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7)
- 2023(16508)
- 2022(13835)
- 2021(13024)
- 2020(10688)
- 2019(24031)
- 2018(23554)
- 2017(43158)
- 2016(24310)
- 2015(26638)
- 2014(26169)
- 2013(24893)
- 2012(22682)
- 2011(20802)
- 2010(20689)
- 2009(19284)
- 2008(18817)
- 2007(16477)
- 2006(14447)
- 2005(13167)
- 学科
- 济(86056)
- 经济(85931)
- 管理(66813)
- 业(61955)
- 企(50363)
- 企业(50363)
- 方法(38189)
- 数学(34037)
- 数学方法(33689)
- 中国(31212)
- 财(27420)
- 农(24097)
- 制(21616)
- 教育(21169)
- 学(19705)
- 贸(19501)
- 贸易(19492)
- 易(19100)
- 业经(18785)
- 务(16946)
- 财务(16915)
- 财务管理(16882)
- 企业财务(16142)
- 银(15886)
- 银行(15840)
- 农业(15631)
- 融(15222)
- 金融(15219)
- 行(15151)
- 理论(14963)
- 机构
- 大学(336512)
- 学院(330411)
- 济(136074)
- 经济(133468)
- 研究(120578)
- 管理(118014)
- 理学(102425)
- 理学院(101135)
- 管理学(99384)
- 管理学院(98742)
- 中国(86523)
- 科学(71589)
- 京(71273)
- 财(65031)
- 所(60922)
- 农(57728)
- 研究所(55608)
- 中心(52492)
- 财经(51681)
- 业大(49401)
- 范(49047)
- 师范(48518)
- 江(48249)
- 经(47337)
- 农业(45642)
- 北京(45335)
- 经济学(43604)
- 院(43218)
- 师范大学(39822)
- 经济学院(39286)
- 基金
- 项目(223417)
- 科学(177769)
- 基金(163875)
- 研究(162881)
- 家(145563)
- 国家(144312)
- 科学基金(121918)
- 社会(105822)
- 社会科(100321)
- 社会科学(100298)
- 基金项目(85227)
- 省(84903)
- 教育(81294)
- 自然(78113)
- 自然科(76371)
- 自然科学(76343)
- 自然科学基金(75068)
- 划(74880)
- 资助(66511)
- 编号(64250)
- 成果(54061)
- 重点(52329)
- 部(52206)
- 发(47812)
- 课题(47502)
- 创(47274)
- 教育部(45464)
- 国家社会(44723)
- 制(44517)
- 创新(44166)
- 期刊
- 济(143851)
- 经济(143851)
- 研究(106434)
- 中国(72732)
- 教育(58398)
- 学报(56924)
- 农(52187)
- 财(51223)
- 科学(50735)
- 大学(43635)
- 管理(43170)
- 学学(40426)
- 农业(35356)
- 融(29891)
- 金融(29891)
- 技术(27466)
- 财经(26620)
- 经济研究(25466)
- 经(22950)
- 业经(21988)
- 业(19326)
- 问题(19008)
- 贸(18450)
- 国际(16709)
- 版(16572)
- 世界(15637)
- 职业(15006)
- 科技(14560)
- 技术经济(14115)
- 业大(14080)
共检索到496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丁宁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了物质性的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引入了对国企改革产生巨大冲击的新制度因素。比较外商直接投资条件下国企制度创新收益和成本的变化,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了国企制度创新的成本,同时使国企制度创新获得更大的利益,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国企诱致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国有企业 制度变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成刚 田天元
文章认为,国有企业内部诱致性制度变迁集中表现在任命制和选聘制二种形式上。突破行政任命制,实施人事制度整体强制性变迁是解决国企经营者缺位的核心力,并由此引申出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深化改革的措施应能有效地通过“人大”来确立,并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二是在政府与企业间建造“隔离带”——董事会,它必须是多元利益者的代言人,能够独立地行使经营决策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宗宪 王珏 王华
文章在经典农户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权制度变量,对我国林业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及其中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最优的林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强制性还是诱致性取决于林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积累程度。长期来看,林业制度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证明,理论结论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并得出了林业制度变迁理论结论对于我国的意义及若干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学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它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种完全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制度的“外部收益”性,而政府确立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使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成为可能,非政府主体自发恢复被政府剔除于制度供给之外的商业信用制度,进而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迫使政府最终设立发展商业信用的制度装置,促成商业信用制度实现诱致性变迁。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商业信用 诱致性 制度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辛德树 兰澄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产生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是用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取代一些临时性的市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修宗峰
以会计制度较为稳定的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地区制度环境渐进改善的经济现实,本文检验了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制度环境的横向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地区制度环境越好,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投资者保护的"后果假说";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进一步加剧了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程度,随着地区制度环境的渐进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递增趋势;无论是地区制度环境横向差异比较研究,还是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研究,均没有发现净资产与地区制度环境之间存在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陆立军 刘猛
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对以"三现"为主的传统专业市场交易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实体市场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使外生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是其推动专业市场交易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文章通过构建SSP制度分析框架和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电子商务诱致下专业市场交易制度变迁的演化机制、路径及其条件,提出了传统专业市场交易制度向实体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新型交易制度转型升级的理论命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关键词:
土地调整 地权稳定性 土地证书 制度变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丹阳 王小敏
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指出,民间金融存在的基础是我国的乡土社会,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正规金融对小规模经济的规模歧视,及非国有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诱因;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
民间金融 制度变迁 金融改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康金莉
清末民初,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恶化,传统金融制度失衡,形成对新式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华洋义赈会在河北试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成功将西方信用合作制度移植到中国本土,为以后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解析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历程。研究表明,早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而其成功的供给制度安排亦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信用合作 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供给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波
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金融综合化转型未能完成由普遍性市场行为到强行性规则体系的程式转换,肇因于分业监管体制下的行政监管者和金融企业基于有限理性的成本—收益考量。在既得利益已达到"满意标准"的情况下,双方均缺乏推动制度供给的动力,从而形成自生性滞后的默契僵局,酝酿了严重的市场稳定性风险。鉴于次贷危机的教训和美国《蓝皮书》的改革思路,综合化转型的市场稳定性风险应该由回归监管角色的央行负责,并由其主导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进程,最终实现分业监管体制的整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万龙
本文对家庭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所出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象进行了总结 ,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变迁模式 ,并且通过构建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成本—收益模型 ,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本文还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开文
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反观与思考冯开文1978年之后,一场以诱致性为主要特色的制度变迁①在中国农村悄然地发生了。这场变迁体现出了一些与改革开放以前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也蕴含着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变迁的突出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谈璐
分析中日两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历程,得出中日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结果大相径庭的结论,并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合作的本质四个方面比较中日合作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政府应着力于基础平台建设,为诱致性变迁创造条件,在诱致性变迁形成的基础上,用强制性制度供给推动变迁,形成良性循环的建议。
关键词:
中日农业合作 强制性变迁 诱致性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