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7)
2023(9075)
2022(7500)
2021(7469)
2020(5906)
2019(13380)
2018(13373)
2017(23181)
2016(13746)
2015(15364)
2014(15421)
2013(14025)
2012(13317)
2011(12071)
2010(12938)
2009(12079)
2008(11464)
2007(10386)
2006(9691)
2005(9131)
作者
(35918)
(29844)
(29785)
(28742)
(19094)
(14411)
(13755)
(11782)
(11251)
(11070)
(10443)
(10193)
(9582)
(9580)
(9535)
(9485)
(8890)
(8847)
(8759)
(8676)
(8026)
(7326)
(7258)
(6909)
(6851)
(6808)
(6798)
(6760)
(6164)
(6101)
学科
(39990)
经济(39928)
管理(29888)
(27959)
(26096)
金融(26095)
中国(26056)
(24163)
企业(24163)
(23366)
银行(23347)
(22728)
教育(20901)
(15190)
(14201)
方法(13770)
理论(13683)
(12376)
(12354)
数学(11380)
中国金融(11074)
数学方法(11055)
业经(10858)
教学(10637)
(10308)
地方(10025)
体制(8596)
(8510)
财务(8486)
财务管理(8464)
机构
大学(180996)
学院(177200)
研究(68252)
(62107)
经济(60334)
管理(53792)
中国(52733)
理学(44661)
理学院(43965)
管理学(42692)
管理学院(42353)
(40885)
科学(39985)
(35279)
师范(34997)
(34955)
教育(34294)
(34192)
中心(31573)
研究所(31569)
(30045)
师范大学(28835)
(28139)
北京(27138)
财经(25621)
(24355)
(24246)
技术(23779)
(23175)
业大(22876)
基金
项目(107083)
研究(86750)
科学(84061)
基金(72408)
(62528)
国家(61795)
科学基金(51245)
社会(50497)
教育(48539)
社会科(47481)
社会科学(47467)
(43327)
编号(38626)
(38377)
基金项目(36628)
成果(35767)
课题(30814)
自然(30747)
自然科(30058)
自然科学(30047)
资助(29800)
自然科学基金(29496)
重点(26503)
(26498)
(24837)
(24674)
(24075)
项目编号(23209)
规划(22811)
(22546)
期刊
(74603)
经济(74603)
研究(68411)
教育(58924)
中国(50926)
(32845)
金融(32845)
学报(27693)
(26929)
(26649)
科学(24340)
大学(22465)
管理(20726)
学学(19366)
技术(18798)
农业(17133)
职业(15176)
财经(13463)
(11659)
经济研究(11479)
业经(10814)
技术教育(9974)
职业技术(9974)
职业技术教育(9974)
(9967)
论坛(9967)
(9084)
问题(8687)
(8650)
(8576)
共检索到301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奇  
课程改革的10年,是各种话语冲突伴随前行的10年。话语冲突集中体现在课程话语与教学话语、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以及本土话语与西方话语等三种类型的冲突。这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选择的原因。教育话语冲突的融通,有赖于采用对话的方式加以沟通,也有赖于协调话语主体的话语立场予以协调,更有赖于超越话语平移所造成的误区加以消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正德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卢敦基  
爱德华·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是一部当代科学名著。他用知识融通的眼光(其实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科学和艺术,能给出不少启示。但是,科学固然可能统一知识,但不能统一人性。本文以实例说明今日科学与人性的冲突愈演愈烈,并且展望了科学与人性冲突的一些发展可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定荣  
国家课程改革如何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话语冲突的矛盾,达成课程改革共识,事关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呈现话语多元、杂糅、零散等特点,存在着缺乏共识、缺乏学理、缺乏体系等问题,需要加强话语分析与取舍。面向未来,中国课程改革话语建设的价值取舍应对话世界,形成课程改革的中国话语;对话社会改革,形成课程改革的教育话语;对话政策、实践与媒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学术话语;对话多学科,形成课程改革的课程学术话语。走向多元话语共识的课程改革话语构建,应确立课程改革话语实践观念,从政策工具实践转向多主体对话实践。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对话实践的要素,课程改革话语主体从非理性主体转向理性沟通主体;课程改革话语对象从理想化课程实践转向现实课程实践改进;课程改革话语表达方式从自说自话转向协商对话;课程改革话语支持条件从个人自觉转向创建集体对话平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东  
技术启蒙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内涵与价值常被忽视。技术启蒙教育不仅关乎技能培训,更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任。然而,我国技术启蒙教育面临《职业教育法》中的定位模糊、评价标准受学科逻辑束缚、优秀师资匮乏、课程内容知识化倾向严重、受到社会误解和轻视等问题。为完善技术启蒙教育体系,需明确核心任务并探索多重路径:政策上应完善战略和生态体系,课程上推进系统化整合,社会上促成多方面合作,文化上实现家校社协同,以共同推动我国技术启蒙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楼世洲  
话语是一种"连续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具有历史性、开放性与社会实践性。在多元利益诉求下,教育改革的话语充满了冲突,既有"政治"与"学术"的话语博弈,也有"逐利"与"育人"的话语失衡,还有理论言说与实践表达的话语异质。在这些话语冲突中,教育学者应恪守学术规范,珍惜个性化话语;立足教育之本,扩展"育人"话语;增强理论自识,做一个真诚的"阐释者"。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马健生  
教育改革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参与的活动 ,在改革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利益冲突 ,这些冲突表现为对知识与信息的控制、经济利益的斗争以及文化方面的冲突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宋显彪  
