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
2023(1031)
2022(920)
2021(881)
2020(657)
2019(1555)
2018(1456)
2017(2582)
2016(1649)
2015(2117)
2014(2293)
2013(2051)
2012(2058)
2011(1706)
2010(1758)
2009(1500)
2008(1539)
2007(1401)
2006(1122)
2005(1127)
作者
(4138)
(3317)
(3251)
(3170)
(2153)
(1644)
(1584)
(1312)
(1306)
(1258)
(1181)
(1172)
(1146)
(1052)
(1046)
(1036)
(1034)
(1014)
(988)
(933)
(929)
(845)
(838)
(819)
(796)
(772)
(772)
(764)
(759)
(723)
学科
理论(3803)
文化(3678)
(3490)
经济(3487)
教育(3379)
教学(3085)
(2494)
企业(2494)
产业(1909)
方法(1898)
市场(1893)
管理(1892)
业经(1883)
学法(1874)
教学法(1874)
(1832)
政治(1767)
文化产业(1764)
文化市场(1764)
思想(1762)
中国(1705)
思想政治(1694)
政治教育(1694)
治教(1694)
德育(1674)
(1663)
研究(1577)
学理(1572)
学理论(1572)
经济理论(1556)
机构
学院(22771)
大学(22021)
研究(7263)
(6585)
师范(6557)
管理(5674)
教育(5493)
师范大学(5315)
(5131)
(4934)
职业(4711)
经济(4680)
理学(4661)
理学院(4526)
科学(4477)
管理学(4314)
技术(4284)
管理学院(4256)
(3997)
中国(3815)
(3769)
(3392)
研究所(3381)
北京(3379)
职业技术(3375)
技术学院(3309)
中心(2969)
(2645)
(2301)
(2283)
基金
项目(12756)
研究(12155)
科学(9286)
教育(7403)
基金(6781)
编号(6512)
成果(6204)
社会(6110)
(5856)
社会科(5675)
社会科学(5674)
(5424)
国家(5302)
课题(5165)
(4938)
(4845)
科学基金(4212)
项目编号(3893)
规划(3668)
基金项目(3397)
研究成果(3334)
(3266)
(3222)
重点(3192)
文化(3177)
(3130)
大学(2979)
(2950)
(2947)
阶段(2934)
期刊
教育(12069)
研究(8072)
(7346)
经济(7346)
中国(6774)
职业(3543)
技术(3338)
学报(3228)
大学(2752)
图书(2617)
科学(2614)
管理(2502)
技术教育(2459)
职业技术(2459)
职业技术教育(2459)
(2339)
学学(2249)
(2146)
论坛(2146)
书馆(2144)
图书馆(2144)
(2097)
高等(1508)
农业(1500)
(1481)
(1378)
财经(1310)
(1205)
高等教育(1196)
职教(1182)
共检索到37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德如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罗生全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德如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诠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的文化自觉,被认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变革中,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开放大学作为还在探索和成长中的新型大学,现在强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穆建成  
校长文化是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般文化意义和特殊教育内涵的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形象特征的综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统一、全面性和特殊人性统一、示范性和引领性统一、外显性和内涵性统一的特点。校长文化由校长形象、办学理念和思想、领导风格、个性、人格等因素构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宋昊  肖正德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文化自觉研究中肯定了课程文化自觉研究的价值意蕴,注重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内涵阐释,凸显了课程文化自觉的特征分析,涉足了课程文化自觉的途径探究。研究虽取得重要的成效,但尚存在主题比较狭窄、重理论思辨轻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相关研究要拓宽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主题,致力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策略,重视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证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宁娟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这已被课程自身的发展所证实,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需求。知识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经验不是知识,更不能代替知识在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强调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并不等于忽视学生的经验,禁锢学生的主体发展。课程研究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对“课程本质是知识”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其关键问题是只看到了知识于人的客体存在,却忽视了课程以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实,同时还在于其夸大了课程在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彰显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尤其在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钱佩忠  宣勇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珍英  马拥军  
人是文化的动物,由此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人不仅有本能,而且有自我意识。资本时代造就了一个"颠倒的世界",因此必然产生"颠倒的世界意识"和异化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一种辩证逻辑,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实证主义的单面性思维,却不能消除"物化"现象本身,从而也不能消除资本拜物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物化的自我意识"。消除资本拜物教不仅需要实现意识形态革命,建立和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徽  
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文化自觉成为课程领域中备受关瞩的概念,它和"课程本土化"、"课程民族化"等问题相关,有助于确立我国课程研究的自我身份,然而课程文化自觉也潜藏着一种走向课程文化保守的危险。课程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归,而是蕴含着一种寻求一种人类普适性的价值的本土课程发展。雷蒙·潘尼卡的跨文化解释学为课程文化自觉提供了一个富有参考价值的模式,通过概念内比的方法,达成文化之间的赤诚相遇和深层交流。在"课程文化自觉"基础上构建的"课程的基本学科框架"将课程视作一个生命体,历时历地寻求学科滋养,从而打开一个纵深而广阔的学科视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栾兆云  
培养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不仅包含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自觉,而且包含专业意义上职业认同、专业反思和自我构建等三个层次的自觉。实现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需要强化文化育人、构建自然合作文化、追求理性的自我实现、担当社会文化的旗帜,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全面体现和践行文化自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珊云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课程都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又为诠释课程知识谱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和依据,主要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主体观的差异决定了课程的文化选择;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课程的目的定位;东西方文化认识论的差异制约着课程的实践取向。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课程知识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东西方课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从而厘清课程的知识谱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建民  
课程创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自为"状态,离"自觉"尚有距离。要使教师的课程创生从"自为"走向"自觉",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需要在观念层面上准确理解课程本质,二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运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并形成以"探究、合作和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忠祥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普通大学校园文化之大学教育文化和高级主流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多元文化共生性和文明德性教化性等特有本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经历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阶段,自由阶段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趋于成熟。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理念特征要具有生成性、教育性、大学性、民族性和主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