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9)
- 2023(1761)
- 2022(1502)
- 2021(1503)
- 2020(975)
- 2019(2375)
- 2018(2136)
- 2017(3806)
- 2016(2388)
- 2015(2885)
- 2014(2843)
- 2013(2362)
- 2012(2218)
- 2011(2010)
- 2010(2073)
- 2009(1636)
- 2008(1607)
- 2007(1310)
- 2006(1060)
- 2005(1043)
- 学科
- 济(6019)
- 经济(6005)
- 业(4863)
- 管理(4708)
- 企(4096)
- 企业(4096)
- 教育(3844)
- 教学(2966)
- 财(2813)
- 方法(2797)
- 数学(2551)
- 理论(2509)
- 思想(2505)
- 数学方法(2484)
- 政治(2390)
- 思想政治(2193)
- 政治教育(2193)
- 治教(2193)
- 德育(2171)
- 中国(2035)
- 务(1948)
- 财务(1948)
- 财务管理(1943)
- 企业财务(1913)
- 学法(1910)
- 教学法(1910)
- 学理(1653)
- 学理论(1653)
- 农(1594)
- 业经(1387)
- 机构
- 学院(30191)
- 大学(29151)
- 济(10060)
- 经济(9844)
- 研究(9637)
- 管理(8173)
- 理学(7129)
- 理学院(7039)
- 管理学(6850)
- 管理学院(6795)
- 中国(6137)
- 范(6124)
- 师范(6093)
- 京(5923)
- 财(5682)
- 科学(5495)
- 教育(5186)
- 师范大学(4954)
- 所(4754)
- 技术(4659)
- 职业(4652)
- 财经(4583)
- 江(4465)
- 经(4314)
- 研究所(4298)
- 中心(4220)
- 北京(3830)
- 农(3736)
- 州(3586)
- 财经大学(3559)
共检索到45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俊列 金心红
近一二十年来,杜威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而这一点往往被中国的教育学术界所忽略。缺少了美学的高度,杜威的思想将会被矮化甚至误解。因此,在考察杜威思想命运的基础上,以杜威的课程思想为例,通过课程与经验、艺术三者逻辑关系的探讨,揭示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阐明课程即艺术的内生逻辑。杜威课程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使两者同时找到出路。走向美的融合,以审美认识论为基础,将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
杜威 经验 课程 美学 艺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江笑
杜威在其美学代表作《艺术即经验》中对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他从经验来理解艺术,认为艺术是一种完善和强化的经验,是与日常经验相联系的而不是分离的。杜威相信不仅艺术本身是有教育意义的,而且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所有的教育之中。杜威的艺术观阐明了学校为什么以及应如何将"艺术的教育"视为一种必要的教育而予以重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多余而予以忽略。而且,杜威的艺术思想也帮助我们从诸如主动性作业的概念、兴趣和努力的关联、教材和方法的统一等方面更好地理解了"教育的艺术"。从杜威的艺术理论出发,我们能够对艺术和教育的关系、同时也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获得更好的把握。
关键词:
杜威 艺术即经验 艺术作品 艺术原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岭
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到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延展性和行动品格的身心融合认识论,再到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结以及自身经验的连续性等理念,都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念“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他在教育中强调“做中学”“实验探究”、儿童经验与课程的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儿童生活的联结等思想,与其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贯通的,对整全的身心参与、课程融合、课程过程还原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等具身化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杜威 身体 具身认知 身心二元论 经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游柱然 Anthony G.Rud
实用主义美学是杜威一生哲学思想的深化与完善。它超越了传统美学拘泥于纯艺术鉴赏的窠臼而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体验,为诠释其经验课程理论提供了最佳的哲学视角和方法。杜威美学视野下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着眼于创造美的体验,因为只有充分展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体验才最贴近教育的本质,具有最佳和最充分的效果。杜威美学的价值意蕴不仅可帮助人们超越功利性的课程思维,更为师生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衡量尺度。
关键词:
杜威 实用主义美学 课程观 美的体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温辉 彭正梅
杜威关于"什么经验最具有教育价值"的论述一直存在模糊性,但其晚年的美学转向补充和明确了这一点。杜威寻求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把艺术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审美经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受到情感和想象力的推动,不断克服阻力,整合过去和现在,面向未来而最终达到和谐完满的过程。这最为清晰和强烈地体现在艺术中,艺术的节奏性既强调解决问题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也强调结果性的艺术作品。杜威的审美经验确立了经验的教育标准,也就是,审美经验最具有教育价值,它真正地指向生长。这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思考和行动,按照艺术创作的方式,以审美经验或艺术作品为结果导向来进行范例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以强化儿童对审美经验的获得。
关键词:
杜威 审美经验 艺术 教育性经验 美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勃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文在分析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提升课程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进步主义 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课程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藤春
