
(8257)
(7873)
(6510)
(6484)
(6431)
(5824)
(5770)
(5569)
(5487)
(5458)
(5194)
(5137)
(5089)
(5002)
(4825)
(4543)
(4220)
(4173)
(4087)
(3903)
(3850)
(3719)
(3716)
(3509)
(3410)
学科
(25607)
经济(25569)
管理(20489)
(18772)
(15271)
企业(15271)
(9862)
(9527)
方法(8643)
中国(8501)
(8483)
数学(6930)
数学方法(6746)
业经(6363)
(6101)
(6077)
财务(6056)
财务管理(6026)
地方(5997)
农业(5913)
理论(5700)
企业财务(5684)
(5680)
(5603)
银行(5594)
结构(5408)
(5259)
(5102)
贸易(5096)
(4944)
机构
学院(100072)
大学(96755)
(38575)
经济(37515)
研究(34294)
管理(33524)
中国(29076)
理学(27132)
理学院(26793)
管理学(26181)
管理学院(26002)
(21557)
(21006)
科学(20779)
(18633)
(18360)
(18263)
中心(16234)
研究所(16112)
财经(15391)
(14781)
(14276)
北京(14250)
师范(14112)
农业(13943)
业大(13783)
(13686)
(13134)
技术(12278)
(12195)
基金
项目(54694)
研究(43349)
科学(41470)
基金(36438)
(31222)
国家(30889)
科学基金(25543)
社会(24726)
社会科(23244)
社会科学(23237)
(22807)
教育(20928)
编号(19737)
基金项目(18702)
(18416)
成果(17408)
资助(16042)
自然(15681)
自然科(15228)
自然科学(15225)
自然科学基金(14953)
课题(14590)
重点(12807)
(12236)
(12173)
(12021)
(11815)
项目编号(11248)
(10868)
大学(10711)
期刊
(52650)
经济(52650)
研究(34300)
中国(24507)
(18221)
(17617)
教育(16697)
学报(14235)
管理(13620)
科学(12664)
(12185)
金融(12185)
农业(11669)
大学(10884)
技术(10195)
学学(9911)
业经(9632)
财经(7769)
经济研究(7334)
问题(7272)
(6803)
图书(6163)
(5659)
(5552)
财会(5470)
职业(5428)
理论(5102)
(4947)
(4945)
论坛(4945)
共检索到170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丁声俊  
现在,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合理调整粮食结构已迫切地、历史地提到日程上。客观经济规律表明,作为重要经济部门的粮食结构的合理化,应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平衡,即:粮食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平衡;粮食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和工业用粮增长的平衡;粮食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晔  杨晓达  
“三农”问题最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的粮农增收难上。调整产业结构是粮农脱贫的唯一路径选择,也有人担心会影响粮食安全。认真考核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量,彻底变革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让其有规模效益的种粮大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无规模经营能力的农户除了进城务工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或搞养殖业,实现粮食生产、粮农增收两不误,是保障粮农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双赢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继续增加,粮食问题仍将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讨论中国未来15年的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形势及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玉生  陈洪义  贺玉廷  
黑龙江省自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多年积蓄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粮食生产登上了多年为之奋斗的150亿公斤和200亿公斤的两个台阶。1991年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16.43亿公斤。连续几年丰收之后,农村粮食逐年增多。如何把粮食这盘棋走活,既不让生产下滑,又避免谷贱伤农,客观上提出了粮食转化问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燕泽英  
适当缩小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品种范围,适度调低收购价格,是今年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从河北实际情况看,粮食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应因势利导,积极加以引导、推进,从根本上推动河北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君  
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分散的农户依据收益最大化目标进行生产决策,财政支农支出会影响农户收益和粮食产量。农户理性决策生产的粮食产量与安全数量存有缺口,为弥补该缺口且最小化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支农支出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支农支出力度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粮食主产区省份通常是"粮食大省,财政穷省",中央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应承担更大份额,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肖俊彦  
国有粮食企业系统改革初探肖俊彦一、国有粮食企业系统机制简要分析国有粮食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是相同的,但作为系统,其机制具有特殊性。(1)国有粮食企业系统具有决定粮食供求关系的相当影响力。从体制上看,国有粮食企业只是政府粮食政策的执行机构,没有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松林  郑超  汪沉  韩刚  
随着国家对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作出调整,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资金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策性粮食贷款,而是具备了商业性贷款的特性,因此,对非保护价粮食贷款实行商业性管理势在必行。总体思路是:分账分仓,全程跟踪,注重效率,健全机制,做好配套工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长运  
文章论述了南阳市土地生产潜力,并分别预测了耕地面积、人口、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及2000年至2030人口承载量情况,提出了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肖俊彦  
一、国有粮食企业系统机制 的特殊性 1.国有粮食企业系统具有决定粮食供求关系的相当影响力。在体制上,国有粮食企业只是政府粮食政策的执行机构,没有决策权。但长期粮食购销活动使之形成了具有独立性的“市场”力量,有时甚至可以使粮食供求关系趋紧或趋缓。这种力量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是其遍布从乡村到城市的10多万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马克和  
对粮食企业征增值税,其重复征税问题难以解决;过重的税负进而导致基层粮食企业作出不利于发展农业的消极选择;财政对粮食补贴的抽紧,使其经营形势每况愈下。建议: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建立反映经营成果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继续完善新税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国  王昂生  李世奎  周玉淑  
风险分析是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衡量和处理 ,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科学管理办法。论文以风险理论为指导 ,初步探讨了粮食生产中的风险问题 ,并从粮食产量序列入手采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积分的方法 ,着重研究某一粮食生产单元粮食产量序列的波动情况 ,定量地反映该地区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高低状况 ,为发展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肖骏  王锋  
目前,我国粮食物流多采用传统的麻袋、编织袋进行包装,各储运环节需大量的人力进行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损耗大、物流效率低,且各储运环节对接不协调,需多次灌包拆包,包装成本较高。此外,我国散粮火车专用线较少、散粮专用汽车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散装散卸设施设备建设较落后,散粮运输受到诸多的限制和制约无法大力推广。可见,我国的粮食物流还未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如何改变以人力和半机械化为主的传统粮食物流方式,改善劳动条件,减少粮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国庆  宋建慧  
中美、中欧双边谈判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看好,探讨入世后我国粮食供求的平衡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剖析各种粮食供求平衡途径的适用情况、相对优势及其局限性为切入点,探讨决定和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途径选择的各种因素,预测入世后我国粮食供求状况,提出以进口调节和国内粮食生产结构与布局的调整为主、粮储调节为辅的粮食供求平衡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