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1)
2023(4426)
2022(3660)
2021(3526)
2020(2882)
2019(6159)
2018(6254)
2017(10691)
2016(6691)
2015(7815)
2014(8032)
2013(7063)
2012(6601)
2011(6223)
2010(6468)
2009(6077)
2008(6039)
2007(5851)
2006(5250)
2005(4825)
作者
(19048)
(15774)
(15739)
(15110)
(10016)
(7509)
(7301)
(6200)
(6168)
(5841)
(5422)
(5412)
(5315)
(5189)
(5139)
(4736)
(4728)
(4662)
(4541)
(4484)
(4236)
(3916)
(3865)
(3859)
(3649)
(3613)
(3568)
(3477)
(3281)
(3278)
学科
管理(18573)
(18477)
经济(18440)
(14029)
(12493)
企业(12493)
教育(8869)
中国(8424)
(7888)
理论(7548)
(7373)
(7015)
(6488)
(6371)
方法(5273)
业经(5150)
教学(4912)
体制(4886)
工作(4658)
(4507)
银行(4494)
(4399)
金融(4391)
(4354)
(3918)
地方(3822)
(3718)
财务(3693)
财务管理(3681)
农业(3530)
机构
大学(97912)
学院(92017)
研究(33845)
(29087)
管理(28875)
经济(28110)
中国(23729)
理学(23573)
理学院(23213)
管理学(22588)
管理学院(22402)
(21805)
科学(20637)
(17302)
(17231)
(16796)
师范(16634)
(16183)
(16103)
研究所(15454)
中心(14515)
北京(14007)
教育(13722)
业大(13156)
师范大学(13156)
财经(12933)
(12858)
农业(12450)
(12384)
(11561)
基金
项目(55312)
研究(44797)
科学(42336)
基金(36540)
(31553)
国家(31207)
社会(26182)
科学基金(25497)
社会科(24409)
社会科学(24401)
教育(23105)
(22954)
编号(19748)
(19673)
成果(19501)
基金项目(18353)
课题(15866)
自然(14612)
资助(14443)
自然科(14227)
自然科学(14221)
自然科学基金(13934)
(13240)
重点(13102)
大学(12522)
(12253)
项目编号(12229)
(11952)
(11634)
(11421)
期刊
(39825)
经济(39825)
研究(34799)
教育(27199)
中国(26626)
学报(19034)
(15931)
大学(15634)
(15423)
科学(14413)
学学(13005)
管理(11543)
农业(10519)
财经(8083)
图书(7970)
技术(7879)
(7804)
金融(7804)
(7056)
业经(6368)
(6344)
职业(6234)
书馆(6106)
图书馆(6106)
经济研究(5569)
高等(5554)
(5239)
论坛(5239)
问题(5224)
(4855)
共检索到156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作宇  
“谁治理”关涉治理主体,是保证治理有效性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所有的大学治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从治理主体上找到原因。从大学组织边界看,治理主体有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内外主体依行政层级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从主体行为的角色看,有拟制主体和自然人主体,拟制主体最终要通过自然人主体实施其行为;从主体发挥作用的状态看,有潜在主体和现实主体。主体性是主体由潜在到现实发挥作用的意识和能力基础。主体性的活化和上升需要持续启蒙。内外主体既是启蒙的主体,也是启蒙的对象;主体性活化既是内部主体的治理策略,也是外部主体的治理策略。治理的主体话语不能停留在拟制主体的抽象层面或法定位置,而要从自然人主体的立场出发,贯穿自然人的责任、能力和行动。只有深入讨论包括主体间性和公共主体性在内的主体性,才能回答好“谁治理”“、怎么治理”及“治理如何”的关联性系统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震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由于受不同的学科和具体任务的驱使,大学实质上又是一种由拥有多重目标的人群组成的复杂的组织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可以把学校组成人员统称为师生员工,他们都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主体。按照从业者和服务对象来看,可分为学生和教职员工两大部分。西方大学最初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学生也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力量,大学的任何涉及学生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出台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除了学生之外学校的人力资源即教职员工由教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健  
校企合作多元主体治理是指参与办学的政行企校等各利益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联合行动,共同管理办学事务、协调办学冲突和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办学善治的持续的过程。这一治理过程体现了应然性、整体性、范式性和有效性的特征。其中政府是关键性主体,行业是指导性主体,学校是根本性主体,企业是实质性主体。政行企校四大主体整合协同、优化治理要求多元主体准确定位,多元主体履职有为和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成  方同庆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双一流"大学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大学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受诸多因素掣制,难以充分激发,引起广泛关注。借鉴现代冲突理论,探讨大学科研治理中,科研人员因所处弱势地位而可能面临的冲突;阐述冲突的表现,包括群际冲突、群内冲突、学科冲突和个体冲突;分析冲突的生成,主要有政府信任假设与期待冲突、科技制度供给与需求冲突及治理方式对立与合作冲突;阐发大学科研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主要有互动互信是大学科研治理的前提、科技制度是大学科研治理的保障、协同共治是大学科研治理的目标;提出变革的实践路径,包括诚信建设常态化、科技制度体系化、制度创新多元化、治理方式柔性化、科研服务精细化和治理手段智能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玮  
在现代大学管理工作中,公共理性的运用是为了缓解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分歧和固有矛盾,从而达到共识,积极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和路径选择做出了阐释和应答,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明华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继续教育覆盖到工业区的4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我们的答案是在工业区办社区大学。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上存在着若干重要利益相关者,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各利益主体的参与和他们的资源保障社区大学“成本分担模式”可持续。治理结构可能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举办和管理;真正非盈利性的民办社区学院,由社区各方共同举办并有参与式的治理结构;盈利性的公司或私人举办的盈利性社区学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伟军  周守军  
