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6)
- 2023(10999)
- 2022(8707)
- 2021(8296)
- 2020(6022)
- 2019(13950)
- 2018(13656)
- 2017(24194)
- 2016(13907)
- 2015(15632)
- 2014(15548)
- 2013(14479)
- 2012(13615)
- 2011(12546)
- 2010(12841)
- 2009(11311)
- 2008(10825)
- 2007(9739)
- 2006(8796)
- 2005(8244)
- 学科
- 济(49297)
- 经济(49232)
- 管理(29152)
- 业(26153)
- 中国(24684)
- 教育(21543)
- 企(18429)
- 企业(18429)
- 地方(17572)
- 农(17568)
- 业经(14334)
- 理论(12484)
- 发(12107)
- 农业(12092)
- 方法(11022)
- 财(10536)
- 融(10505)
- 金融(10504)
- 学(10311)
- 银(10243)
- 银行(10238)
- 发展(10118)
- 制(10077)
- 行(10025)
- 展(9991)
- 教学(9685)
- 地方经济(9355)
- 贸(8717)
- 贸易(8702)
- 环境(8596)
- 机构
- 大学(178710)
- 学院(178560)
- 研究(67499)
- 济(67186)
- 经济(65376)
- 管理(59214)
- 理学(49360)
- 理学院(48614)
- 管理学(47788)
- 管理学院(47379)
- 中国(46456)
- 京(40241)
- 范(37223)
- 师范(37046)
- 科学(36912)
- 教育(34859)
- 财(33074)
- 所(32193)
- 师范大学(30332)
- 中心(30021)
- 江(29788)
- 研究所(28738)
- 北京(26945)
- 财经(24746)
- 院(24737)
- 州(24545)
- 技术(23409)
- 职业(22790)
- 农(22598)
- 经(22387)
- 基金
- 项目(110652)
- 研究(97517)
- 科学(88731)
- 基金(73387)
- 家(60927)
- 国家(60138)
- 社会(59792)
- 社会科(56203)
- 社会科学(56194)
- 教育(51603)
- 科学基金(51006)
- 省(45863)
- 编号(44263)
- 成果(39984)
- 划(39553)
- 基金项目(37423)
- 课题(34466)
- 发(30150)
- 年(30124)
- 资助(27148)
- 重点(26549)
- 规划(26407)
- 发展(26278)
- 项目编号(26261)
- 自然(25854)
- 展(25772)
- 性(25749)
- 部(25573)
- 自然科(25193)
- 自然科学(25191)
- 期刊
- 济(85472)
- 经济(85472)
- 研究(69454)
- 教育(61556)
- 中国(51520)
- 农(23814)
- 财(23531)
- 管理(22813)
- 技术(20372)
- 科学(19675)
- 学报(19449)
- 融(18808)
- 金融(18808)
- 大学(17206)
- 农业(16739)
- 职业(16512)
- 业经(16059)
- 学学(13980)
- 经济研究(13550)
- 图书(12355)
- 坛(11728)
- 论坛(11728)
- 财经(11717)
- 技术教育(11122)
- 职业技术(11122)
- 职业技术教育(11122)
- 问题(10748)
- 发(10683)
- 经(10320)
- 书馆(9491)
共检索到299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入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关键词:
公共话语 公共生活 公民德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的争论经历了从“数量”到“逻辑”两个阶段。尽管在学术领域实践话语占据了主导,在实践领域却是学科话语占据着主体。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从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阶段。职业教育课程从学科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换,实际上意味着思考课程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从理论到实践的机械课程设计思路,转向让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来建构理论知识。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 学科话语 实践话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勇
通过对西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发现,西方全球公民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不是一个单数概念,它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话语,实践形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其背后理念的不同,将西方全球公民教育可划分为能力导向的全球公民教育、意识导向的全球公民教育、政治导向的全球公民教育和批判导向的全球公民教育,并就其如何理解全球公民和全球公民教育及推行相应的全球公民教育实践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全球公民 全球公民教育 多元话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小秋
教育实践话语是基于行动、活动等分析概括而成的文本语言。由中外教育实践话语的流派发展起来的实践话语的谱系,从实证性的、经验性和隐喻性的研究视角诠释了教育实践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初识了发展中的教育实践话语的特征。
关键词:
中外 教育实践 话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亮
公民教育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公共"建构。当前,主要存在四种有关学校公共性的理解和建构:将学校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机构;将学校作为建构公共生活的机构;学校本身作为公共领域。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建构既体现了某些合理性,又在现实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从"规范的"、"形容词的"、"复数的"意义上理解"公共"或"公共性",上述建构之间就可能是相容的。
关键词:
学校 公共 公共性 公民教育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郭志云 邓猛
本文对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分析与反思,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本土融合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本土融合教育模式包括"随班就读""应随尽随"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明确了一条具有"一体两翼多核驱动"特征的实践路径。展望我国融合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在教育对象扩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不同学段衔接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关键词:
