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1)
2023(10266)
2022(8979)
2021(8794)
2020(7164)
2019(16933)
2018(17083)
2017(31505)
2016(18166)
2015(20648)
2014(20955)
2013(19885)
2012(18118)
2011(16392)
2010(16354)
2009(14288)
2008(13638)
2007(11762)
2006(10360)
2005(8907)
作者
(49010)
(40322)
(40140)
(38274)
(25754)
(19314)
(18383)
(16009)
(15566)
(14531)
(14003)
(13310)
(12619)
(12560)
(12538)
(12417)
(12154)
(12076)
(11455)
(11439)
(10133)
(9954)
(9569)
(9197)
(9132)
(9017)
(8955)
(8863)
(8008)
(7999)
学科
(60459)
经济(60384)
管理(46933)
(43167)
(36339)
企业(36339)
方法(30328)
数学(26289)
数学方法(25943)
教育(22604)
中国(21390)
(16276)
(16251)
(15265)
理论(14761)
业经(13361)
地方(12397)
技术(11510)
农业(10824)
(10533)
(10270)
贸易(10265)
(9950)
(9783)
财务(9725)
环境(9723)
财务管理(9710)
教学(9665)
(9541)
企业财务(9193)
机构
大学(247731)
学院(241098)
管理(95264)
(84381)
理学(83579)
理学院(82541)
经济(82162)
管理学(81014)
研究(80691)
管理学院(80540)
(54416)
中国(51910)
科学(51062)
(42788)
师范(42538)
(39687)
(37577)
教育(37367)
研究所(36620)
中心(35456)
业大(35412)
北京(35221)
师范大学(35134)
(34631)
(34155)
财经(30977)
(29377)
技术(29255)
(28416)
(28272)
基金
项目(169771)
科学(134702)
研究(131047)
基金(119954)
(103138)
国家(102118)
科学基金(87678)
社会(78636)
社会科(74158)
社会科学(74139)
(67415)
教育(67248)
基金项目(64166)
(58746)
自然(56864)
编号(56322)
自然科(55519)
自然科学(55508)
自然科学基金(54471)
资助(49030)
成果(47745)
课题(41023)
(38919)
重点(38675)
(36334)
(35355)
项目编号(34889)
教育部(34055)
(33415)
规划(33002)
期刊
(87687)
经济(87687)
研究(78371)
教育(60750)
中国(50346)
学报(36643)
科学(33868)
管理(32773)
(30152)
大学(28722)
(26483)
学学(25258)
技术(24952)
农业(21878)
图书(15010)
(14432)
金融(14432)
职业(14398)
业经(14367)
财经(14074)
经济研究(13176)
理论(12036)
(11835)
科技(11725)
(11634)
实践(11371)
(11371)
问题(11099)
(11057)
论坛(11057)
共检索到346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齐学红  汤美娟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生活语言以及学校语言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习性"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词汇拮据,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与"优美"、语言思维的"清晰"与"生动",以及语言构思的"新颖"与"独特"等"语言习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加剧。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制定语言教育政策,如何从政策上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的平等,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真正的学校教育融合需要超越"物理性"的融合,走向心理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复杂的层级体系,既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其归属的认识,又包括对他人的交际方式、生活与学习方式、价值观以及语言等的认识。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需要构建平等的交际环境、发挥"关键他人"的作用和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林元  朱祎  陈前恒  
本文通过于2012年在北京市范围内对1025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69.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特质和机遇是别人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而非家庭背景和体制中的不公平因素。与其他人群相比,尽管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遭受着最严重的客观机会不平等,但并不是对机会不平等感知最强烈的人群。新生代、选择"城市居民"作为参照群体、男性、收入低或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机会不平等观点的概率高。这些研究发现以期能对政策制定起到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翠兰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在城市学校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孩子所使用的标准语系统,农民工子女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呈现出诸多地域方言特征。由于作为一种象征性权力的语言建构了标准语系统和方言系统之间权势地位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基于此,从多语共处的语言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实现教育过程平等的路径: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树立"母言"濒危的文化意识,以及创设平等共处的语言环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罗云  
本文通过对美国外来宾夕法尼亚州斯泰特科利奇学区以及收音机公园小学的田野调查,探讨了美国学校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儿童的教育在宏观制度与微观实践中的特点及对社会融合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回应本土问题,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了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实践中在"社会融合"定义及相关实践逻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新路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东晓  
指出造成当今我国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从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权平等的内涵、必要性、解决途径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提出保障平等要从制度、平等保护、平等救济三种渠道着手;最后给出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服务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存在着诸如"物化观"、"同化观"、"福利观"等主要问题,未能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解释学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就是城乡两类群体的对话,从而实现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具有关系性、平等性、批判反思性、互惠性与情感性等特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现需要学校文化的创设、学校规范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变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目前由于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本体研究,导致诸多学校教育融合的方法相互矛盾,甚至阻碍了真正的融合;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对话,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前提在于批判反思,过程需要情感投入;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可有效促进融合参与者认知的共同发展、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教化的提升。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兴祥  林迪珊  
基于2008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该群体的收入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分样本回归中引入z检验通过总样本和分样本回归,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男性和女性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婚姻状况、务工所在地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均有显著影响;第二,不论是总样本回归还是分样本回归,不论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教育层次回归,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性别间的收入差异不是由教育带来的;第三,从受教育层次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报率不是线性递增的,每提高一个教育层次,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都将大大增加。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鲍国光  俞彩霞  
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和合教育"是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生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四个"和合教育"模块的设计与组织,总结"和合教育"的实践逻辑,即"尊重—平等—融合"内在机理的形成,并提炼出"和合教育"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两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同类学校的幸福学校创建提供教育借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翔华  虞敏敏  左龙  
本文以南京市实证调研为基础,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月收入、从事行业、居住类型、未来去向对住房保障意愿有显著影响,建议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机,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打分法确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资格,重点研究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吴宏超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对此一直坚持"两为主"政策,但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集中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由于教育投入责任在各级政府间划分不清晰、城市公共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等,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实效并不理想。为更好地执行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需将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教育财政新机制;由公办学校为主转化为允许地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时空  陶迪  
呼和浩特市是全国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也是我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典型地区。选择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中人数较多的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从国家通用语言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第一语言、语言文字熟练程度、使用频数、使用态度、语言文字提升意愿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提出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的国家通用语言提升对策:一是以做好语言政策宣传教育为基础,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认同力;二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自觉力;三是以创新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方式为途径,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认知力;四是以拓展城市国家通用语言公共服务为举措,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自信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开俊  杨晓霞  
"教育洼地"存在与否,研究分歧的焦点集中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洼地"效应。研究从教育需求与供给角度予以考察。从9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多的城市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宽松与否,并没有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决策带来显著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教育洼地"并不容易形成。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城市公办教育的有效需求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流入地城市教育政策宽松程度只是其中较次要的一种因素。因此,综合供求两方面的分析来看,由宽松政策导致的"教育洼地"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当前亟须构建"省级统筹、中央兜底"的中央与省级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不同区域施行不同解决路径,发展公办与扶持民办并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