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2)
2023(3092)
2022(2750)
2021(2507)
2020(2241)
2019(4807)
2018(4739)
2017(8589)
2016(5375)
2015(6118)
2014(5947)
2013(6013)
2012(5887)
2011(5493)
2010(5490)
2009(5046)
2008(5227)
2007(4827)
2006(4222)
2005(3946)
作者
(21644)
(17933)
(17915)
(16779)
(11890)
(9097)
(8019)
(7064)
(7016)
(6553)
(6390)
(6282)
(6161)
(6147)
(5986)
(5941)
(5736)
(5594)
(5459)
(5418)
(4933)
(4799)
(4667)
(4221)
(4183)
(4141)
(4119)
(4044)
(3971)
(3909)
学科
(17251)
经济(17218)
管理(10922)
(10655)
(9224)
(8648)
企业(8648)
方法(8141)
数学(6857)
数学方法(6720)
(4918)
中国(4530)
(4225)
(3725)
(3523)
贸易(3522)
(3437)
(3428)
及其(3401)
(3315)
金融(3312)
业经(3223)
(3149)
理论(3134)
水产(3112)
(3025)
银行(2978)
地方(2898)
教育(2865)
(2856)
机构
大学(84755)
学院(81313)
研究(37970)
(30204)
科学(29730)
(26404)
经济(25740)
中国(25189)
农业(24727)
(23566)
研究所(22024)
管理(21861)
业大(21280)
(19815)
理学(18802)
理学院(18391)
管理学(17617)
管理学院(17513)
农业大学(15984)
中心(15508)
(15284)
(15030)
实验(14111)
(13815)
(13661)
实验室(13602)
(13556)
重点(13012)
科学院(12662)
(12303)
基金
项目(58834)
科学(42701)
(41450)
基金(41353)
国家(41140)
研究(32164)
科学基金(31444)
自然(24786)
自然科(24197)
自然科学(24177)
(24124)
自然科学基金(23743)
(21608)
基金项目(20990)
资助(18806)
社会(17375)
社会科(16282)
社会科学(16275)
计划(16004)
科技(15798)
教育(15132)
重点(14591)
(12766)
科研(12531)
专项(12356)
(12322)
(12069)
(11984)
(11737)
创新(11192)
期刊
学报(30143)
(28520)
经济(28520)
(27573)
研究(22285)
科学(21610)
大学(20487)
学学(19829)
农业(18636)
中国(18552)
业大(10044)
(9896)
(9306)
管理(8795)
农业大学(8665)
教育(8303)
(7077)
林业(6547)
(6154)
金融(6154)
自然(5649)
中国农业(5627)
科技(5389)
自然科(5263)
自然科学(5263)
财经(5049)
经济研究(4985)
技术(4679)
(4378)
农林(4357)
共检索到124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龙  冯颖  何钊  陈智勇  赵敏  和锐  
对混合菌液诱导和非诱导处理的喙尾琵甲幼虫抗菌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抑菌活性比较。结果显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粗提物无抑菌活性,但是经凝胶色谱分离后,从非诱导组获得组分DZ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从诱导组获得组分YD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活性,且YDP1活性明显强于DZP1;Tricine-SDS-PAGE检测表明DZP1和YDP1组成、种类基本一致,主要由20 kD以下分子量的小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甲幼虫在诱导和非诱导条件下均可分离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菌肽,菌液诱导可增强抗菌肽的活性和抑菌谱。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钱华  吴蓉  柴希民  左小明  赵小立  
报道了苏云金杆菌注射处理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后对血淋巴抗菌物质的诱导效果、诱导动力学、抗菌物质的活性、抗菌的种类。结果表明,通过注射法可诱导马尾松毛虫幼虫产生抗菌物质,其活力高峰出现在诱导后42h。诱导后60h的血淋巴稀释100倍,对苏云金杆菌的溶菌活力仍达142×10-9mol·s-1。其抗菌物质对苏云金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芬芬  杨伟克  邵榆岚  杨海  白兴荣  
在致病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与非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家蚕后的不同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抗菌肽基因defensinA/B在脂肪体中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家蚕被注射黑胸败血芽孢杆菌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大肠杆菌)后的3、9、12 h,检测到脂肪体中的Bm-defA/B的转录活性上调,Bm-defB的响应活性高于Bm-defA,Bm-defB对黑胸败血芽孢杆菌致病菌的响应快于Bm-defA,提示Bm-defensins在家蚕对抗细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昆  王靖  王丽仙  朱灵明  尹建华  叶青霞  孙艳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种小分子物质,在昆虫细胞抵御外源微生物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家蚕抗菌肽基因克隆、重组抗菌肽的表达和纯化方法,以家蚕中肠组织总RNA为模板,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BmCecropin、BmCecropin B6、BmCecropin D和Bmmoricin这4种抗菌肽基因,通过自诱导方式原核表达4种抗菌肽重组蛋白,并对4种抗菌肽重组蛋白进行Ni-NTA亲和层析和超滤纯化。结果表明,克隆的BmCecropin、BmCecropin B6、BmC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霞  王振中  纪春艳  李云锋  董章勇  
