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7)
2023(11290)
2022(9203)
2021(8647)
2020(7520)
2019(17255)
2018(16689)
2017(32426)
2016(17299)
2015(19731)
2014(19058)
2013(19653)
2012(18111)
2011(16153)
2010(16143)
2009(15454)
2008(15875)
2007(14074)
2006(12336)
2005(11530)
作者
(47773)
(40036)
(39950)
(37812)
(25974)
(19122)
(18101)
(15456)
(15207)
(14317)
(13766)
(13496)
(13044)
(12558)
(12516)
(12068)
(11960)
(11651)
(11482)
(11370)
(9875)
(9726)
(9719)
(9179)
(9033)
(8880)
(8750)
(8713)
(7858)
(7802)
学科
(89837)
(87494)
经济(87389)
(83695)
企业(83695)
管理(73642)
方法(43933)
数学(35662)
数学方法(35555)
(32504)
业经(28391)
(25865)
财务(25857)
财务管理(25830)
(25662)
企业财务(24712)
中国(21003)
(19431)
农业(18450)
(17048)
技术(17042)
贸易(17038)
(16659)
(15916)
(15505)
(14290)
(14128)
理论(13097)
经营(12845)
体制(12626)
机构
学院(261026)
大学(260269)
(125411)
经济(123509)
管理(112474)
理学(97243)
理学院(96457)
管理学(95654)
管理学院(95157)
研究(80957)
中国(67838)
(59108)
(53504)
财经(47726)
(43767)
科学(40486)
经济学(39186)
(38285)
(37820)
(37735)
中心(36270)
财经大学(35602)
经济学院(35527)
北京(34019)
商学(33899)
研究所(33703)
商学院(33634)
业大(32349)
经济管理(31040)
(29308)
基金
项目(163909)
科学(134076)
基金(126535)
研究(123276)
(106953)
国家(106047)
科学基金(95022)
社会(84905)
社会科(80842)
社会科学(80825)
基金项目(66464)
(60214)
自然(59559)
自然科(58330)
自然科学(58316)
自然科学基金(57483)
教育(56392)
资助(52209)
(49673)
编号(47525)
(39623)
(37247)
(37190)
成果(37054)
国家社会(36413)
教育部(35503)
重点(35494)
人文(34890)
创新(33929)
(33832)
期刊
(138723)
经济(138723)
研究(80944)
(51239)
中国(48941)
管理(46740)
(34061)
科学(32585)
学报(28764)
(26868)
金融(26868)
财经(25601)
大学(24289)
农业(23678)
学学(23208)
技术(22997)
经济研究(22657)
业经(22567)
(22007)
教育(19689)
问题(17872)
技术经济(16685)
(16635)
(16502)
世界(15824)
财会(14878)
国际(14313)
会计(13467)
商业(13377)
现代(12953)
共检索到391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曹玉珊  胡峰峰  谢雨晴  
以2008—2016年应用过衍生品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不同管理层因素(管理层权力和认知偏差)导致的企业衍生品投机行为对管理层利益和一般股东利益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管理层能通过衍生品投机行为促进自身的利益,但对一般股东的利益没有影响;作为一种主动的投机行为,管理层权力导致的衍生品投机行为能够增加管理层的利益,但对一般股东的利益的影响不明显,而管理层认知偏差导致的衍生品投机行为作为一种相对被动的投机行为,同时损害了管理层利益和一般股东的利益。此外,证据还表明我国大部分公司应用衍生品是为了进行套期保值,但若投机的话,则表现得非常显著;企业价值的增长有利于一般股东利益的实现,但相伴随的举债,则会损害一般股东利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珊  
以2007-2011年应用过衍生品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应用衍生品及其投机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担心企业应用衍生品尤其是应用衍生品的投机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担心超出了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的监督来保障自身利益的意愿,因此,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减少对那些应用衍生品公司的投资,大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证据还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并不普遍,份量也较轻;衍生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亦不普遍并且应用的程度很低,大多数应用衍生品的公司是为了套保,但一旦投机则非常严重;机构投资者较为看重应用衍生品公司的成长性,而反感其业绩与盈余管理行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珊  
以2007-2011年应用过衍生品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应用衍生品及其投机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担心企业应用衍生品尤其是应用衍生品的投机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担心超出了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的监督来保障自身利益的意愿,因此,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减少对那些应用衍生品公司的投资,大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证据还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并不普遍,份量也较轻;衍生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亦不普遍并且应用的程度很低,大多数应用衍生品的公司是为了套保,但一旦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玉珊  
以2008-2010年应用过衍生品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企业衍生品应用中的投机行为与以管理层权力为代表的代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会驱使管理层推动企业实施衍生品投机行为;企业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实施衍生品投机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证据还表明:更多的样本公司应用衍生品是为了套期保值,但如果实施投机行为的话,则其投机行为非常显著;在管理层权力更大的情况下,企业应用衍生品的行为就会从套保转化为投机;衍生品投机行为的主要结果是实现管理层自身的利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珊  
以我国2008-2015年度应用过衍生品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管理层特征(管理层权力和认知偏差)与企业衍生品投机行为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发现:在全样本与快速增长组中,管理层权力与认知偏差均与企业衍生品投机行为显著正相关;在非快速增长组中,管理层权力的作用显著,而认知偏差不显著;在全样本与非快速增长组中,认知偏差与管理层权力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作用关系,而在快速增长组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相互加强,即互补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珊  
现有文献较少关注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以至于不能准确地解释运用衍生品的行为与功能。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2005~2011年间运用过衍生品的企业为样本,分析其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很弱。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企业运用衍生品的行为主要是套期获利,而不是名义上宣称的套期保值。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斯文  
