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1)
- 2023(12647)
- 2022(10755)
- 2021(10157)
- 2020(8235)
- 2019(18948)
- 2018(18617)
- 2017(35398)
- 2016(19153)
- 2015(21394)
- 2014(21323)
- 2013(21227)
- 2012(20380)
- 2011(18780)
- 2010(19344)
- 2009(18180)
- 2008(18130)
- 2007(16332)
- 2006(15382)
- 2005(14702)
- 学科
- 济(86985)
- 经济(86880)
- 管理(51837)
- 业(48843)
- 企(36651)
- 企业(36651)
- 中国(31901)
- 方法(28339)
- 农(26582)
- 数学(23926)
- 地方(23730)
- 数学方法(23581)
- 财(20030)
- 制(19715)
- 业经(19142)
- 贸(18937)
- 贸易(18917)
- 易(18389)
- 农业(17447)
- 银(17290)
- 银行(17281)
- 行(16847)
- 融(15893)
- 金融(15893)
- 学(14802)
- 发(14248)
- 策(13886)
- 环境(13664)
- 体(12776)
- 地方经济(12405)
- 机构
- 学院(271985)
- 大学(271045)
- 济(122452)
- 经济(119900)
- 研究(104412)
- 管理(99308)
- 中国(85161)
- 理学(81952)
- 理学院(80950)
- 管理学(79786)
- 管理学院(79231)
- 京(60178)
- 财(59613)
- 科学(57895)
- 所(52873)
- 中心(47347)
- 研究所(46637)
- 江(44561)
- 财经(44489)
- 农(40930)
- 经(40315)
- 北京(40293)
- 范(40101)
- 师范(39813)
- 经济学(37950)
- 院(37373)
- 州(35740)
- 经济学院(33813)
- 财经大学(32477)
- 业大(32135)
- 基金
- 项目(163598)
- 科学(130363)
- 研究(126611)
- 基金(118670)
- 家(101554)
- 国家(100663)
- 科学基金(86025)
- 社会(82392)
- 社会科(78186)
- 社会科学(78174)
- 省(62050)
- 基金项目(60540)
- 教育(57759)
- 划(52857)
- 自然(51269)
- 编号(50834)
- 资助(50765)
- 自然科(50054)
- 自然科学(50043)
- 自然科学基金(49163)
- 成果(43945)
- 发(41383)
- 课题(37579)
- 部(37513)
- 重点(37208)
- 发展(34544)
- 国家社会(34360)
- 展(33988)
- 创(33279)
- 教育部(32641)
- 期刊
- 济(152603)
- 经济(152603)
- 研究(97647)
- 中国(66508)
- 财(44049)
- 管理(40273)
- 农(40203)
- 融(36691)
- 金融(36691)
- 教育(36331)
- 科学(35671)
- 学报(34286)
- 大学(27241)
- 农业(27072)
- 学学(24705)
- 经济研究(24687)
- 业经(24371)
- 技术(23608)
- 财经(22536)
- 问题(20253)
- 经(19663)
- 贸(18803)
- 国际(17503)
- 世界(16225)
- 图书(14588)
- 业(14436)
- 技术经济(13428)
- 坛(13152)
- 论坛(13152)
- 经济问题(12617)
共检索到463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1989年1月24日—26日,中国旅游报社、北京旅游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中国旅游交通问题研讨会”。与会代表主要就旅游与民航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学术性、工作性研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虽然在对目前旅游和民航的发展速度、规模等问题上仍各有陈述、见仁见智,但是研讨会上代表们始终体现出齐心协力、献计献策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为旅游和民航业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提供了各种客观的、科学的依据及可供选择的方案和研究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传松 任建兰
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本文在探讨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1996201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旅游业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且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呈现交错向上发展态势。(2)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耦合等级由低水平耦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桑霞 吴义煌 吴倩 罗晶
笔者试图通过对咸宁市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协调发展对策,为其互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行动指南。一、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关系1.产业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的认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业增长方式已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迫切需要发展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使教育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石献
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铜仁、恩施州和渝东南为案例地,运用综合发展指数、最近邻指数和相对通达度指数等方法,利用2003—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分析了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影响,探究区域旅游业和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互作用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协同发展机制。结果发现:1武陵山区旅游与交通整体呈协同发展趋势;2交通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地区,旅游发展程度最高,空间集聚效应也最为显著;3武陵山区内各点之间相对通达度的空间差异导致旅游发展空间出现较大差异,武陵山区域内连接对外骨干高速交通网络的密度与通达性对旅游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优化旅游业系统和交通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继明
本文以旅游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利用旅游学和教育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旅游职业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旅游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晓 李悦铮
城市交通和城市旅游之间互相拉动同时也互相限制,二者相互影响。实现二者高质量协调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城市交通和旅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研究对二者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文章以大连市为例,首次通过模糊数学建立评价体系,探究两系统间发展模式及其演变关系,为妥善处理交通和旅游的发展关系提供借鉴性参考。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旅游 协调度 大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新哲 熊黑钢
