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
2023(493)
2022(434)
2021(459)
2020(359)
2019(823)
2018(807)
2017(1445)
2016(911)
2015(1026)
2014(1038)
2013(1023)
2012(1047)
2011(961)
2010(963)
2009(865)
2008(810)
2007(697)
2006(586)
2005(526)
作者
(3274)
(2865)
(2800)
(2741)
(1792)
(1524)
(1241)
(1130)
(1112)
(1080)
(1007)
(936)
(928)
(899)
(889)
(876)
(855)
(846)
(827)
(809)
(795)
(746)
(716)
(678)
(659)
(653)
(615)
(605)
(603)
(589)
学科
(2500)
经济(2499)
(1974)
管理(1082)
(1060)
方法(955)
数学(880)
数学方法(855)
(845)
环境(807)
生态(784)
中国(715)
地方(699)
资源(646)
土地(629)
农业(612)
气候(608)
(564)
企业(564)
教学(527)
生态学(514)
(495)
变化(469)
(458)
贸易(458)
历史(454)
历史气候(453)
气候变化(453)
(441)
(389)
机构
大学(13190)
学院(13054)
研究(6846)
科学(5798)
中国(5036)
(4297)
研究所(4100)
(4027)
(3550)
(3353)
农业(3310)
经济(3266)
管理(3165)
业大(2990)
(2900)
理学(2764)
中心(2761)
实验(2742)
科学院(2708)
实验室(2673)
(2663)
资源(2659)
(2642)
师范(2634)
理学院(2631)
环境(2585)
重点(2539)
管理学(2501)
管理学院(2476)
北京(2370)
基金
项目(10299)
科学(7661)
(7619)
国家(7577)
基金(7467)
科学基金(5784)
研究(5551)
自然(4871)
自然科(4737)
自然科学(4737)
自然科学基金(4642)
基金项目(4093)
(3593)
(3381)
资助(3061)
重点(2783)
社会(2721)
计划(2711)
科技(2626)
社会科(2523)
社会科学(2523)
教育(2388)
专项(2222)
编号(2203)
科研(2196)
(2186)
(2064)
中国(1847)
(1749)
创新(1697)
期刊
学报(4409)
科学(3741)
(3605)
经济(3605)
(3196)
研究(3129)
中国(3012)
大学(2745)
资源(2728)
学学(2605)
农业(2196)
教育(1430)
(1342)
自然(1185)
业大(1178)
(1177)
林业(1075)
环境(1064)
(1055)
(1033)
(908)
长江(907)
农业大学(892)
管理(876)
江流(858)
流域(858)
长江流域(858)
中国农业(807)
科技(749)
(734)
共检索到19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万春  
语言接触现象十分复杂,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语言变化的方式、程度和方向。影响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汉语方言变化有其内部结构原因,但真正推动其变化的是社会文化力量,它的发展变化,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影响汉语方言接触的深度和广度的社会文化因素很多,以陕南方言作为语言接触的视点,归纳出制约或影响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江民  华锦木  
不同的语言关系要求不同的汉语教学模式,按照一定的语言关系调适汉语教学结构成为一种必然。面对语言接触影响下的语言关系现状和发展规模,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出调整:利用语言借用成分、剖析语言结构混合现象、消除语言中介的影响、提高语言简化程度和语言转换速度,以此促进汉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毓芸  戴天仕  徐现祥  
本文试图考察方言对区域间资源错配的影响。利用中国行政区划边界与汉语方言边界不完全重合的特点,本文将方言与制度的影响区分开来。采用1986—2007年间行政区划边界从未发生过变动的1 984个县级单位,本文识别出了5 043对不重复的相邻两县,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汉语方言大词典》匹配后实证分析发现:方言上的不同显著增强了相邻两县间的资源错配。平均而言,方言不同的相邻两县间生产率差距比方言相同的相邻两县间高出4.7%左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明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中,汉语教学的重心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汉语国际推广主要面临的是标准竞争的问题。本研究将在探讨欧盟、美国、加拿大语言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语言标准的建设问题,以期为汉语语言能力标准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六君  孙如月  刘艳  陈家伟  李志成  
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可以通过计算多个汉字在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得到。汉字的音节可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一般是辅音或零声母,可以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4个维度描述其特征;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组成,其中的元音特征从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和唇圆度3个角度刻画;声调用五度标记法表示,这样就建立了用21个特征刻画一个汉字音节的量化模型。对42个代表点之间语音差异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柳国栋  
当前很多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设立一门基础学科就是现代汉语。而对于这门学科,学生对其内容感到迷茫甚至畏惧,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成为各个高校的难题。各高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改变教学模式,主动使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子们学好现代汉语并能够熟练地将现代汉语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建华  李月琦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学生对于汉语的书写能力较强,倾听、阅读和语言交流能力一般,运用汉语进行独立思维的综合能力较弱;学生汉语语言能力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汉语语言能力与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及其家长汉语语言态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家长汉语语言态度在学生汉语语言态度与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相互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家长语言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分别在学生语言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巨武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艳莉  耿骞  
对汉语自然语言检索中的句法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用户提问进行处理 ,而句法分析既是对用户提问进行处理的必须环节 ,也是对源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探讨了基于局部分析的方法 ,并给出了相关的数据结构和处理流程。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积家  张广岩  陈穗清  
采用隐蔽语义联想启动范式,考察熟练聋人手语-汉语双语者的手语和汉语的语义表征,探讨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结果表明:(1)手语-汉语共享语义表征;(2)手语-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符合修正的层级模型,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与健听的双语者相似,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程度强于健听人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作宏  
语言形式教学是汉语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语言形式教学只有与自然习得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任务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由于交际任务所提供的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将语言形式教学和交际任务融合起来。本文尝试探讨在汉语教学中通过对交际任务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在表达意义的同时对目标语法点的注意,从而达到在使用过程中习得目标语,提升其教学效果。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龚群虎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聋教育中既作为习得目的语言又作为教学媒介语言的中国手语和汉语,试图澄清一些双语相关的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核心基地"作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来自176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万余名熟练掌握汉语、了解中毕文化的外国友好人士和汉语应用专门人才,其中先后产生了2位政府总理、8位部长和国会议长等政府要员、17位驻华或其他国家大使级官员,22位驻华使馆的公使和参赞。2007年,来北语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有1170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桂桃  张远波  
近代汉语时期,除数词外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主要有:指代词"此""这""那";疑问代词"那"(哪);方位词"后""前""下""上";时间词"今""先";后缀"子""儿""家(价)""里"等。各组合形式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近代汉语动量词在组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对而言,计数动量词("次""回")的组合能力最强,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动量词(如"过""巡""转""度")在近代汉语时期的组合能力很弱;从时间角度来看,元、明时期动量词的组合能力最强。各组合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与动量词及语言成分本身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庆丰  
二十世纪初,日本统计学家横山雅男说:“汉语‘统计’一词的含义,与‘合计’、‘总计’相同。”继之,他的学生沈秉诚更说:“我国‘统计’二字流传亦久,惟其义创用之于动词,如‘合计’、‘总计’等字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统计学家吴大钧说:“我国统计肇端最早,自三代以迄有清,统计资料散见于历代官书,惟虽有统计之实,向无统计之名”。我国统计史学家卫聚贤说:“按‘统计’二字在我国有共统一起计算之义”,又说:“日人初译此名词为‘政表’、‘综计’、‘国势’,‘政算’等。至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统计院成立,此名始确定。中国用‘统计’二字是自日本搬来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