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2)
- 2023(2120)
- 2022(1510)
- 2021(1576)
- 2020(1033)
- 2019(2295)
- 2018(1903)
- 2017(3418)
- 2016(2040)
- 2015(2410)
- 2014(2371)
- 2013(2319)
- 2012(2300)
- 2011(1858)
- 2010(2030)
- 2009(1584)
- 2008(1540)
- 2007(1268)
- 2006(1042)
- 2005(1014)
- 学科
- 财(9736)
- 财政(9292)
- 政(7723)
- 济(5392)
- 经济(5386)
- 管理(4431)
- 中国(3669)
- 理论(2930)
- 教学(2894)
- 教育(2851)
- 制(2820)
- 农(2700)
- 出(2461)
- 体(2434)
- 策(2364)
- 支出(2346)
- 度(2284)
- 制度(2278)
- 地方(2265)
- 及其(2247)
- 政策(2191)
- 体制(2124)
- 方针(2119)
- 述(2099)
- 阐(2099)
- 阐述(2099)
- 业(2071)
- 方针政策(2066)
- 学法(1812)
- 教学法(1812)
- 机构
- 学院(26657)
- 大学(26648)
- 财(10282)
- 研究(9738)
- 济(9223)
- 经济(8964)
- 管理(6954)
- 中国(6175)
- 理学(5952)
- 理学院(5862)
- 管理学(5740)
- 管理学院(5678)
- 范(5673)
- 师范(5640)
- 科学(5504)
- 财政(5487)
- 财经(5293)
- 京(5204)
- 教育(5126)
- 所(4905)
- 经(4861)
- 政(4860)
- 师范大学(4711)
- 职业(4399)
- 江(4289)
- 研究所(4200)
- 技术(4053)
- 中心(3985)
- 财经大学(3917)
- 经济学(3576)
共检索到45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晨宇 刘唯贤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和把握其基本内核和生成逻辑,找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与着力点。课程思政基本内核包括价值内核与议题内核等。要把握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逻辑,"点面蔓延"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弹性空间与适度留白"逻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江云 文洁 彭瑶
[目的/意义]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瓶颈问题及研究现状,尝试构建适切课程特点的,集细节切入与组织架构共生的课程思实施路径,为相关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课程认同、教师素养、学习团队、边界意识、科研盲点及顶层设计等6个维度,微观与宏观结合,对其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索。具体实践进路为:重塑课程价值—涵养师资队伍—搞好教学团建—筑牢边界防线—扫除科研盲点—开对谋划方子。由此,整体架构得以勾勒:起点是课程认同,目标是育人生态,关键是师资团队,重点是素养培育。[结果/结论]“创设情境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能在任务驱动中不自觉实现思政教育;“扫除科研盲点”,有利于克服学术误区,培育科学素养;师资队伍涵育与边界意识培养能促进育人生态建设,为相关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思政 生成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加权 蒋洪 杨海峰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生成,具有“双创”观培育内在需求、“三观”塑造外在要求、双重价值塑造现实诉求的三重逻辑,这内在规定了其通过实施双重价值塑造、牵引“双创”素质提升、赋能“敢闯会创”的多元目标要求。因此,针对其建设、教学环节薄弱,难以达成多元目标要求的现实境遇,要围绕目标要求,打造“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等五维一体化的实践新样态,着力构建整体实施框架。基于此,从系统化建设、多样化教学、柔性化评价入手,积极探寻改革向路,有效聚拢教学资源要素,是促其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理性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万力
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是精准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动呈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高职思政课课程特质、增强学生发展动能过程中,高职思政课应以精准教学回应时代呼唤。以教学对象的精准画像、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教学方法的精准滴灌和教学评估的精准评价,描摹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生成逻辑,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分类分层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弥合好语境“复杂”与教学“精准”之间的张性矛盾,实现学生德性塑造和技能锻造双向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精准教学 立德树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观念整体"付诸高职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上看,"课程思政"进一步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从存在主义课程观维度上看,"课程思政"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就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维度而言,"课程思政"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总之,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要求。
关键词:
高职 课程论 课程思政 学理逻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莉莉
职业教育推行"课程思政"能够改变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现实窘境,对培养新时代职业人才和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回应,是对西方国家学科德育的扬弃,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构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四位一体"的同向同行课程体系是基础,"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关键,"德能并重"多元评价体系是保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思政"作为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建设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其内涵、问题、逻辑及落实机制尚缺乏深刻的理论论证。从根本上讲,"课程思政"是课程论研究的一个专业性概念与理论,是学校课程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与方法。"课程思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学校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逻辑的淡化及缺失,核心要义在于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根本举措在于推进学校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问题指向 逻辑机理 建设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江
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路径。党委在"课程思政"中的政治责任,体现在宏观把握、顶层设计和立德树人的效果上。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主体责任是否到位,关键在于高校领导决策层的重视程度和监督程度。在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和才 朱德全
随着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发展和智能技术的复杂化演变,党和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将由工具性需求转至价值性需求,这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助推技术技能人才在"器物"层面的完善,更要注重其在"价值"层面的塑造。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三全育人"的创新之举,将助推职业教育构建新的育人模式。然而,现实中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面临工具理性膨胀和价值理性式微的二元矛盾,这种价值危机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价值向度、价值维度及价值旨归构成威胁。未来,亟须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社会性"逻辑、教育"人本性"逻辑、教育"历史性"逻辑与教育"实践性"逻辑,发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的特殊功能,进而助推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静芳
高校"课程思政"内化过程围绕"政治立场"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展开,其重点在于渗透与融合。高校要以革新理念为前提,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关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深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学革新,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融合。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内化 逻辑 立德树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海洋
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则是其持续深入落实这一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实践形态,需要将学科知识功能间的多维转换、育人要素与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倒逼机制推进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利用"大数据+教育"的精准思维,作为具体选择理路,以推动"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发展新局面。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鞠成晓 李红岩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高质量财会类人才,应遵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深入开展专业思政研究。针对财会类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专业思政新的解决方案,即“点—线—面”模型(PLS模型)。创设描述了“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由部分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建构展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践路径。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演示PLS模型的闭环运行场景,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思政的研究思路,厘清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为构建专业思政新格局提供可行范式,为其他学科的专业思政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贾万刚 王舒
中西方大学有各自的生成逻辑。西方大学的生成在于"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国大学生成的外在逻辑是"教化",内在逻辑是"明明德"。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中国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外还要正视自己的传统,要根据自身的生成逻辑以求发展。
关键词:
大学 中世纪 大学制度 生成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丽华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成了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载体。时代需求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理论依据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原则规定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路径设计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核心,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理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