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9)
2023(383)
2022(356)
2021(340)
2020(206)
2019(535)
2018(418)
2017(674)
2016(566)
2015(784)
2014(866)
2013(693)
2012(667)
2011(620)
2010(660)
2009(453)
2008(399)
2007(379)
2006(289)
2005(306)
作者
(1244)
(1009)
(974)
(930)
(606)
(492)
(490)
(452)
(444)
(410)
(401)
(381)
(356)
(342)
(335)
(329)
(317)
(315)
(303)
(297)
(297)
(288)
(285)
(285)
(273)
(263)
(255)
(251)
(250)
(248)
学科
教学(2504)
学法(1578)
教学法(1578)
理论(1499)
学理(1376)
学理论(1376)
教育(1241)
课程(844)
计算(596)
算机(595)
计算机(595)
机化(586)
计算机化(586)
政治(584)
思想(572)
思想政治(546)
政治教育(546)
治教(546)
德育(541)
研究(415)
(239)
语文(238)
研究生(233)
管理(199)
文教(187)
(173)
组织(173)
(163)
高等(162)
中国(159)
机构
学院(7335)
大学(6319)
教育(3055)
职业(2974)
(2856)
师范(2840)
技术(2548)
师范大学(2324)
职业技术(2143)
研究(2112)
技术学院(2097)
(1418)
科学(1367)
(1346)
教育学(1258)
(1210)
(1174)
研究所(1130)
教育学院(952)
北京(910)
管理(869)
中心(798)
华东(748)
教育科(735)
教育科学(730)
理学(710)
工程(694)
华东师范(683)
华东师范大学(682)
理学院(681)
基金
研究(4449)
项目(3998)
教育(3716)
编号(2762)
科学(2521)
课题(2509)
成果(2468)
(2443)
课程(2234)
(2184)
教学(1922)
(1781)
(1561)
改革(1518)
规划(1514)
(1450)
项目编号(1437)
研究成果(1409)
年度(1396)
社会(1374)
基金(1284)
(1263)
社会科(1260)
社会科学(1259)
(1227)
实践(1224)
(1212)
主持(1199)
(1188)
大学(1179)
期刊
教育(7264)
中国(2753)
研究(2633)
职业(2530)
技术(2277)
技术教育(1850)
职业技术(1850)
职业技术教育(1850)
(852)
论坛(852)
全球(817)
展望(817)
教育展(817)
职教(774)
(706)
经济(706)
学报(642)
成人(609)
成人教育(609)
大学(606)
高等(584)
(544)
发展(502)
(502)
(490)
科学(431)
学学(409)
比较(397)
远程(397)
远程教育(397)
共检索到11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慧  杨晓萍  
课程正义逻辑的"自然合理性"遮蔽了其所蕴藏的"非正义"现象。在课程主体的虚无假设、课程情境的同化取向以及课程实践的物化逻辑的致思路径下,课程正义并未实现对个人的实质正义。课程正义伦理价值的实现应展现对生命、情境和关系的关怀,依托于将关怀伦理涵括在课程正义的理路中,从课程方法论、主体素养以及课程制度等层面实现关怀与正义和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构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加渔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何茜  
在课程研究范式转向和概念重建运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走向了意义建构的历程,开始从一元文本走向多元理解,美学取向的课程研究便是其中的一种对课程意义重新解读的方式。借助美学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课程,课程便成了生命美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诗化的智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龚倩  段玉山  蒋连飞  姚泽阳  
"地理知识"在英国地理课程中的角色以及在英国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几经变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造成了地理课程中知识匮乏的问题,于是近期的英国教育白皮书提出"知识回归到课程中"的要求.通过分析英国新版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转向"带给英国地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核心知识和强有力的知识在地理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地理可行能力是应对上述挑战的可能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珍  郭婧  
面对2008版国家课程标准的缺陷和学生学业成就下滑、教育不公平现象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英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知识转向",形成了政府与学术界对教育中知识问题共同关注、交相辉映的景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从强调技能导向转向强调知识导向;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上,从强调跨学科知识转向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上,从强调学生兴趣转向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上,从强调知识分层转向强调知识标准。英国课程的"知识转向"给我国教育界留下许多思考空间,我们应当重新相信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重新思考知识作为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在全球教育治理的语境中,“多物种正义”既具有当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人类学基础,而森林教育则是推动实现“多物种正义”的重要途径。自德国森林教育转向“多物种正义”目标以来,其实践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物种间的“平视关系”;二是探索物种间的“接触地带”;三是还原物种间的“行动者网络”。这些策略将人类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中。在这里,没有所谓的中心控制机制,而是所有物种一起书写和编织共同的时空与星球。这充分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有助于打破仅仅局限于人类利益的“中心—边缘”二元叙事。在教育领域,“多物种正义”的整体观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超越人类自身,紧密围绕生态共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元国  
侵权法是私权保护的主要方式,其价值理论基础为矫正正义。传统矫正正义观确立了"无害于人"的消极行为标准,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铸就了侵权行为的道德根基。矫正正义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正义形式,而非囿于过错被视为分配正义之延续。现代社会转型为风险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权利意识觉醒,私权保护成为时代议题,但囿于私法传统与理念的长期缺位,私法秩序并非井然,加之司法腐败与职业道德缺失,私权难以周延保障。矫正正义观现代转向应契合私法理念,偏重安全价值,凸显人文关怀,追求实质正义。私权保护应积极发挥矫正正义作用,以人为本,物质性权利和精神性权利保护并重,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从资源配置维度关心人的生活状态和质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元祥  
本文在对新课程批评者关于"轻视知识"评论的立论基点——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的命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的基本特征,阐述了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应确立的课程知识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文军  
本文解析了传统的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文化的作用及其表现,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普遍信任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自我负责的精神和能力在建立普遍信任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剖析了控制的课程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不合宜性,从而论证了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建设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大致框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文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文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要实现由适应型文化走向创生型文化的改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彬彬  
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教学评价更是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基石。生活美学,作为美学发展的新思潮,对美术课程内在的审美意义与美育价值有新的解读与意义诠释,创新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新路径,为建构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体系提供了新理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柏华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必新  张荷婷  李仲阳  
课程研究的转向是职业教育课程论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课程范式的变革。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共生性转向主要缘起于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以及人工智能的时代诉求。基于哲学视域,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共生性转向的内涵和旨趣,进而审视其实践意蕴,主要表现为:在价值层面,要观照生命,追求本真教育;在内容层面,要反思实践,回归真实世界;在方法层面,要超越还原论,走向共生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秋萍  
目前,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愈发显得重要。"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老龄化社会的临近、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等,无不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更需要不断储备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成人教育承担着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下,成人教育的技术化转向是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