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共计4623组观测数据为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使用衍生品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效应,但显著性水平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不同类型的衍生品合约中,企业价值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外汇衍生品带来了显著的溢价效应,商品衍生品却是显著的折价效应,利率衍生品的影响则不显著。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和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梦  陈奉先  
以2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6年的季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上市公司汇率风险暴露程度、衍生品使用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外汇风险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影响显著,其中,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受汇率风险影响更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受汇率风险影响较低,且随着出口收入增加,企业所遭受的外汇风险减弱;201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汇率风险暴露程度降低;更多使用外汇衍生品可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带来价值溢价。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应树立避险意识,综合运用外汇衍生品组合抵御汇率风险,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斯文  
外汇衍生品是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共计3 105组数据为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运用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的企业价值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对冲汇率风险能够给企业价值带来平均约19%的溢价规模,进一步的研究则显示这种溢价效应与汇率风险暴露程度正相关。据此,应该坚持外汇衍生品服务于实体经济、完善外汇衍生品的合约品种、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外汇衍生品市场透明度。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欣  孙刚  
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在控制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前提下研究外汇衍生品对出口企业盈利水平以及盈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外汇衍生品可以提升企业的出口收入,但不能显著提升出口利润;使用外汇衍生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盈利水平的波动性,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应推动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完善风险监管机制,以提高外汇衍生品的使用效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旭  
本文基于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以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使用金融衍生品究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还是降低了企业的风险?企业价值和企业风险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提升了公司价值,但未必能提升经营业绩;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公司的内生性风险,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而系统性风险与企业价值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纯槿  
基于1992年到2008年进行的6次全国性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高等教育扩张前后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其变化。在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差后,倾向得分匹配结果与反事实分析框架下的因果推断相一致。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回报率并不是呈均等化分布的,而是由不同的选择机制和收入预期所决定。那些原本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都普遍较低的从业者,其选择进入大学接受再教育的倾向性较高,而且一旦其选择进入就会获益最多。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斯文  
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2007-2012年数据为基础,剖析了金融衍生品对企业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整体的衍生品还是不同合约类型的衍生品,对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均产生了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衍生品对个体风险的抑制效应在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其中外汇衍生品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而商品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则不显著。此外,还发现整体衍生品和单一衍生品对系统风险的抑制效应均不显著。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岳树民  薄彦婷  
金融衍生品在管理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以我国航空运输业A股上市公司2007~2021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航空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后税负增加。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金融衍生品有效管理了航空企业风险,产生税负增加的效应主要是由正向投资收益带来的。航空企业未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避税,而是基于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属性进行使用,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建议我国尽快完善金融衍生品交易税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建华  王若凡  
科研组织衍生企业(academic spin-offs)是科研组织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创办的企业。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组织衍生企业与日俱增,但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其中,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高管激励的有效性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我国境内上市的94家科研组织衍生企业为样本,从不同实际控制人的视角,探讨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晋升激励三种高管激励模式对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际控制人为母体科研组织的衍生企业,其高管激励模式与实际控制人为非母体科研组织的衍生企业显著不同;薪酬激励与晋升激励对科研组织衍生企业综合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股权激励的作用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