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302)
2022(1865)
2021(1979)
2020(1618)
2019(3844)
2018(4182)
2017(6807)
2016(4000)
2015(4287)
2014(4435)
2013(3936)
2012(3626)
2011(3354)
2010(3595)
2009(3511)
2008(3527)
2007(2891)
2006(2826)
2005(2832)
2004(2405)
作者
(9921)
(8223)
(8195)
(8190)
(5318)
(3959)
(3838)
(3359)
(3119)
(2921)
(2911)
(2877)
(2852)
(2788)
(2741)
(2623)
(2501)
(2498)
(2436)
(2413)
(2400)
(2076)
(2030)
(2000)
(1933)
(1929)
(1843)
(1821)
(1722)
(1651)
学科
(11825)
经济(11802)
(6985)
管理(6526)
(6168)
教育(5207)
(5188)
企业(5188)
(5071)
(4975)
教学(4832)
理论(4667)
体制(4401)
中国(4267)
(3470)
业经(3024)
学法(3023)
教学法(3023)
(2903)
(2897)
银行(2889)
(2831)
(2812)
金融(2812)
税收(2810)
经济学(2806)
(2783)
(2660)
学理(2505)
学理论(2505)
机构
大学(51711)
学院(49864)
研究(21027)
(18086)
经济(17637)
中国(14872)
管理(13876)
科学(12352)
(11783)
(11205)
(11027)
理学(10797)
理学院(10608)
(10402)
管理学(10352)
师范(10310)
管理学院(10231)
研究所(9966)
教育(9649)
(9055)
师范大学(8605)
中心(8326)
北京(7992)
(7552)
财经(7490)
技术(7232)
(7216)
(6858)
(6770)
职业(6554)
基金
项目(26729)
研究(22721)
科学(19757)
基金(16669)
(14444)
国家(14283)
教育(12897)
社会(12332)
社会科(11406)
社会科学(11403)
科学基金(11254)
成果(10668)
编号(10641)
(10617)
(9127)
课题(8469)
基金项目(7859)
(7563)
资助(6780)
重点(6654)
(6459)
项目编号(6291)
自然(6122)
(6026)
自然科(5938)
自然科学(5936)
大学(5883)
自然科学基金(5823)
规划(5787)
(5576)
期刊
(25714)
经济(25714)
研究(21262)
教育(18232)
中国(16198)
(9436)
学报(8530)
(6825)
科学(6628)
大学(6551)
管理(6349)
技术(5663)
学学(5471)
(5431)
金融(5431)
职业(4964)
财经(4593)
经济研究(4115)
农业(4109)
(4077)
图书(3984)
技术教育(3436)
职业技术(3436)
职业技术教育(3436)
改革(3202)
(3202)
业经(2966)
书馆(2954)
图书馆(2954)
问题(2907)
共检索到91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靳玉乐  
过程哲学在国外被视作是一切新思想的渊源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奠基理论之一。基于过程哲学的视域审视课程改革,可以给我们带来颇多启示。其中,过程是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课程思维的当代选择,整合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创造是课程实施的本质诉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孙斌  
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角度,深入挖掘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允执其中,以实用理性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投身社会,以实践理性破解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难题。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靳玉乐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刘燕楠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在满足功利目的的驱使下逐渐失去了反思教育本真的能力。然而,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并不能只存在于操作的层面,更多的需要来自生活与价值层面的审视。因此,教师需要具有一种哲学的品质才能对教育及人本身进行终极的关怀与思考,使教师在哲学的思考中不断形成反思与批判的思维,从而生成一种具有理性与超越性的教育智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中国式教育哲学是指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的思辨。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生哲学,中国式教育哲学思辨的就是人生教育应该何所为的问题。人生教育应在"三人"教育即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受着何种教育,便养成何种人格,成为何种人才,便会过何种人生。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格教育,修养高尚人格不仅是义务,而且是权利。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才教育,不只是才能教育,更是人的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充沛的人文气场让人体会到"斯文在兹",而且是智仁勇融为一体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是做人的"内圣"教育,人才教育是做事的"外王"教育,"内圣外王"的做人做事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做人教育旨在成己的"内圣",做事教育旨在成物的"外王"。中国式人生教育是成己成物的"仁—生"教育,把提升心灵境界和实现人的整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张金运  
教师的教学哲学是教师对其课程教学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等整体关系的理解与认识。持续的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意义感受,对教师教学哲学亦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与之相应,在课程改革中审视并反思教师教学哲学的重构,是消解课程改革理论遭遇教师实践抵制和推进改革有效达成的可能性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陈妙娥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新课程改革在以直面现实生活、彻底的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广阔文化哲学视野下 ,重新思考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以期建立新的课程文化精神 ,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的生成发展,必须解决研究方法论问题。通过借鉴怀特海过程哲学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 在对主流教学论批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的研究范式的几点思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萨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师为师之道的根本在其教育思想与行动拥有哲学根据,而非经验的重复或技术的熟练。教师的哲学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教育的一般原理,这使得教师的实践成为有内在"原理"支持的专业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才会是自觉的、清醒的和有明确追求的。教师通过对"教"的理论拥有而获得自觉的"教的意识",成为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使得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由教育的理论自觉引起和展开的发生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当我们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事实,即教师们很少或不愿去思考一些看上去很遥远而实际上却迫切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哲学之思能够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帮助教师获得一种洞察力,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中的冲突与矛盾。教师只有致力于建构个人的教育哲学,系统地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金融改革方向和目标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普遍认为,应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减少扭曲,完善治理,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持续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用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方法推进金融改革存在不同认识。辨证认识金融改革中的问题,有助于厘清金融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加深对改革策略选择的理解,从而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俊  周艳  
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复归于“无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从“有知”到“无知”这一过程。从“有知”到“无知”的必要性在于教育自身的伦理本性和人性发展的诉求。从“有知”到“无知”的可能性在于人有“智的直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黄正蜜  
康德哲学历来被视为理性主义的代表,但不管是在依照理性的先天原则建构起来的先验哲学当中,还是关于普通理性在日常使用的经验性的哲学和人类学中,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本文分别展示了认识、道德和审美三个领域中理性和感性分别在先验和经验性层面的对待性使用——理性的高级运用与感性的积极功能、理性的低级运用与感性的消极功能,并试图在这种系统性的展示之后总结感性维度的特殊属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