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57)
2023(17224)
2022(14261)
2021(13328)
2020(11050)
2019(25013)
2018(24629)
2017(47030)
2016(25617)
2015(28843)
2014(28656)
2013(27967)
2012(26136)
2011(23542)
2010(23649)
2009(22414)
2008(21975)
2007(19651)
2006(17668)
2005(16459)
作者
(73041)
(61242)
(60769)
(58086)
(39161)
(29488)
(27650)
(23520)
(23500)
(21885)
(21255)
(20815)
(19903)
(19749)
(19478)
(18866)
(17998)
(17859)
(17733)
(17568)
(15545)
(15012)
(14885)
(13969)
(13851)
(13723)
(13711)
(13449)
(12491)
(12273)
学科
(101351)
经济(101211)
管理(72743)
(69045)
(56440)
企业(56440)
方法(39628)
中国(36980)
数学(34053)
数学方法(33563)
(29882)
金融(29877)
(29876)
(29384)
(28830)
银行(28789)
(27753)
(27617)
业经(24144)
(22204)
地方(21556)
(20386)
贸易(20368)
(19893)
农业(19517)
(18646)
(18597)
财务(18526)
财务管理(18486)
企业财务(17617)
机构
大学(362898)
学院(358696)
(150264)
经济(147140)
研究(130998)
管理(128317)
理学(109245)
理学院(107834)
中国(106488)
管理学(105756)
管理学院(105085)
(78691)
科学(78442)
(74134)
(66893)
(62388)
中心(60712)
研究所(60501)
财经(57715)
(55055)
(52502)
业大(51451)
北京(49894)
农业(48718)
(48589)
经济学(48553)
师范(48074)
(47163)
(44050)
经济学院(43641)
基金
项目(234638)
科学(184948)
基金(172366)
研究(170585)
(151613)
国家(150391)
科学基金(127478)
社会(110352)
社会科(104570)
社会科学(104541)
基金项目(89925)
(89006)
自然(81005)
自然科(79165)
自然科学(79138)
教育(78328)
自然科学基金(77728)
(76156)
资助(70721)
编号(66916)
成果(57021)
重点(53868)
(53007)
(50753)
(48514)
课题(47843)
国家社会(47081)
(45856)
创新(45684)
教育部(45503)
期刊
(170174)
经济(170174)
研究(113262)
中国(79637)
学报(60228)
(58706)
(58591)
科学(55034)
管理(49568)
(48834)
金融(48834)
大学(46056)
学学(43139)
教育(40293)
农业(38684)
财经(29616)
技术(28822)
经济研究(27667)
(25637)
业经(24818)
问题(22680)
(21145)
(20084)
(18611)
国际(18494)
世界(18061)
技术经济(16073)
理论(16006)
现代(15967)
图书(15952)
共检索到563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波  
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金融综合化转型未能完成由普遍性市场行为到强行性规则体系的程式转换,肇因于分业监管体制下的行政监管者和金融企业基于有限理性的成本—收益考量。在既得利益已达到"满意标准"的情况下,双方均缺乏推动制度供给的动力,从而形成自生性滞后的默契僵局,酝酿了严重的市场稳定性风险。鉴于次贷危机的教训和美国《蓝皮书》的改革思路,综合化转型的市场稳定性风险应该由回归监管角色的央行负责,并由其主导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进程,最终实现分业监管体制的整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丹阳  王小敏  
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指出,民间金融存在的基础是我国的乡土社会,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正规金融对小规模经济的规模歧视,及非国有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诱因;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辛德树  兰澄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产生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是用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取代一些临时性的市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万龙  
本文对家庭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所出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象进行了总结 ,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变迁模式 ,并且通过构建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成本—收益模型 ,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本文还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宗宪  王珏  王华  
文章在经典农户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权制度变量,对我国林业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及其中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最优的林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强制性还是诱致性取决于林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积累程度。长期来看,林业制度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证明,理论结论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并得出了林业制度变迁理论结论对于我国的意义及若干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学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它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种完全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制度的“外部收益”性,而政府确立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使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成为可能,非政府主体自发恢复被政府剔除于制度供给之外的商业信用制度,进而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迫使政府最终设立发展商业信用的制度装置,促成商业信用制度实现诱致性变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丁宁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了物质性的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引入了对国企改革产生巨大冲击的新制度因素。比较外商直接投资条件下国企制度创新收益和成本的变化,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了国企制度创新的成本,同时使国企制度创新获得更大的利益,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国企诱致性制度变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成刚  田天元  
文章认为,国有企业内部诱致性制度变迁集中表现在任命制和选聘制二种形式上。突破行政任命制,实施人事制度整体强制性变迁是解决国企经营者缺位的核心力,并由此引申出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深化改革的措施应能有效地通过“人大”来确立,并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二是在政府与企业间建造“隔离带”——董事会,它必须是多元利益者的代言人,能够独立地行使经营决策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振  陈东平  田妍  
本文以制度变迁为理论框架,讨论了作为农村金融诱致性变迁载体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文章使用D ID模型对苏北L村79户农民在样本互助社建立前后的信贷可获性与收入进行比较,发现互助社对农民的福利水平提高有显著的正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助社这一制度创新对提升农户的福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修宗峰  
以会计制度较为稳定的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地区制度环境渐进改善的经济现实,本文检验了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制度环境的横向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地区制度环境越好,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投资者保护的"后果假说";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进一步加剧了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程度,随着地区制度环境的渐进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递增趋势;无论是地区制度环境横向差异比较研究,还是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研究,均没有发现净资产与地区制度环境之间存在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勇  孙愉  
文章通过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测算,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对我国投资变化的影响,认为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变化率和经济开放度是四个相互联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内容,为我国投资的变化提供了稳固制度支持,对推动制度变革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具有很大作用,其中市场化程度是影响我国投资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品   钟甫宁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基于公平原则将集体土地按远近、肥瘦进行分类均分;形成小规模、细碎化的土地分配局面,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在农村人口和户数长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村庄仍在自发实施的土地行政性调整会延续原来的分配规则并使承包地块进一步变小,还是会受到不断增强的规模经济的诱导、形成新的分配规则来消减细碎化?本文研究发现,土地承包关系调整会兼顾规模效率,初始土地分配越细碎、非农就业和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调整越倾向于削减细碎化。另外,当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类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土地质量异质性时,土地调整也会更倾向于削减细碎化。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适时以二轮承包到期为契机,积极响应农户期盼,推动地块层面的规模化分配与经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