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8)
2023(2935)
2022(2282)
2021(2518)
2020(1917)
2019(4608)
2018(4637)
2017(6569)
2016(4877)
2015(5659)
2014(5959)
2013(4989)
2012(4640)
2011(4555)
2010(4922)
2009(3996)
2008(3751)
2007(3548)
2006(3227)
2005(3083)
作者
(10934)
(8922)
(8862)
(8702)
(5763)
(4323)
(4241)
(3805)
(3477)
(3279)
(3164)
(3042)
(2958)
(2895)
(2864)
(2842)
(2841)
(2792)
(2717)
(2714)
(2638)
(2382)
(2332)
(2209)
(2128)
(2098)
(2097)
(1986)
(1941)
(1926)
学科
教育(19190)
(9441)
中国(8971)
理论(8427)
教学(7884)
(7844)
经济(7841)
管理(6862)
(4473)
技术(4439)
(4420)
企业(4420)
研究(4110)
学法(4044)
教学法(4044)
思想(3877)
政治(3719)
学理(3514)
学理论(3514)
(3464)
发展(3355)
(3336)
改革(3245)
(3233)
经济学(3206)
高等(3199)
思想政治(3169)
政治教育(3169)
治教(3169)
德育(3144)
机构
大学(64382)
学院(58592)
教育(27975)
研究(23702)
(21180)
师范(21101)
师范大学(17725)
(15504)
管理(15099)
科学(13830)
职业(12997)
(12681)
理学(12540)
技术(12457)
理学院(12271)
经济(12064)
管理学(11843)
管理学院(11696)
(11630)
教育学(10910)
(10751)
研究所(10721)
北京(10658)
中国(9166)
中心(9131)
职业技术(9041)
(8292)
技术学院(8204)
教育学院(8070)
(8054)
基金
研究(34136)
项目(34037)
科学(27850)
教育(25960)
基金(19680)
成果(18747)
编号(18214)
社会(17312)
(16047)
社会科(15995)
社会科学(15993)
课题(15752)
国家(15739)
(14967)
(14793)
(14155)
科学基金(12631)
项目编号(11314)
规划(11226)
研究成果(10522)
(9915)
(9793)
基金项目(9383)
(9275)
重点(9265)
(9141)
年度(8982)
教育部(8848)
(8270)
(8229)
期刊
教育(49788)
研究(28211)
中国(22651)
(13510)
经济(13510)
职业(12446)
技术(10582)
技术教育(8307)
职业技术(8307)
职业技术教育(8307)
学报(7313)
图书(6511)
大学(6461)
科学(6087)
(5781)
论坛(5781)
高等(5424)
成人(5081)
成人教育(5081)
管理(4706)
高等教育(4661)
书馆(4416)
图书馆(4416)
(4397)
(4356)
情报(4195)
职教(4169)
发展(3942)
(3942)
学学(3888)
共检索到99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召存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把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技术方法,其学科责任及课程知识与价值何在,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异,直接导致教育学课程体系及功能定位的冲突。作为学科领域的教育学,其研究领域具有等同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广泛性及其学术性,而不完全是一种育儿技术和方法。作为育儿艺术的教育学,不能代替教育科学的全部内容及功能。真正的教育科学,其研究的领域、对象和问题应当超越教师教育的教育学,而应观照于一切教育现象和问题。教育学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学术性"(教学学术)不是一个概念,它应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彭道林  唐桥  
学者们关于教育学学科属性的见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不少学者通常将教育学归属为社会科学。然而,无论是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目的与内容,还是从教育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尤其是从教育与哲学、教育学与哲学之间近乎水乳交融的关系来看,教育学在本质上是属于人文科学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冯向东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哲学化和科学化是自夸美纽斯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由此形成了思辨决定论、自然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三种教育学知识体系。其共同特点是其所试图建立的学科体系与教育活动本身相悖,教育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迷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消解教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个转向是对现有教育学研究中心课题及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理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换。面向实践的教育学要关注生活的价值,由对教育活动及人的成长的外在原因的说明,转为对人的内在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和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反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曾文婕  
近年来,以"课目教育学知识"为基础,西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课程设计上,以发展教师课目教育学知识为导向重构已有课程,并增设各类课目教育学知识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倡导"课目教育学识知"的教学理念,探索出双重作业驱动、五步认知引导和嵌入式实践等教学方式,开始关注师资的多方合作和教师教育者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明确了必须切实考察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基本取向,开发了备课评价法和量规评价法等具体方法。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从中获得重要启示,从而凸显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核心地位、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各门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充实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育者的有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小红  
以不同视角关照比较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实践来看,比较教育学仍然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从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得不广泛采用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的角度看,比较教育学正在成为教育学本身,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和教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时代的发展特点,比较教育学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桂生  
从考察"课程"含义变化入手,分析历史形成的教育学思路同现行课程改革脱节的缘由。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继存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海龙  
知识的合法性是一种社会学界定,主要源自人的实践。当学科出现之后,知识的合法性就对学科地位产生了直接影响。教育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其社会地位与功能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教育学形成历史的复杂和知识运动过程的混乱,导致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学科的地位由于这种知识上的混乱而不断摇摆,教育学的生存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学的学科规训来自于知识的性质,学科的地位与社会影响力是由其知识的价值来决定的。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教育学的知识生产与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实践。教育学的价值应该从重塑学科知识的来源以及规范知识的输出入手,重新寻求合法性建构的维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学科的发展史乃是知识的增长史,一门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更新速度决定着一门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学术地位。保持知识的持续增长,是每门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科学的多数学科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相对贫乏、增长缓慢,加快知识增长的速度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其关键在于聚焦科学问题,加强实证研究,为教育学发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支撑科学决策、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功能提供科学根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袁利平  
比较是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制度化学科的逻辑起点。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形态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经验知识、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比较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比较教育学研究主体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和教育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教育学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这不仅决定着比较教育学科的生存根基与发展方向,而且从根本上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意义世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现平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角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