采用平板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诱导处理水稻后产生的小分子的抗菌物质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诱导处理后的水稻叶片提取物质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水杨酸诱导处理后,水稻的2个品系CO39和CA101A51产生了分支酸、丁子香酚、稻壳酮A(Momilactone A,MA)、稻壳酮B(Momilactone B,MB)4种化合物,且水杨酸甲酯、苯酚、豆甾醇和β-谷甾醇、2种酯类物质、十一碳烷等化合物含量均发生变化。水杨酸诱导处理可以调动抗病相关的次生代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桂华  李静波  蔡海林  柏连阳  
为探索前胡(Radix peucedani)诱导水稻抗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活性成分的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对前胡的诱抗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分离了前胡浸提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前胡丙酮浸提物诱抗水稻抗稻瘟病菌的效果好于其他溶剂浸提物;将丙酮浸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A4、A5、A6流分,其诱抗水稻抗稻瘟病菌的效果较强,3个流分不同质量浓度的诱抗效果达21.48%~59.54%,且在供试的3个质量浓度范围内,都随着流分质量浓度的降低,防效略有升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玉玲  谢启鑫  汤泳萍  周劲松  罗绍春  
本文研究了嫁接后茄子不同生育时期根际黄萎菌数量的变化,明确嫁接后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与抗病性的关系,并研究了嫁接诱导的茄子根际黄萎菌拮抗菌株X631和Z111对土壤黄萎菌数量的降解效果,进而分析了拮抗菌株对黄萎菌菌株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嫁接均降低了茄子不同发育时期土壤黄萎菌数量,且与病情指数变化一致;两拮抗菌株降低了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降低效果较药剂处理略高;并发现拮抗菌菌株抑制了黄萎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通过抑制黄萎菌孢子的萌发降低了土壤黄萎菌的数量,认为嫁接通过诱导茄子根际拮抗菌产生而降低土壤黄萎菌数量是嫁接茄子抗病增产的机理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喻正旺  周忠新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链脂肪酸(MCFAs)抵抗病原菌是哺乳动物先天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MCFAs也能够诱导人、猪和鸡内源性防御肽的表达,MCFAs的这些新功能尚未引起重视。MCFAs还和饲用有机酸或饲用植物精油具有协同抗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这些活性物质的使用量。相比于长链脂肪酸,日粮中添加MCFAs能显著地提高动物机体内氧气消耗量和线粒体呼吸速率,但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少,特别适合幼龄动物肠代谢和肝代谢所需的快速能量供应特点。日粮添加低浓度MCFAs(0.1%—0.5%,质量比)能显著提高新生或断奶仔猪存活率、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饲料转化率,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上皮结构,进而促进生长。基于MCFAs的上述功能,将MCFAs与饲用有机酸或植物精油复配制备成微囊颗粒,可能是其用于仔猪抗生素替代品的尚佳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荣胜  刘永锋  刘邮洲  罗楚平  刘长河  李美荣  陈志谊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突变选育,得到一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以上的突变菌株H-74。通过对其抗菌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主要是表面活性素。在PDA平板上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抑制试验中,它能有效抑制新生菌丝的生长,并使细胞内含物外泄。盆栽控病试验表明,它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相对防效达到73.35%。将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单喷于水稻植株上,测定与植物抗病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发现其对植物抗病相关酶活性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作用。结果还显示同时接种脂肽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如承  刘文彪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Ca2+最适宜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康庆浩  郑家声  金炳鹤  
