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3)
2023(1552)
2022(1312)
2021(1285)
2020(819)
2019(1868)
2018(1713)
2017(3435)
2016(1920)
2015(2246)
2014(1990)
2013(2021)
2012(1921)
2011(1793)
2010(1666)
2009(1450)
2008(1428)
2007(1131)
2006(1094)
2005(1043)
作者
(6198)
(5279)
(5160)
(4943)
(3202)
(2547)
(2350)
(2004)
(1897)
(1847)
(1749)
(1741)
(1703)
(1691)
(1684)
(1669)
(1548)
(1445)
(1438)
(1423)
(1267)
(1261)
(1242)
(1231)
(1216)
(1189)
(1090)
(1080)
(1040)
(1012)
学科
(10206)
经济(10201)
(5666)
管理(5104)
(4872)
方法(4226)
数学(4022)
数学方法(3998)
农业(2939)
(2671)
企业(2671)
业经(2328)
生产(2149)
地方(2057)
中国(1885)
(1802)
贸易(1802)
(1771)
(1761)
环境(1578)
服务(1532)
(1518)
(1510)
结构(1504)
产业(1472)
(1463)
服务业(1402)
农业经济(1264)
(1259)
发展(1182)
机构
学院(29475)
大学(28567)
(15822)
经济(15653)
研究(13049)
管理(10930)
中国(10001)
(10001)
理学(9675)
理学院(9547)
管理学(9407)
管理学院(9369)
科学(8094)
农业(8040)
(7147)
研究所(6641)
业大(6595)
(6537)
中心(5493)
(5232)
农业大学(4930)
科学院(4910)
经济学(4901)
(4522)
经济学院(4445)
(4351)
(4348)
经济管理(4339)
财经(4322)
(4119)
基金
项目(21781)
科学(17636)
基金(16773)
(15851)
国家(15756)
研究(14832)
科学基金(13046)
社会(10354)
社会科(9942)
社会科学(9939)
基金项目(8776)
自然(8584)
自然科(8379)
自然科学(8378)
自然科学基金(8239)
(8006)
(6914)
资助(6703)
教育(6006)
编号(5311)
(5236)
重点(5177)
国家社会(4967)
(4938)
(4799)
中国(4564)
(4511)
(4425)
创新(4266)
科研(4204)
期刊
(16453)
经济(16453)
(9210)
研究(8223)
农业(6916)
中国(5713)
学报(5293)
科学(5089)
(4255)
大学(4024)
学学(3952)
管理(3650)
(3293)
技术(2762)
业经(2734)
世界(2688)
经济研究(2681)
问题(2412)
资源(2390)
技术经济(2170)
财经(1998)
业大(1848)
(1817)
经济问题(1703)
(1701)
金融(1701)
(1662)
农业大学(1661)
(1661)
农村(1572)
共检索到43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明洁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面对干旱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角度 ,审视了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得失 ,提出调整南北农业结构和重新发挥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优势的认识 ,并就粮食面积、粮食安全、粮食加工、粮食进口等关乎农业二、三非农产业结构发展 ,农民收益增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松南  穆月英  
为系统把握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在当前生产格局下粮地匹配特征,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通过分析2003—2019年全国31省(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粮食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和资源匹配程度,结果表明:稻谷和玉米种植逐渐向东北方向偏移,小麦种植逐渐向西北偏移;黑龙江和内蒙古等主产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不充分,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南和河北的粮食生产发展速度超过土地资源开发速度,耕地压力巨大。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地矛盾、政策影响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压力,对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匹配形成更大挑战。因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需要统筹协调,避免粗放式发展经营,缓解高土地资源压力产区的生产压力,丰富种植结构,实现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的匹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太湖流域既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论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及粮食安全水平,结果表明:时间演化上该区粮食产量不稳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空间差异亦较显著,除西北4个县域,其余地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中部向西北偏移,县域粮食生产相对优势弱化,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70%以上年份波动系数超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风险大;粮食不安全县域增多,2010年59%的县域粮食不安全。未来该区仍受到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威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飞  范庆泉  高铁梅  
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为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业政策对小麦、稻谷、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孟氧  
经济农业→技术农业→战略农业,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序列,它的逻辑顺序反映了历史的实际进程。当生产关系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时,经济农业就具有决定意义;当农业劳动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这时,发展技术农业就具有决定意义;当农业问题为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问题,并且关系到某个国家、某类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这时,战略农业就具有决定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赵飞  钱誉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戴永务  刘伟平  洪燕真  戴柯炜  陈梅英  
利用FAOSTAT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近50年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生产和贸易变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的收获总面积和年总产量均有所增长,但是年产量增长缓慢,且单位面积产量出现下降;中国和中东国家对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生产扩张贡献大,日本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木本粮食生产规模缩小;世界主要木本粮食的出口量小,出口增长缓慢,中国的板栗和柿子产量虽很高,但国际竞争力却不强;世界木本粮食的主要进口国变动不大,仍然以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鑫  穆月英  
从供需角度分析发现,2000—2017年水资源禀赋较少的北方粮食主产区对粮食灌溉水需求持续增加,而加大水资源开发的空间有限,以及农业产业内外部用水的竞争,造成粮食灌溉水供给增加及保持稳定困难极大。基于基尼系数和不平衡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2000—2017年全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量空间匹配状态不断恶化,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量匹配度最差的地区是黄淮海和东北地区,作物种类是小麦和玉米;粮食产量与粮食灌溉水量长期处于匹配状态,只有小幅恶化,总体上北方粮食主产区用较少的灌溉水生产了较多粮食,即粮食灌溉水生产率更高,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该地区粮食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在全球变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调整、乡村功能转型和农业生产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未来促进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匹配将更具挑战,需要促进北方地区粮食灌溉水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裕瑞  卞新民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平稳-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