主体性是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和条件,现代治理结构强调多元主体治理,打破权力中心单一化的统治模式,建设一个拥有多中心的网络体系。在治理理论看来,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行动方面是自由的,各主体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进入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大学日益被视为相关者组织,大学的治理不仅仅只是大学本身以及大学和政府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所有利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志杰  胡承波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高等学校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主体权利意识的强弱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对于维护大学生自身权益、推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及其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通过对大学生主体权利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随着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权利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但大学生依然存在权利认知模糊、权利意识整体水平较低下、缺乏行使主体权利的主动性、权利救济意识淡薄和权利实现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主体权利意识需要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大学生权利保障制度,加强日常的权利意识教育;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提升主体权利意识。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鹰  安然  
本文对城市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企业、协调型非营利组织和参与型市民四大定位,并对各主体职责进行了梳理,为进一步明确城市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为治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建立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宏斌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治理主体的身份失衡——主要表现为身份失位、身份越位和身份缺位,致使全球环境治理效果差强人意。中国倡导构建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对于引导和鼓励各个治理主体进行身份重塑以适应新型全球环境治理的要求,对于全球环境领域强有力的治理中心和权威的确立,对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平等、包容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未来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中国必将充当重要角色并发挥独特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海航  
本文基于历史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由于内部人和外部人这两类主体不平衡所造成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治理的特殊困境,并根据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特殊规律性,提出了完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治理的"两个到位一个平衡"的理论。两个到位,即"所有者具体化理论"和"所有者直面化理论";一个平衡,即"内外主体平衡论"。该理论既不同于委托代理理论中的"股东至上论",也不同于众多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而是适应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特殊规律性的理论,国有独资公司有效治理,必须从外部引入一种足够强大的治理力与强大的"内部人控制"力相抗衡。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的历史,也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从失衡到平衡的历史。作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新突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胜  闫智勇  
职业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由于职业院校主体意识不强、政府行政权力过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制度能力低下,导致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主体地位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应明确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提升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强化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全红  常亮  
[目的 /意义]大学图书馆治理是一个多主体互动参与下的博弈过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归纳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模式。[方法 /过程]通过对大学决策者、大学图书馆员和大学师生读者三个大学内部利益主体在图书馆共同治理中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构建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中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混合纳什均衡解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及其收益情况。[结果 /结论]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大学图书馆共同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海龙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社会机构的治理逻辑与大学治理混同使用,这导致大学治理实践无法真正找到落脚点。实际上,大学治理本身所用的理念和逻辑与其他社会组织是有所不同的,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权力配置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分析,大学治理的着力点放在学术组织内外的权力生态失衡与运行逻辑的异化上。更确切地说,围绕权力展开的治理是人们应对诸多问题的一次认知革命。对当下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需求在于创造新的权力逻辑,降低由精细化管控所带来的高成本和低效。而在长期,我们应重新界定参与治理的权力主体,通过权力协作提高智识生活的质量才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德里克·博克  曲铭峰  
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中的四个主要参与方——校董、学术领袖、教授和学生各有其优势和弱点,"共享的治理"的成功取决于上述四方的互信与合作。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运行正常,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必要。但这种"共享的治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与完善之处,如有必要改善校董的遴选方式,吸引最受尊敬和负责任的教授参与治理,在学术领袖和教授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相互信任与携手合作的和谐关系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