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 中国话语 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忠伟 赵鹭
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发展始终具有紧密关联,正确地言说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代的基本任务。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上,历史素材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二者的互动也体现了政史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言说历史主要包括了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四种素材。在话语模式上,通过描述、解释、阐述、实践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将历史嵌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为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新历史素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严选历史素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灵活运用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优化历史素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化;树立融合观念,培养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钱民辉
从以往的学科属性之争看,教育社会学不论是社会学的还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其交叉性的学科特征不容置疑,建构独立的话语实践与解说体系也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在检讨以往的研究问题上,即话语实践与解说体系上呈现出混乱。这种混乱导致了学科界限不清,从此更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归属争论之中。本文根据教育社会学交叉性这一特征,专就研究问题入手,依古典、现代和当代分成三组问题丛,从交织不清的问题脉络中尝试厘清教育社会学的话语实践与解说体系。期待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研究,既能为社会学又能为教育学提供知识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问题丛 教育社会学 话语实践 解说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关键词:
学校本质 公民教育 社群意识 民主共同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武云斐
学校变革中需要关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的引入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公共信心,有助于促成变革中良性压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校自身的知识基础。要突破目前家长、社区与学校合作关系发展的瓶颈则是建立本质上共生互惠的合作关系。家长和社区参与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学校变革,同时也是为了家长自身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家长、社区参与 共生互惠 学校变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庆华
教育家精神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瑰宝,是教育永续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职业教育面临着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形势、问题与困难,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教育家精神通常被作为概念、沿循理论理性的进路进行研究,然而,将其视作话语,采用话语分析与传播的进路进行审思更符合其本质。作为话语的教育家精神是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内驱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名片”与窗口,还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道德标杆。为了促进教育家精神的孕育、成形和传播,首先应确认它需要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形成过程,其次应构建支持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传播的机制,再次应重视网络媒介对传播作为话语的教育家精神的主渠道作用,最后应当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传播营造有利的氛围和环境。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职业教育价值 话语 传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柳美先 王璐
本文阐述了全球公民的概念与全球公民教育的进程,探讨了韩国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小学部全球公民教育的实践为主要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该学校的全球公民教育是如何与北京社会公民意识、韩国国家公民意识以及全球公民意识三个层面的教育相融合的。
关键词:
全球公民 全球公民教育 北京韩国国际学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茂江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学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兴国
近代以来,实现"教育适合学生"理念的路径主要有两种,即基于教学艺术的选择和基于课程变革的选择。两种选择因受现代教育组织形式的制约都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需要更换视野,将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层面,通过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并辅之以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适合全体学生的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实现学校多样化发展需要摒弃机械一元论观念,认识和把握教育的多阶段性和个体发展目标的多方面性,走向多元综合的学校发展理念。
关键词:
普通高中 教育适合学生 多样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