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0)
2023(2363)
2022(2197)
2021(2038)
2020(1766)
2019(3762)
2018(3807)
2017(6730)
2016(4109)
2015(4580)
2014(4801)
2013(4815)
2012(4736)
2011(4403)
2010(4831)
2009(4361)
2008(4417)
2007(4048)
2006(3825)
2005(3821)
作者
(13339)
(10987)
(10922)
(10640)
(7304)
(5603)
(5010)
(4271)
(4263)
(4108)
(3968)
(3920)
(3900)
(3745)
(3722)
(3463)
(3449)
(3334)
(3260)
(3238)
(3047)
(2766)
(2693)
(2618)
(2615)
(2612)
(2482)
(2475)
(2422)
(2334)
学科
(14157)
经济(14129)
管理(10327)
(9433)
(7595)
企业(7595)
(5344)
地方(5131)
中国(5069)
(4956)
(4853)
方法(4175)
(3988)
(3555)
银行(3537)
(3403)
业经(3366)
数学(3348)
教育(3282)
农业(3232)
数学方法(3210)
(2863)
金融(2862)
(2800)
制度(2798)
理论(2723)
(2711)
(2621)
地方经济(2564)
(2428)
机构
大学(58733)
学院(56749)
研究(23652)
(19166)
中国(18675)
经济(18529)
管理(18215)
科学(15550)
理学(14245)
理学院(13992)
(13881)
管理学(13578)
管理学院(13446)
(13330)
(12816)
(12496)
研究所(11928)
中心(11017)
(10931)
(10524)
农业(9839)
(9432)
业大(9408)
(9369)
师范(9269)
北京(8924)
(8622)
财经(7628)
师范大学(7503)
技术(7118)
基金
项目(33778)
科学(25047)
研究(23635)
基金(22853)
(20909)
国家(20702)
科学基金(16428)
社会(13490)
(13392)
社会科(12655)
社会科学(12651)
(11692)
基金项目(11379)
教育(11248)
自然(11020)
自然科(10767)
自然科学(10761)
自然科学基金(10565)
资助(10061)
编号(9800)
成果(9726)
重点(7979)
课题(7819)
(7033)
(6975)
计划(6658)
科研(6564)
(6372)
(6305)
科技(6280)
期刊
(27221)
经济(27221)
研究(20370)
中国(16674)
学报(12721)
(11924)
教育(10331)
科学(10106)
(9290)
大学(9222)
(8237)
金融(8237)
学学(8224)
管理(8093)
农业(7277)
图书(6883)
书馆(5708)
图书馆(5708)
技术(4895)
财经(3990)
(3937)
业经(3902)
(3629)
经济研究(3557)
问题(3553)
(3497)
业大(3408)
林业(3364)
(3356)
论坛(3356)
共检索到106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海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宫庆华  刘雪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华瑞  
漆侠先生在八十年代后期,率先完成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在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隔五年,漆侠先生与乔幼梅先生合作,又推出《宋代经济史》的姊妹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六《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量”变,却缺乏“质”的飞跃,所以现阶段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发展后期”;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邵华  
作为中国当代民族考古学的一代大家,汪宁生先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云南开始从事民族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足迹踏遍云南山山水水,对云南地区崖画、西南民族考古、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议题都有精深考释与探讨。尤其是以田野调查所得的民族志材料、考古材料比勘文献材料载记,拓展了中国现代古史学研究新视野,奠定了其在民族考古学领域开新立基的宗师地位。著名民族史家、云南大学教授林超民在汪先生去世吊唁挽联中写到:"创民族考古为天下法著作宏富语惊四方,育边疆英才成百世师音塵貌远矩范长昭。"历经半个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红岩  
针对嘉靖《郑州志》、乾隆《洛阳县志》、乾隆《荥泽县志》的版本、内容、篡修人等逐一分析、考证,并纠正了古今书目对以上地方志介绍和著录上的错误。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施晓光  
“大学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始终萦绕在所有关注大学形成、延续与演进的人们的脑中,使其不断思索和追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系统变得越来越多样而复杂,从而导致有关大学本质存在和现实意义的解释成为一个没有终结的话题。本文试图从隐喻、概念和模型三个角度解读大学,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多元视角加深对大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新天  
定海湾沉船考古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初创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训练了我国最早的两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赵嘉斌、吴春明主编的《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是一本大16开本466页的大部头考古报告,由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以定海湾沉船考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蒋永宠  
一、前言古代"查案故事"大致可分类为"行为人在暗处,审查不力、藉由神鬼之力揭发"、"行为人在暗处,着重审查人员的谨慎推理与魄力"、"行为人在明处,审查人能洞察人微与通情达理"等三种,其中"查案故事"之定义为产生偷抢、侵占、诈欺等种种犯罪行为,用侦查、审问、判决等行为来处置,是人类社会产物,反映多元复杂现实。审查者是否客观、公正、保密与适任,维系着人性尊严与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