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349)
2022(1235)
2021(1289)
2020(973)
2019(2257)
2018(2102)
2017(3606)
2016(2369)
2015(3165)
2014(3332)
2013(2901)
2012(2779)
2011(2656)
2010(2941)
2009(2609)
2008(2651)
2007(2708)
2006(2413)
2005(2311)
2004(2155)
作者
(7060)
(5809)
(5571)
(5504)
(3662)
(2832)
(2716)
(2215)
(2204)
(2187)
(2019)
(1951)
(1894)
(1888)
(1878)
(1870)
(1772)
(1695)
(1686)
(1660)
(1636)
(1473)
(1469)
(1429)
(1427)
(1365)
(1349)
(1319)
(1252)
(1191)
学科
教学(9284)
理论(6513)
(6065)
经济(6057)
学法(5720)
教学法(5720)
管理(5110)
教育(4555)
(4401)
(4382)
企业(4382)
学理(3931)
学理论(3931)
(2605)
中国(2274)
组织(2082)
计算(2037)
算机(2014)
计算机(2014)
(1993)
机化(1991)
计算机化(1991)
业经(1804)
方法(1786)
(1770)
(1762)
(1700)
思想(1670)
政治(1633)
思想政治(1464)
机构
学院(40201)
大学(39599)
研究(11123)
(10403)
师范(10307)
(9743)
经济(9348)
教育(8950)
管理(8905)
(8506)
师范大学(8150)
职业(7777)
(7462)
技术(7250)
科学(7221)
理学(6915)
中国(6773)
理学院(6759)
(6607)
管理学(6414)
(6388)
管理学院(6330)
(6085)
北京(5693)
职业技术(5530)
技术学院(5479)
研究所(5363)
财经(5093)
(5086)
中心(4715)
基金
项目(18487)
研究(17926)
科学(12825)
教育(12146)
基金(9360)
编号(9336)
成果(9258)
(8746)
课题(8119)
社会(7895)
(7485)
(7356)
社会科(7331)
社会科学(7327)
国家(7226)
(7014)
教学(5961)
科学基金(5697)
项目编号(5317)
规划(5292)
(5090)
研究成果(4927)
大学(4866)
(4863)
重点(4760)
(4646)
(4635)
(4629)
阶段(4627)
基金项目(4559)
期刊
教育(21569)
研究(16333)
(14883)
经济(14883)
中国(12474)
技术(7272)
(6714)
职业(6357)
学报(6049)
大学(5023)
管理(4809)
科学(4361)
财经(4204)
技术教育(4175)
职业技术(4175)
职业技术教育(4175)
学学(4070)
(3709)
图书(3424)
(3251)
论坛(3251)
(2992)
书馆(2758)
图书馆(2758)
成人(2621)
成人教育(2621)
高等(2500)
(2242)
金融(2242)
问题(2108)
共检索到67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玲  
课程与教学整合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观念和变革实施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然而随着变革的推进,浅表整合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困惑日益显露。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各有自己的发展逻辑。理论深度整合的观照视角应由学科逻辑转向文化视角,寻找到课程与教学理论赖以产生的文化逻辑和语境;实践深度整合的视角应转向生活世界,观照决定生活世界根本样态的实践者的生存视野、内在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理论、实践深度整合的价值诉求殊途同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董小平  
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是课程知识在公共维度的实现机制,它通过文字表征形成了书写的课程知识,通过言语表征形成了言说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主观建构是课程知识在私人维度的实现机制,它包括解读客观的课程知识、创建主观的私人知识和回归公共的知识世界。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同一性可以在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育需要追求课程与教学的内在整合,以促进课程知识的主观内容在主体间的共感性,确保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主体间的通约性,加强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内部的相互转化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传燧  石雷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刘要悟课程的质量,即课程编制的科学性、现代性及方向性,制约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最终影响到教育目的能否实现。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课程论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课程在教育事业...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方卫华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提出了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构建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志群  
"课程与教学论"是关于教与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和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很多教师对其学科内容和结构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学工作中却受其规律的影响。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毅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智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在教育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需要在理论上全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整合观,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技术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多媒体的本质与功能、整合效果的评价和整合的阶段性等重要问题,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刚平  
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提示我们 ,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 ,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 ,恰恰是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 ,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 ,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廖哲勋  
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华  
教学认识论揭示了现代课程教学以传递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的本质特征。现代课程教学虽然有许多缺陷,但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以健全理性来改进、改善现代课程教学,而不是以非理性的态度颠覆它。课程教学论应开展多样化的研究,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主要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会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学资源喧宾夺主,图解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音像代替语文实践、机器妨碍情感互动、程序淡化教师个性,等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飞  丁邦平  
我国在对苏联教学论和美国课程论的借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读和误解,比如,在引介苏联教学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养"和"教养内容"的高度关注;在引入美国课程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学"和"民主精神"的关注。造成这些误读和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对源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所以,走出目前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从本源上认识这两大范式,以纠正目前我国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延平  郭雪萌  郭婧娟  
提出了一个由多种教学元素系统集成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讲解、案例研讨、情境模拟和专题讲座相结合;在授课内容上,将基础理论、实际案例、国内外政策及实务、前沿知识相互贯通;在师资队伍上,由主讲教师、案例引导教师、讲座教师共同组成讲师团队。体现模块化知识体系、递进式案例分析、对立式情境模拟、独立式专题讲座和组团式师资队伍五个特点。通过实践证明整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EMBA课程教学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