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体系,从时序角度通过协调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度分析了新疆交通和旅游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表明:20年来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2000年综合发展指数为平均水平,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2.135和1.766,达到最高值。交通和旅游系统的协调度值在20年间增长超过40倍,反映出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加强。同时,交通和旅游系统时序变动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早期是极度失调,在经济快速发展、政策大力扶持和交通与旅游业相互支持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转变为勉强协调。
关键词:
交通 旅游 协调 模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学基 程励
近年来,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实施了系列区域重大战略,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作为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各地在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藏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又因历史、地缘等而具有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川滇藏三省区均将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如何将川滇藏旅游发展的优势充分整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西南桥头堡的战略作用,是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当下的发展来看,道路交通始终在川滇藏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基于“路学”视角思考道路与旅游的关系,探寻川滇藏这一西南特殊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路学”是近年来周永明倡导的区域研究视角~②,强调从跨学科视角分析道路对区域社会的全方位复杂影响。
关键词: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段忠贤 王坤
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名,提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2001—2011年省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均值位于(0.5,0.8)之间,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均值位于(0.3,0.5)之间,总体上属于中度耦合协调。省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所增大,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改善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
关键词:
旅游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本文在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M权重和熵值权重相结合的方法及协调发展度测度模型,对199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余年来,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高,2010年11省区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②我国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但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③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显示,我国东部省市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区域,而中西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运坤
近年,我国民用航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8年出现了空前紧张的局面。问题何在?怎样解决?前景如何?一联串的问题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秀平 轩晚月
旅游业具备较强的辐射和联动作用,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内外循环能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对促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内旅游内循环、疏通国际旅游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中国旅游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与标准差椭圆分析中国旅游协同发展状况与演化趋势,运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各省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联系强度。研究表明:(1)中国旅游协同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隆起,西部凹陷,中部衔接”的态势,形成马太效应,旅游协同发展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2)空间联系的网络结构逐渐向面状式聚集,在东部与中部形成的增长极发挥核心辐射作用,以空间联系强度为划分标准的聚类逐渐集中并打破地域限制。由此提出,东部应用创新突破旅游协同发展瓶颈,中部需要充分挖掘自身旅游优势,西部各方面起头并进,统筹发展;充分调动各省域之间的旅游活力,促进旅游各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实现由小区域向大区域推进旅游协同发展,逐步提高中国整体旅游协同发展水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茅燕萍
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以其高效、低成本等优势,正在迅速兴起。但在迅速兴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泡沫,为此应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去解决问题,使旅游电子商务真正为旅游企业所用,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
关键词:
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企业 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清香 王斌
1 我国民航业发展现状2002年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民航体制改革,民航总局直属的航空运输企业及服务保障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新组建的集团公司已与民航总局脱钩,机场属地管理的改革预计不久后将完成。民航总局不再代行脱钩企业和下放机场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新成立的航空运输集团公司和服务保障集团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搞好内部重组,并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目标是逐步放松经济性管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民航市场体系。如开放航权,我国正同一些国家签署民航合作协议,相互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