伯宁豪森论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上最著名的冲突之一,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种运动不断出现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责任行动广泛开展的图书馆背景下。伯宁豪森论争的焦点是社会责任与知识自由的关系问题及图书馆中立与平衡馆藏建设问题。尽管伯宁豪森论争没有最终得出被图书馆界广泛接受的观点,但它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图书馆事业随后20年的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祝家麟  陈德敏  
一、引言通识教育(General Eduation)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在工业革命后,古典人文教育在与科技教育的冲突之中日益封闭、对立,出现了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通识教育逐渐被专业教育所压倒,甚至被忽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又专又全,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本身的调适过程表明,人类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事实上,从通识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伟   王智聪  
职普融通背景下,理清中职生自主学习动机对心智游移的影响,以及执行功能与毅力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江苏省4所中等职业学校729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自主学习动机对心智游移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中职生自主学习动机会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心智游移,分别是执行功能的单独中介作用和毅力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执行功能-毅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职普融通教育理念,改变重普轻职的观念,提升中职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动机;二是完善职普融通课程体系,丰富学习任务类型与任务形式,提高中职生执行功能水平;三是重视生涯教育,加强毅力教育,优化中职生毅力品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陶莉   彭茂辉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融通。职普融通是我国深化教育体系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职普融通的内涵指的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是从整体性、关联性和平衡性等方面系统审视职普融通的发展,是不同教育类型以及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效融通。当前职普融通主要存在大众认知困境、政策治理困境、学校办学困境和学生发展困境。为此,要建构突破职普融通困境的路径,具体包括:重塑教育观念,培厚职教与普教均等认可的文化土壤;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扩充职普融通的政策空间向度;适度弹性执行,逐步改善职普融通的实施环境,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敏   苏悦文  
职普融通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其内涵特征与教育强国进程存在着价值趋同,这要求在新的背景下思考职普融通的时代价值、现实困阻与发展策略。职普融通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通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变量,具有实现个体现代化的价值属性。但是,我国职普融通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融不进”“融不通”“融不好”等多重困境。由此,应将“中国式”发展内涵嵌入职普融通发展逻辑;细化顶层设计,保持职普融通结构的内部平衡;提升职普课程融合水平,确保职普融通内涵式发展;完善职普融通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融通内生力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孔令帅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是在特定背景下进行的。尽管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也有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不仅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还为它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以此为指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渐明晰起来,简言之,即“一个目标、两个转变和三个着力点”。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学生为本,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致力于教育机会均等和追求社会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军  简小鹰  
村干部扮演角色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会出现冲突的情况,如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外冲突。角色内冲突基于村民社会分化以及村干部理想与现实角色的差异,角色间冲突基于村干部的多种代理人身份的张力、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分歧,角色外冲突基于乡镇干部对村干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界定以及村庄政治的竞争性格局等。经过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角色冲突类型及冲突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从三个层面来缓解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即要在社会与政策层面、村庄层面和村干部层面开展具体的行动,采取具体的措施,如此才能让土地流转规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