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44)
- 2023(3563)
- 2022(3032)
- 2021(2919)
- 2020(2297)
- 2019(5275)
- 2018(5115)
- 2017(10317)
- 2016(5738)
- 2015(6224)
- 2014(6271)
- 2013(6007)
- 2012(5665)
- 2011(5298)
- 2010(5529)
- 2009(5135)
- 2008(5111)
- 2007(4699)
- 2006(4472)
- 2005(4079)
- 学科
- 济(18808)
- 经济(18787)
- 管理(17238)
- 业(16006)
- 企(12635)
- 企业(12635)
- 农(7716)
- 策(7121)
- 财(6505)
- 中国(6472)
- 方法(5782)
- 及其(5181)
- 政策(5109)
- 贸(5106)
- 贸易(5104)
- 制(5012)
- 数学(5011)
- 易(5003)
- 数学方法(4871)
- 农业(4736)
- 业经(4499)
- 方针(4489)
- 地方(4477)
- 述(4440)
- 阐(4440)
- 阐述(4440)
- 税(4348)
- 税收(4240)
- 方针政策(4221)
- 收(4212)
- 机构
- 学院(79188)
- 大学(77849)
- 济(34111)
- 经济(33287)
- 管理(30159)
- 研究(29277)
- 理学(25162)
- 理学院(24901)
- 管理学(24562)
- 管理学院(24384)
- 中国(22265)
- 财(17821)
- 京(16194)
- 科学(15558)
- 所(14605)
- 江(13436)
- 中心(13238)
- 财经(12957)
- 研究所(12943)
- 经(11730)
- 范(11674)
- 师范(11620)
- 农(11511)
- 院(10675)
- 北京(10512)
- 州(10280)
- 经济学(9789)
- 财经大学(9353)
- 业大(9202)
- 师范大学(9108)
- 基金
- 项目(47107)
- 研究(38507)
- 科学(37544)
- 基金(33326)
- 家(27856)
- 国家(27568)
- 社会(23607)
- 科学基金(23568)
- 社会科(22333)
- 社会科学(22330)
- 省(18263)
- 教育(18153)
- 编号(16757)
- 基金项目(16299)
- 划(15649)
- 成果(15200)
- 资助(14185)
- 自然(14140)
- 自然科(13789)
- 自然科学(13786)
- 自然科学基金(13547)
- 课题(12240)
- 部(10989)
- 策(10866)
- 发(10822)
- 性(10525)
- 重点(10508)
- 年(10383)
- 项目编号(10056)
- 创(9599)
共检索到130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明 张佳
从话语到身份再到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逻辑。日本在选择与调整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便在体系、国家与政策议题三个话语层次上,通过“联系”和“区分”两种方式分别构建了中日差异化的类属身份、角色身份和集体身份。借此中国在类属身份上被置于“民主国家”的对立面;在角色身份上被建构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冲击者”与“威胁者”、自由经济的“破坏者”;在集体身份上被置于“民主阵营”的对立面,并被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以秩序为“名”,增强防卫建设,协调伙伴关系;以安全为“由”,开展针对性的军事部署,并加强对华经济对冲;以议题为“用”,实行对华软制衡,同时拉拢“全球南方”国家,以将对华政策“合法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沈海涛 刘玉丽
一国在面对由崛起国而引发的权力体系结构变化时,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为抵消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威胁,易对崛起国或潜在霸权国实施"对冲"战略。根据一国对威胁认知及相对能力的强弱,其实施的对冲战略强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在综合运用对冲战略分析框架并引入影响"对冲"强度变化的因素后认为,相较之前,2015年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对华实施了牵制和制衡成分较为凸显的"强对冲"战略。这种转变是在日本南海威胁认知度提高,"对冲"中国相对能力增强及与中国信任程度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做出的对本国利益较为有利的战略调整。
关键词:
制衡 对冲 日本 南海 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关 王寅通
中美关系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以李登辉访美事件为标志,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发生了性质的转变,中美关系的原则基础被严重削弱以至动摇。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由“全面接触”向“预防性遏制”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是渐进式的,同时是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相一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越来越受到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内各自的内部因素制约;这将使双边以至三边关系的互动可能出现失控以至恶性循环;一旦出现中美全面对抗,可能造成对我稳定外部环境的持续性破坏。因此,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应当是软硬两手兼备,利用各种矛盾,化解危机,防止对抗的出现,同时做好形势对我不利的各种准备,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谢青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贾昕昕
冷战后,由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失衡、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及日本国内经济、政治新因素的作用,日本对华政策中双面性特征充分显现:既支持合作又防范限制,既积极接触又温和遏制。源于日本国家利益的出发点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力量对比变化产生的博弈,日本对华战略中形成了借重与防范并举的外交倾向。
关键词:
对华政策 合作 防范 积极接触 温和遏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贾昕昕