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关于职业与教育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而有见地,论述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都值得称道,特别是在拜读了他的《教育与职业》一文后,我对于职业与教育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应然之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观,杜威先生又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与看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倪胜利
西南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集真、善、美为一体。它以自发的传承方式,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本文揭示了民族传统艺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并阐释其教化功能,从教育终极关怀的高度重新认识其价值,对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民族生存发展与民族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西南民族 传统艺术 教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建林
学院专业课程应该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促使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并发挥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因此,在艺术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和结构等进行变革。由王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从艺术学院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根据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定性定量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思考,笔者结合2021年度江苏省本科教育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声乐(740701/001)》研究,对本书进行评述。
关键词:
教学策略研究 《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晓力 徐培鑫
作为同一时代的教育家,博比特与杜威都曾深刻影响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课程变革。博比特的社会效率取向课程观对美国20世纪初的学校课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趋于式微;而杜威的社会民主取向课程观则在经济危机后的课程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程目标观上,博比特坚持“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强调“儿童经验的不断生长”;在课程内容观上,博比特重视协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而杜威则更推崇直接经验的价值;在课程编制观上,博比特创造了一种基于社会逻辑的“活动分析法”,而杜威则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教材心理学化”;在课程实施观上,博比特指出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门训练才能够实现预设目标,而杜威则强调“手脑并用”的亲身参与。重新审视博比特与杜威的课程观,尽管他们的课程主张存在诸多“立场对峙”,但其中亦不乏思想契合之处,如都主张教育为社会服务、都重视经验的积极作用、都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以及都强调学习的亲身实践。
关键词:
博比特 杜威 社会效率 社会民主 课程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关庆珍
随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其美学思想也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美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声乐艺术作为讲究技巧和技法的综合性活动,其歌曲演绎效果受到歌唱心理与技巧、声乐美学等多种因素影响。声乐美学是音乐艺术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声乐艺术发展起指导作用,且在音乐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宫妮和刘琳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声乐艺术美学原理与实践探索研究》一书,基于声乐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艳玲
儿童生活经验的缺失是我国课堂教学的弊病之一。本文从教学实例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儿童生活经验缺失的原因是儿童与学科的对立,接着阐述了杜威对于儿童与学科之间关系的看法及启示。文章认为,课堂教学中儿童生活经验的回归,意味着教师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儿童,时刻关照儿童当下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重视教学的过程价值,追求植根于儿童内心深处的成长。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儿童 生活经验 回归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新明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更是一个艺术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水平直接体现设计者的艺术修养。网络课程设计最常用的载体是网页,网页的艺术设计,日益被网络课程开发者所注重。本文试从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内容、原则两方面,对其进行归纳和理论探讨。
关键词:
网络课程 艺术设计 多媒体元素 界面设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雪梅
《学校课程史》,始于1642年,终于1989年,横跨17一20四个世纪。起点正从中国的明朝遭受北方强悍民族人侵,崇祯皇帝吊死的前两年开始,历清一代帝国的兴起与覆亡,军阀混战,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等几次"亘古未有之大变动"而至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前夕。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丽莉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杜威出生后不久,美国就爆发了南北战争,战后加快了工业化发展进程,到1900年,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新移民,他们定居在城市,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步伐。于是,美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城市工业文明。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问题,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然而,面对新形势,美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学校与社会脱节,课程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