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2)
2023(8767)
2022(7955)
2021(7598)
2020(6299)
2019(14772)
2018(14744)
2017(28655)
2016(15754)
2015(17945)
2014(18016)
2013(17701)
2012(16117)
2011(14453)
2010(14306)
2009(12633)
2008(12120)
2007(10178)
2006(8725)
2005(7401)
作者
(44416)
(36498)
(36297)
(34656)
(23324)
(17493)
(16588)
(14605)
(13910)
(13032)
(12754)
(12073)
(11443)
(11389)
(11254)
(11179)
(11023)
(10897)
(10357)
(10300)
(9195)
(8911)
(8715)
(8291)
(8192)
(8148)
(8107)
(8038)
(7344)
(7321)
学科
(58437)
经济(58366)
管理(44263)
(41579)
(35406)
企业(35406)
方法(29552)
数学(25559)
数学方法(25219)
(14939)
中国(14284)
(14200)
(13556)
业经(13033)
地方(12097)
理论(11668)
(10290)
(10068)
贸易(10062)
农业(10025)
技术(9790)
(9751)
环境(9563)
(9551)
教育(9518)
财务(9494)
财务管理(9479)
(9221)
企业财务(8953)
(8515)
机构
大学(217730)
学院(216395)
管理(90283)
(79595)
理学(79283)
理学院(78422)
经济(77684)
管理学(77040)
管理学院(76663)
研究(68291)
中国(48676)
(46405)
科学(44357)
(35234)
(33923)
业大(32971)
(32056)
研究所(31081)
中心(30808)
(30350)
师范(30105)
(29749)
北京(29286)
财经(29091)
(26484)
农业(25110)
(24998)
(24958)
师范大学(24543)
技术(24104)
基金
项目(154995)
科学(121069)
研究(115009)
基金(110873)
(95881)
国家(95062)
科学基金(82079)
社会(69297)
社会科(65561)
社会科学(65542)
(61083)
基金项目(60206)
自然(54616)
教育(53629)
自然科(53316)
自然科学(53306)
自然科学基金(52325)
(51387)
编号(48542)
资助(45596)
成果(38891)
重点(34090)
(33835)
课题(32909)
(32215)
(32213)
项目编号(30145)
创新(29871)
科研(29625)
大学(29274)
期刊
(82967)
经济(82967)
研究(62082)
中国(38780)
学报(33757)
管理(31629)
科学(31153)
教育(30029)
(28511)
大学(25365)
(25099)
学学(23574)
农业(20642)
技术(20109)
(14600)
金融(14600)
业经(14000)
图书(13578)
财经(13058)
经济研究(12593)
理论(11869)
实践(11259)
(11259)
科技(11230)
(10893)
问题(10742)
情报(10507)
技术经济(10166)
(10077)
现代(9704)
共检索到301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课程研究需要借助语言视角,来使一切课程"事件"变得明亮起来。自20世纪以降,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激发了课程语言意识的觉醒,促使新的课程语言系统和叙述结构得以重构与敞开。不同的课程语言具有异质的品格、秉性和旨趣。其中,科学化课程语言的贫困、制度性课程语言的规训、隐喻性课程语言的张力、叙事性课程语言的真实、"新课程"语言的人文关怀等,为我们澄清课程语言自身所承载的不同的教育学意义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在推进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警惕课程语言的欺骗功能,进而采用一种充满"正能量"的课程语言来真实反映我们"周围实在的世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亚琼  徐国庆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目前职教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审视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现实出发,通过对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历史变迁的分析,以"回归职业活动"为基本理念,重建职业素养向职教课程纳入的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亚琼  
由于课程设置的边缘化和实施的低效性,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陷入了困境。通过对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历史变迁的分析发现,以"回归职业活动"为基本理念,把职业素养内容全面纳入课程体系,是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关键,这包括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两个方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支奎  
学生课程参与是指学生通过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重构课程等活动从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和行为。随着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学生课程权力意识的觉醒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程参与问题渐受关注。学生课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课程的创生;有利于课程变革走向成功。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郭德侠  
论述了什么是课程权力和研究生应有哪些课程权力,分析了当前研究生课程权力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研究生个体精神自由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权力的措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董云川  
一、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推进.异口同声争一流,整齐划一创特色成为不同类型高校的主流话语。背负大众期待又备受媒体关注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诸多现实问题逐渐显露。其中,于主流语境之外.在各种现实资源配置的夹缝中艰苦奋斗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玉虎  
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成效显著,但仍然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提出当前我国档案保护领域亟待研究的四项重大课题:珍贵特藏档案的单元环境研究、档案库房空气治理研究、珍贵特藏档案入库前的虫霉检测和珍贵特藏档案抢救的工程化管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钢华  
对他人的研究及其成果进行商榷、质疑、探讨与回应等,是学术批评的范畴。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是人类开展研究活动所欲追求的目标;此外,学术也通常被理解为获得这种"有系统的、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振京  
新的性别差距系指近年来男生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可以说目前这种现象已较为普遍。新的性别差距存在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对这一现象,有人否认、漠视,也不认为现在对待男生的方式存在偏差。正因为教育实践领域乃至教育学界对这一新的性别差距尚未足够重视,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翠香  
职教师资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而教师职前培养又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关键一环。从当前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看,作为职教师资培养最主要路径的"职技高师院校培养模式"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培养能力有限以及遭遇种种发展的困境也是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现实写照。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职教师资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当前职教师资面对的最大挑战。坚持职教师资培养的"双路径":院校培养与市场化培养"双管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即:继续坚持"院校培养"的特色之路,提高以职技高师为核心的院校职教师资培养能力;开放职教师资培养市场,建立健全职教师资"来源多元化"的制度保障,实施职教师资"专业化"认证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加渔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庞国斌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长期以来深受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思想的影响。由于中美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同与差异,我国当前通识课程建设正在面临着很多误区:自身特色不鲜明,盲目模仿痕迹突出;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力;通识课程的目标尚有待完善;对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重视程度和开发不够。我国当下对通识教育本真涵义的体认尚需进一步加强。有鉴于此,我国通识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亟需全面转换和科学确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尹弘飚  
教师情绪是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却又颇受忽视的议题,这一悖论现象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根源。目前的教师情绪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取向,即以教师压力与关注为代表的心理-控制取向和19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建构-诠释取向。要理解教师赋予课程改革的意义,就要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情绪进行概念重建,增加改革的情绪维度,并且恢复教师情绪的平等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