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18)
- 2023(3128)
- 2022(2692)
- 2021(2603)
- 2020(2066)
- 2019(4860)
- 2018(4859)
- 2017(8468)
- 2016(4947)
- 2015(5928)
- 2014(6327)
- 2013(5864)
- 2012(5565)
- 2011(5221)
- 2010(5432)
- 2009(4632)
- 2008(4790)
- 2007(4471)
- 2006(3996)
- 2005(3780)
- 学科
- 管理(16041)
- 济(15961)
- 经济(15942)
- 业(12204)
- 企(11307)
- 企业(11307)
- 理论(6582)
- 教学(5821)
- 学(5440)
- 教育(5354)
- 中国(4975)
- 方法(4962)
- 财(4468)
- 业经(4289)
- 农(4214)
- 技术(4201)
- 制(4038)
- 和(3718)
- 学法(3702)
- 教学法(3702)
- 策(3523)
- 银(3293)
- 银行(3290)
- 划(3277)
- 数学(3150)
- 行(3118)
- 学理(3078)
- 学理论(3078)
- 数学方法(3025)
- 务(2975)
- 机构
- 学院(70623)
- 大学(68530)
- 管理(23512)
- 济(22322)
- 研究(21625)
- 经济(21518)
- 理学(18973)
- 理学院(18715)
- 管理学(18297)
- 管理学院(18154)
- 中国(16416)
- 京(15201)
- 江(13092)
- 科学(13056)
- 范(12749)
- 师范(12650)
- 财(12428)
- 所(11121)
- 州(10847)
- 技术(10665)
- 中心(10437)
- 职业(10269)
- 师范大学(9933)
- 北京(9734)
- 研究所(9584)
- 教育(9288)
- 财经(9179)
- 经(8153)
- 农(7919)
- 业大(7776)
- 基金
- 项目(39097)
- 研究(33615)
- 科学(29654)
- 基金(24806)
- 家(20677)
- 国家(20425)
- 社会(18157)
- 教育(17959)
- 科学基金(17329)
- 编号(17006)
- 社会科(16994)
- 社会科学(16990)
- 省(16427)
- 成果(15472)
- 划(13308)
- 基金项目(12858)
- 课题(11977)
- 年(10659)
- 项目编号(10533)
- 资助(10130)
- 自然(10098)
- 自然科(9850)
- 自然科学(9849)
- 自然科学基金(9668)
- 性(8896)
- 重点(8888)
- 研究成果(8505)
- 规划(8480)
- 部(8308)
- 大学(8273)
共检索到118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美玲
一个时代知识状况的变化必然会推动这个时代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深层变革。传统的以客观主义为基本取向的课程知识观,秉持"知识的水桶论"视野中的"灌输中心教学",这在早期虽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对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和解构,其实践解释能力和课程形态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真正实现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与建构性,建立以"知识的探照灯论"为导向的"对话中心教学",倡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关注知识对于学生人格成长、思维发展与生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期待着让学生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皮亚杰以新生物学世界观取代了物理学导向的世界观提出人类本质上是生命系统而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它具有复杂性相互作用形成性 对课程发展来说 新生物学理念观照下的课程拥抱复杂性追求干扰的形成摒弃确定观成为充满变化和激情的舞蹈而不再是定向单一
关键词:
皮亚杰 课程 形成性 复杂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关键词:
知识隐喻 知识特质 教学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王健 彭赫 张智 程登发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 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伟
本文认为课程是文本 ,而课程文本则是不断扩展着的隐喻。隐喻理论将推动课程哲学研究的深化。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传统课程论哲学的弊病 ,指出其一元封闭的特性和造成受教育者依附性地位、抹杀其创造性和个体性的根本症结 ;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以解释哲学、解构哲学的视野分析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念 ;第三部分强调指出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论意义 ,认为课程文本从说明性到隐喻性的转换促进了读者的诞生及其意义的生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涛 张田
社会网络经历了朴素的隐喻构想阶段,之后多学科融汇促成研究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使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关系结构分析工具。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更为多元的理论解释,科学研究领域多种范式共存。社会网络也已不再是一些概念集合与结构分析工具,转而发展成为经济与组织领域中的一种解释性理论。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隐喻 工具 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郝德永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关键词:
课程 隐喻 教育学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 会话含义 关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毛毛 宋改敏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是实践性知识的一类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采用隐喻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的知识。本研究通过对职业院校Z老师进行课堂跟踪和采访,深描在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信念、课堂管理以及教学策略的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发现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爱好、教学经验以及同行观摩学习,是影响教师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隐喻性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是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运用隐喻过程中,需要把握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要丰富教师自我的知识库,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吸收。
关键词:
隐喻 实践性知识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珊 戚万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傅淳华 华春娴 敖俊梅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是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全面了解包括民族地区儿童在内的儿童劳动观势在必行。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引导民族地区儿童贴合自己生活实际,围绕劳动是(像)什么、劳动者是(像)什么等问题进行创作,通过分析这些隐喻理解儿童对劳动特点和对劳动者人物形象的认识,研究发现内蒙古通辽市儿童劳动观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受生活环境影响等特征。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实现从"在地观念"到"价值共识"、从"切己生活"到"整体生活"、从"外在引导"到"启迪自觉"、从"成果导向"到"自成目的"的转变,从而为民族地区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儿童劳动观 劳动教育 隐喻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莹 支晓琳
随着修辞学的发展,隐喻研究推到了空前的地位,在设计领域也被广泛运用。绿色设计是设计的未来趋势,其所倡导的理念可以借助隐喻方法更好地传达。文章阐述了隐喻和绿色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性。通过设计案例,论证了在绿色设计中引入隐喻符号可以使产品语意巧妙表达,给用户带来美的感受和舒适的生活,唤起用户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达到更好传达绿色环保理念的目的。
关键词:
隐喻 绿色设计 产品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汉语成语是手语翻译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成语的内在语言机制,以期拓展成语手语翻译的路径,提高手语翻译教学的效果。手语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成语特点合理选择异化或归化策略,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成语信息。在汉语成语的手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成语语义,重视培养学生的手语隐喻思维,创设情境反复练习,结合文化教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手语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
隐喻 成语 手语翻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