根据鲍育苗中常用的6种底栖硅藻氨基酸的组成分析结果,选择15种人工合成氨基酸作为诱导物质,进行鲍浮游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发现天冬氨酸组附着率最高,谷氨酸组次之,但均略低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变态率实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组结果基本一致,均略高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氨基酸浓度对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天冬氨酸还是谷氨酸,实验浓度为10-5mol·L-1组的附着率和变态率最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涛  李琪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智  傅一鸣  李响  柳峰松  刘利平  
蓝藻水华可产生大量藻毒素,其中以微囊藻毒素危害最大。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影响包括虾类在内的多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亦可导致虾类免疫系统受损。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在微囊藻毒素MC-LR作用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液免疫中3种主要的抗菌肽基因(Penaeidin 3、Crustin和ALF)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发现Penaeidin 3和ALF受到MC-LR影响较大,Crustin基因表达量虽有所上调,但变化不大。同时,通过再次注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3种抗菌肽在MC-LR影响下抗菌能力的检测,发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亚聪   王迪   田红雨   王照玉   史晓梦   冉隆贤  
【目的】探究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为应用内生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荧光假单胞杆菌WCS374r及其嗜铁素缺失突变体JM218和Mut2,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及其脂多糖缺失突变体WCS417OA-(B4)作为外源激活菌株,在限菌系统中采用尾叶桉无菌实生苗与外源菌共培养方法,外源菌作为激活因子对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进行激活,使植物体内非培养内生细菌恢复可培养状态,并依次利用抗利福平检测、革兰氏染色反应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3种外源菌WCS358r、WCS374r和WCS417r分别与同源同代桉树苗共培养后,WCS358r和WCS417r处理的桉树苗中均获得被激活的细菌。WCS358r可定殖于桉树体内,且在不同部位激活出2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CS417r可在桉树根、茎和叶内定殖,且在根和茎内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但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不同种子桉树苗经WCS358r激活后,分离到的菌株种类存在差异,分别激活出链霉菌、苏云金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杆菌,且WCS358r在根、茎内的定殖量表现为根>茎,在叶部未发现WCS358r定殖。外源菌浓度低于10~2 CFU·mL~(-1)时不能激活桉树苗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浓度达到10~9 CFU·mL~(-1)时,桉树苗体内能够分离到被激活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芽孢杆菌。3种外源菌的突变体JM218、Mut2和WCS417OA-(B4)均不能定殖于桉树体内,也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结论】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受外源菌种类、浓度以及桉树苗种子的影响,外源菌的定殖情况受细菌种类影响较大,外源菌的嗜铁素和脂多糖突变体菌株分别失去野生型菌株原有的激活和定殖能力,嗜铁素是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激活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关键因子,脂多糖是影响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定殖的关键因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三  王振中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 5个豇豆 (VignasesquipdalisWight)品种在受锈菌 (Uromycesvignae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若干阶段中外切几丁质酶 (exo chitinase)和 β 1,3 葡聚糖酶 (β 1,3 glucanase)的活性 ,并分析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豇豆各品种与锈菌互作的早期 ,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均上升 ,与品种抗病性水平基本一致 ,其比活性变化率也与品种抗性水平一致 ,且抗病品种的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的变化率高峰出现早 ,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迟 ;β 1,3 葡聚糖酶比活性与品种抗性水平也一致 ,其比活性变化率与品种抗性有较密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