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9)
2023(15328)
2022(12862)
2021(11929)
2020(9465)
2019(21528)
2018(21188)
2017(39843)
2016(21846)
2015(24165)
2014(24242)
2013(23888)
2012(22552)
2011(20660)
2010(21180)
2009(19834)
2008(19740)
2007(18339)
2006(16579)
2005(15508)
作者
(63810)
(53775)
(53188)
(50486)
(33904)
(25932)
(23984)
(20630)
(20460)
(19382)
(18621)
(17915)
(17586)
(17127)
(16970)
(16287)
(15563)
(15505)
(15489)
(15352)
(13806)
(13407)
(13045)
(12592)
(12072)
(12054)
(12053)
(12051)
(10980)
(10777)
学科
(94384)
经济(94197)
(66408)
管理(59440)
(50946)
(44512)
企业(44512)
农业(34089)
中国(31155)
方法(29335)
业经(28317)
地方(25908)
(23883)
(22944)
数学(22858)
数学方法(22597)
(19353)
(17662)
银行(17637)
(17134)
(17104)
(17067)
金融(17063)
(16429)
理论(15608)
(15291)
贸易(15275)
(14778)
(14769)
技术(14740)
机构
学院(315914)
大学(312813)
(129913)
经济(127007)
研究(114764)
管理(113690)
理学(95704)
理学院(94532)
管理学(92980)
管理学院(92388)
中国(88694)
(69267)
科学(68425)
(67605)
(63739)
(58877)
农业(52772)
中心(52726)
研究所(52426)
(51993)
业大(50072)
财经(48107)
(45178)
师范(44770)
(43485)
北京(42631)
(41281)
(40420)
(39533)
经济学(38992)
基金
项目(200542)
科学(157870)
研究(152256)
基金(143066)
(124280)
国家(123030)
科学基金(104331)
社会(98770)
社会科(92354)
社会科学(92326)
(80654)
基金项目(75052)
教育(69171)
(66654)
自然(63433)
编号(62794)
自然科(61897)
自然科学(61882)
自然科学基金(60787)
资助(56530)
成果(53245)
(48404)
重点(45623)
课题(45269)
(44855)
(41890)
(41576)
(40746)
国家社会(40418)
发展(39115)
期刊
(164822)
经济(164822)
研究(101708)
中国(79186)
(72828)
学报(52139)
(49513)
农业(48944)
科学(47892)
教育(42633)
管理(42202)
大学(40866)
学学(38194)
(36535)
金融(36535)
业经(31410)
技术(27249)
财经(25408)
(23618)
经济研究(23396)
问题(22363)
(21876)
(18314)
世界(16855)
农村(16316)
(16316)
农业经济(15849)
图书(15290)
经济问题(15060)
技术经济(14899)
共检索到512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少琴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宽裕,生动高扬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特征是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时代特征是促进和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拓展辩证唯物主义新视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彭姣婷  杨从明  
发展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社区林业有利于林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牧业与林业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来春  刘明君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扩展农民的实质自由为最终目的,以扩展农民的工具性自由为重要手段,并将扩展农民个人自由作为社会的承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分布、人力资源状况方面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用以指导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士俊  
"三权分置"起因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体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而党和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既为土地流转清除了障碍,又对其施加了规范和约束,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诱致性与强制性演进逻辑,启示在"三农"工作中,要重视利用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加强有效率制度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绩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康金莉  
清末民初,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恶化,传统金融制度失衡,形成对新式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华洋义赈会在河北试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成功将西方信用合作制度移植到中国本土,为以后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解析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历程。研究表明,早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而其成功的供给制度安排亦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品   钟甫宁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基于公平原则将集体土地按远近、肥瘦进行分类均分;形成小规模、细碎化的土地分配局面,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在农村人口和户数长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村庄仍在自发实施的土地行政性调整会延续原来的分配规则并使承包地块进一步变小,还是会受到不断增强的规模经济的诱导、形成新的分配规则来消减细碎化?本文研究发现,土地承包关系调整会兼顾规模效率,初始土地分配越细碎、非农就业和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调整越倾向于削减细碎化。另外,当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类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土地质量异质性时,土地调整也会更倾向于削减细碎化。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适时以二轮承包到期为契机,积极响应农户期盼,推动地块层面的规模化分配与经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明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以旅促农”在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汤志华  
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需要采用多渠道引入资本、实施部门联动、村企结对等措施,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可  
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网上营销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加强领导;全面普及网络知识,培养专业性人才;建立农村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农业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农业网络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少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要建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遵循三项原则,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原则,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结合原则,可持续的农业科技推动原则。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东风  傅强  
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这一要求,我国农业保险目前在整体上还比较滞后,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加快发展,就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法制建设、业务经营、政策扶持、社会引导、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适宜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