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
- 2023(902)
- 2022(856)
- 2021(810)
- 2020(619)
- 2019(1429)
- 2018(1315)
- 2017(2290)
- 2016(1479)
- 2015(1788)
- 2014(1812)
- 2013(1622)
- 2012(1547)
- 2011(1426)
- 2010(1496)
- 2009(1241)
- 2008(1176)
- 2007(1038)
- 2006(912)
- 2005(898)
- 学科
- 教学(3003)
- 济(2493)
- 经济(2487)
- 理论(2422)
- 管理(2320)
- 业(2113)
- 教育(2049)
- 学法(1867)
- 教学法(1867)
- 企(1782)
- 企业(1782)
- 学理(1602)
- 学理论(1602)
- 学(1228)
- 中国(1106)
- 方法(897)
- 课程(853)
- 农(831)
- 思想(788)
- 政治(772)
- 研究(765)
- 计算(738)
- 算机(719)
- 计算机(719)
- 财(718)
- 业经(706)
- 和(700)
- 机化(696)
- 计算机化(695)
- 思想政治(690)
- 机构
- 学院(18907)
- 大学(18824)
- 研究(6274)
- 范(5031)
- 师范(4999)
- 教育(4767)
- 管理(4587)
- 济(4281)
- 京(4134)
- 师范大学(4115)
- 经济(4110)
- 科学(4092)
- 技术(3970)
- 职业(3883)
- 理学(3800)
- 理学院(3708)
- 管理学(3515)
- 中国(3487)
- 管理学院(3474)
- 所(3382)
- 江(3365)
- 研究所(3049)
- 技术学院(2862)
- 职业技术(2756)
- 州(2735)
- 北京(2662)
- 中心(2639)
- 财(2451)
- 农(2248)
- 业大(2237)
共检索到30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课程理解是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解释或释义来把握课程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精神生命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课程理解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解,凡是把课程引向神秘主义的,都能够在课程实践中以及对课程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而恰当的解决。课程理解是历史性的存在,课程理解的历史性昭示着我们:教师必须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在把握自身存在历史的基础上理解课程。课程理解具有时代性,只有在不断解决课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课程理解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课程理解内含和表达的教师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确立和提供了评判与把握现存课程的超越性价值准则。教师个体的课程理解与教师集体的课程理解是一个双向返回的过程,通过课程理解促进教师...
关键词:
课程理解 课程意义 课程实践 课程实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车丽娜
教学不仅是一种事实之在,也是一种价值之在;相应地,以教学为对象的理解可以分为知识性教学理解和价值性教学理解。相对于知识性教学理解,价值性教学理解更加注重教学目的本身的合理性,突出教学理解的价值含蕴,更接近人为教学的真实。对于教师来说,现实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人的职业活动,但这种职业活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疑是教师个人职业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只有站在国家、社会与个人相统一的立场上去认识和理解教学,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理解的一种总体性视域。基于对教学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巩子坤
关于数学理解,学者们提出三种观点:一是网络联系说,即理解是表征网络的生成;二是表征转化说,即理解是实现表征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表征之间的联系;三是类型层次说,即理解有直观理解、程序理解、抽象理解和形式理解等类型层次。这三种观点都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理论,都认为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行进过程。数学理解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明晰了数学理解的内涵,深化了对数学理解的认识;而它的课程意义在于,可以而且应该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促进有理解地教与学。
关键词:
数学理解 理解水平 课程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九俊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偏差,阻碍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应正确地理解三维目标要求,明确三维目标在整个目标系统中的地位,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并确立教师的解释地位。落实三维目标,要求对知识教学形成整体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并用审美的规律重塑课堂。
关键词:
三维目标 知识教学 学习方式 审美规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尹银怀
计算机在利用语义web技术组织知识中的"理解"等级只是按照规则的符号推理,而人类的文化、认知和伦理价值决定了知识组织的标准和价值。按照目前的web技术,计算机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是价值中立的,而利用语义web组织知识则是价值负载的。语义web技术组织知识对人类文化、价值及资源分配影响重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
"民间文学概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理论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话语,它是对于"民间文学"进行言说和体认的特殊知识传承方式和知识生产途径。纵观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其呈现出的课程意义主要有三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作为民间文艺学而言,它彰显了民众口头文化的文学特质;二是作为民俗学而言,它突显了民众口头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三是作为文化诗学而言,它反思性地书写了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国庆
项目课程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职业教育界对它的热情有增无减。但同时项目课程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有助于项目课程改革的深化。这里首先涉及到如何准确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这一关键问题。首先,项目课程是否就是借助典型项目或服务这一载体进行教学的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不同,项目课程主张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载体,学习过程才能产生工作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对"课程理论有什么用"我们不能做简单、片面的理解。首先,有用不是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理论的作用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其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其作用的发挥是不同的;第三,课程理论作用的发挥还涉及到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第四,课程理论本身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可能概括或解释全部的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以课程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亦不可高估。
关键词:
课程研究 课程理论 课程实践 作用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徐皓
本文在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维度──价值性、主体性和控制性进行内涵挖掘的同时,还从教学、学习和技术三个层面出发,初步阐述了评价的要义并作了阐释,从而对网络课程的形成性前期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评价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单作民 张乐天
伦理之维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根本之维,也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生成的前提、批判的依据和完善的支撑。虽然职业教育课程制度伦理具有公正、人本、和谐、民主、开放等应然性诉求,但在现实中它却存在着"公平"失范、"人本"异化和"民主"式微等实然性特征和伦理缺陷。为此,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课程伦理制度的研究及对课程实践的反思,在一定伦理精神的导引和反思下,对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建设观念、过程和结果持一种现实性的批判精神,以矫正其在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伦理偏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制度 伦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关键词:
教师课程理解 意蕴 转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道宇
"书本知识"与"事物本身"之间的"表现"与"被表现"关系决定了书本知识的根本使命在于尽可能完好地再现"事物本身",决定了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物本身"。对于师生来说,"事物本身"首先意味着要学习的"事本身",其次才意味着"物本身":学习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做事,通过做事,学会做事的过程,而识"物"则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理解的任务,师生应将自己的主观努力引向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而不是自己本身。
关键词:
课程理解 事物本身 书本知识 主观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道宇
课程文本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味"。课程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化于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与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它具有区别于"意味"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不依赖于读者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自主性";二是读者只能按照课程文本的"意义"自身所给出的那样而予以接受的"被给予性";三是通过共有、共识和公用而表现出来的"公共性"。课程文本的"意味"所反映的则是课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文本的"意义"对读者的存在所指示的可能性,它具有区别于"意义"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映课程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之间内在关联的关系性;二是由读者的自主建构而得以不断生成的人为性;三是来源于读者个人生活并服务于读...
关键词:
课程文本 意义 意味 理解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辉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关键词:
教师 课程理解 课程精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 30年。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 ,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对课程符号进行理解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 ,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