冷战后 ,由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失衡 ,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及日本国内经济、政治新因素的作用 ,日本对华政策中两面性特征充分显现 :既支持合作又防范限制 ,既积极接触又温和遏制。源于日本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力量对比变化产生的博弈 ,日本对华战略中形成了借重与防范并举的外交倾向。
关键词:
冷战后 中日关系 日本对华政策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愿富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对日本对华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日本调整对华经济政策的依据,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阶段性升级,日本对华经济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的纠错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消解日本国内外各种消极经济因素的干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保证了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传炎,池元吉,李俊江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与中美关系走向”研讨会发言摘要〔编者按〕吉林省美国经济学会、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于1997年11月15日共同举办了“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与中美关系走向”研讨会。研究美国问题、亚太问题的部分在长专...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新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关键词:
国家利益 对华认知困境 对华政策轨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易平 冯馨蔚
中美贸易摩擦前,日本对华政策以强硬为基调;中美贸易摩擦后,日本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中日关系有所回暖。然而,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会遇到两大难以逾越的障碍,即政治总体保守化和日美特殊关系。日本政治总体保守化主要表现为:保守主义的政治文化和保守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影响持续扩张,日本未出现类似欧美等国的政治极化现象,而且,中国崛起后,日本国民心态也趋于保守化。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日美两国已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建立起了较为牢固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在军事安全方面,日美之间的关系已经高度制度化了。因此,在日本政治总体保守化的趋势未能扭转和中美关系的未来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前景不甚乐观,中日之间很可能继续保持"政冷经热"的局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鹤
1995年7月,欧盟执委会公布了“中欧关采长期政策”的对华政策草案,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全面对华政策。欧盟对华政策的出台,无疑对欧洲与中国都是一个发展台作关系的良好机遇,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措施若能加以自理利用,将会自助于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时它也向我国提出了严的挑战。为此要求我们,应在重视会后长远发展利益的事础上,拓宽视野,制定一项长期、稳定、积极的对欧政策,并尽快地提出对应的具体可行的措施,在国内有关部门之间建五起协调体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宪良 张梅
回顾十几年来的中俄关系,可以说,两国关系发展虽有波动,但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的。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徘徊期后,中俄关系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今,两国关系已渐趋稳定,走向成熟。基于中俄两国均处于经济腾飞的特殊发展时期,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今后,在两国关系的发展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有磕绊。我们应理性地看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应重视这种战略关系,又不能过于倚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天聪 钱政宇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2022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与韩国大选重叠之年,保守势力代表尹锡悦上任,韩国的外交政策方向由“中美并重”一定程度上转为“向美西方倾斜”。尹锡悦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但总体来看,韩国对华基本利益诉求和核心战略认知未变,尹锡悦政府对华政策“全面脱轨”的可能性不大,中韩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Н.Л.玛玛耶娃 朱显平 王玉国
本文将全面抗战前的苏中关系置于国际关系的大环境中,结合中国国内因日本侵略而引发的一系列与维护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研究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的苏联对华政策。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当时苏联与"中华民国"官方政府和在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下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同时进行的交往与合作。本文揭示了苏联对中国抗日的两个战场给予支持的历史事实,即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特区(指陕甘宁边区——译注)和"敌后解放区"为根据地的敌后抗战战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