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62)
- 2023(6100)
- 2022(5235)
- 2021(4621)
- 2020(4130)
- 2019(9574)
- 2018(9283)
- 2017(19887)
- 2016(10177)
- 2015(11531)
- 2014(11397)
- 2013(11804)
- 2012(11219)
- 2011(10107)
- 2010(10303)
- 2009(9443)
- 2008(9295)
- 2007(8267)
- 2006(7174)
- 2005(6566)
- 学科
- 济(56610)
- 经济(56569)
- 业(34622)
- 管理(30961)
- 方法(29335)
- 企(28049)
- 企业(28049)
- 数学(25990)
- 数学方法(25887)
- 农(15966)
- 贸(15435)
- 贸易(15430)
- 易(15080)
- 财(12860)
- 业经(12192)
- 中国(11946)
- 地方(11186)
- 产业(10405)
- 制(10011)
- 融(9005)
- 金融(9005)
- 农业(8536)
- 技术(8462)
- 银(7989)
- 银行(7981)
- 出(7887)
- 市场(7787)
- 务(7696)
- 财务(7696)
- 财务管理(7676)
- 机构
- 学院(155146)
- 大学(154417)
- 济(77170)
- 经济(76148)
- 管理(64909)
- 理学(56841)
- 理学院(56347)
- 管理学(55851)
- 管理学院(55567)
- 研究(48936)
- 中国(38046)
- 财(33570)
- 京(30907)
- 财经(27498)
- 科学(25295)
- 经济学(25192)
- 经(25089)
- 经济学院(23091)
- 所(23034)
- 中心(22430)
- 江(21901)
- 农(21374)
- 研究所(20660)
- 财经大学(20647)
- 业大(19748)
- 北京(19338)
- 商学(19110)
- 商学院(18974)
- 经济管理(18397)
- 院(17870)
- 基金
- 项目(102291)
- 科学(83068)
- 基金(77746)
- 研究(76001)
- 家(65882)
- 国家(65442)
- 科学基金(58000)
- 社会(52116)
- 社会科(50095)
- 社会科学(50086)
- 基金项目(40823)
- 省(38686)
- 自然(35755)
- 自然科(34996)
- 自然科学(34991)
- 自然科学基金(34470)
- 教育(34399)
- 资助(33075)
- 划(31883)
- 编号(28900)
- 部(24303)
- 发(23019)
- 重点(22728)
- 成果(22495)
- 国家社会(22429)
- 创(21825)
- 教育部(21740)
- 人文(21564)
- 创新(20354)
- 课题(19580)
共检索到224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枫林 陈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中国的入世,东盟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泰国担心面临中国电子产品的竞争。为此,本文采用变动市场份额分析法、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指标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对中、马、泰三国电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世文
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当前电子产品代工企业正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行业内竞争加剧、替代品市场势力增强、委托方和消费者议价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挑战。根据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理论,对于多数企业,应对竞争力下降的短期稳健策略是维持成本领先和价格领先能力;积极策略则是培育企业营销能力;中长期基本策略是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远期积极策略则是创建品牌,提升产品差别化的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金东
本文基于UNComtrade(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SITCRev.4分类方法,分析中国与东盟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并借助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强度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电子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之间电子产品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一直为逆差,中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进口额,出口形势良好;中国与东盟电子产
关键词:
出口额 产业内贸易指数 东盟五国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宋永辉 吴昊
种子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然而我国对种子的进口却远多与出口。本文通过对世界种子市场规模前十位国家种子产业的出口额的分析,对国内外种子企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国外大型种子企业进入我国而带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顽强 李华君 李月
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GEM模型,分别从"资源"、"设施"、"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企业的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等六个方面对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劣势,最后提出了增强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若干条对策,以推动其做大做强,更好地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梁宏 翟民 杨燕
光电子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发展的迅猛使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一体化势必使我国光电子产业融入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大潮流中。“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光通信、激光加工、消费类光电子等重点领域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产业雏形,为城市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夯实了基础。本文深入探讨“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状态,提出对策,对促进其发展以及提高城市工业综合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家祥,黎志成
为了实证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灰关联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贾继锋
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要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统一的市场现、资源现来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应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着重分析加入WTO后,在市场本能驱动下我国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势,以及政府如何与市场力量结合,渡过这个适应性调整阶段。文章的重点是指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不同,政府的重要作用是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培育竞争优势。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世贸协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宏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加入WTO的进程中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因此,研究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与相应的结构调整,是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中国工业的市场与竞争力分析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段小梅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专业化竞争力(RC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两岸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及其演变轨迹进行了计量分析,并用GHM法对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测度。研究表明,两岸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台商投资带动的结果;两岸电子产业的分工仍以垂直分工为主要形态,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仍以根留台湾为主;台商投资有利于两岸电子产业分工,增强了台湾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大陆台商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台湾的产业内贸易将逐渐被台商投资所替代,两岸分工将日益趋向水平型。文章最后指出,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以及未来ECFA的签订,两岸的投资和贸易关...
关键词:
两岸 电子产品 产业内贸易 产业分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晓华 张保胜
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电子行业竞争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即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和激烈的价格竞争相伴而生。这主要是由其特有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特点所决定的。本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角度对这种特殊性进行了解释 ,并提出了对中国电子行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电子产业 集中 价格竞争 技术创新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龚艳萍 周亚杰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技术标准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章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用相关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分析了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度相关,并且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因,这说明了技术标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斐 李顺国 夏显力
本文在分析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基于2011年与2016年全国23省(市、区)宏观统计与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探索分析,从市场、生产、技术、组织、外部环境5个维度对谷子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河北、内蒙古3省谷子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市场竞争力对谷子综合产业竞争力贡献最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地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具有高高、低低集聚特征。从提升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视角,本文建议应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