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9)
- 2023(4101)
- 2022(3482)
- 2021(3242)
- 2020(2744)
- 2019(5914)
- 2018(6178)
- 2017(10606)
- 2016(6343)
- 2015(7139)
- 2014(7604)
- 2013(7067)
- 2012(6669)
- 2011(6142)
- 2010(6382)
- 2009(6199)
- 2008(6006)
- 2007(5659)
- 2006(5215)
- 2005(4905)
- 学科
- 济(19098)
- 经济(19055)
- 管理(17206)
- 业(13490)
- 企(10941)
- 企业(10941)
- 中国(8163)
- 制(8144)
- 农(7384)
- 学(7209)
- 体(6608)
- 财(6157)
- 理论(5976)
- 教育(5925)
- 银(5544)
- 银行(5529)
- 行(5361)
- 地方(5167)
- 方法(5014)
- 业经(4842)
- 融(4771)
- 金融(4764)
- 农业(4474)
- 体制(4149)
- 制度(4028)
- 度(4028)
- 教学(3829)
- 和(3646)
- 数学(3493)
- 策(3440)
- 机构
- 大学(86694)
- 学院(85705)
- 研究(32820)
- 济(28868)
- 管理(28163)
- 经济(27862)
- 中国(25780)
- 理学(22558)
- 理学院(22226)
- 管理学(21681)
- 管理学院(21511)
- 科学(20245)
- 京(20005)
- 农(17432)
- 所(17167)
- 财(16983)
- 江(16870)
- 中心(15853)
- 研究所(15312)
- 范(13728)
- 农业(13560)
- 师范(13526)
- 业大(12996)
- 北京(12883)
- 州(12848)
- 省(12769)
- 财经(12055)
- 院(12014)
- 技术(11804)
- 经(10715)
- 基金
- 项目(51954)
- 研究(40018)
- 科学(39528)
- 基金(34938)
- 家(30888)
- 国家(30553)
- 科学基金(24934)
- 社会(23222)
- 社会科(21718)
- 社会科学(21715)
- 省(21120)
- 教育(19576)
- 划(17965)
- 编号(17724)
- 基金项目(17351)
- 成果(16729)
- 自然(15260)
- 自然科(14885)
- 自然科学(14878)
- 自然科学基金(14578)
- 资助(14466)
- 课题(13696)
- 重点(12002)
- 年(11362)
- 发(11112)
- 部(11069)
- 体(10898)
- 项目编号(10723)
- 性(10601)
- 创(10315)
共检索到150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琰
《中庸》升格是一场以概念重塑为实质的思想运动。从唐到宋,《中庸》的言说文体依次经历了汉唐注疏体、唐宋论说文、宋人笔记体三种主要类型。汉唐注疏体以"礼"为统,随文释义,不能自由言说概念;唐宋论说文可以自由言说概念,但在经世致用倾向影响下,其话语特征以命题为中心,对概念辨析形成牵制;宋人笔记体为概念重塑提供了最自由且最恰当的话语载体,《中庸》的独特思想价值遂得以凸显。此后,宋代《中庸》言说史呈现出注疏体、论说文、笔记体互补发展的局面,三者的话语特征也在交融中不断变化。从文体角度考察文本、命题、概念,或可成为唐宋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中庸》 文体 唐宋思想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迟艳杰
教学的概念考察是一种意义的澄清。中华文明初期,"教"孕育了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中华教育传统。先秦儒家的"教"主要是"教化"指道德教育,"学"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品德,言学即言德。在近代,古代教化之"教"变成"教育",在学校教育话语系统中出现"教授",后为"教学"取代,反映出重视学生的现代观念。如今"学"窄化为知识之"学习",教学概念虽强调了教和学不可分的事实,但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养成品德,对教师感受职业生活的意义,却是"贫瘠不育"的。基于此,带有情感的教学概念得以重塑,即教学是我们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关切,引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明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张帅
好教师形象是教师研究中一个具有统领性的概念,只有纳入到这一概念框架之中,有关教师的研究才有生长的基点。基于课程价值观念变迁的视角对好教师形象展开研究,我们发现,随着课程概念从"一套规范和作为教材的教科书",到作为过程的课程观念日渐流行,再到对课程的"学程"的强调,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经历了从"教师教课程"到"教师研课程"再到"教师研课程"的深化和变迁;与之相呼应,好教师形象也发生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再到"反映的实践者"的更迭。研究指出,为了保障"反映的实践者"这一新型好教师形象得以实现,首先,要从根本上动摇"教师教课程"的机制;其次,重视诱变事件的诱导力量;再次,重新审视学徒制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桂华
按文体选择阅读材料、确定测试点,以及命制测试题,成为国内外阅读理解测试的惯例。本文对2013至2015年国内各省市全部51份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作了实证考察后认为,国内高考试卷已经全部按文体来建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部分,不过在文体分布上,存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新闻类文本偏少、以及在现代传媒中大量出现的非连续文本过少等情况;在测试点的选择上,一些社科文的测试点与文本的相关性不高,尤其是缺少指向文章逻辑思路的测试点;在测试题的命制上,不少题目没有找准文体知识与具体文本的结合点,反映较高级别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的能力也不够。这些偏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高考尤其是阅读理解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关键词:
高考 阅读理解 文体 测试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陈民镇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诗》《书》的实例来看,王官确实对文体的发生和早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存在典籍与文书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礼乐制度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统摄意义。
关键词:
文体 王官 五经 《诗》 《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类型,修身日记是儒者专用于省察自身的工具,其内容多元、体制多样。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和书院有较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的善书运动也对当时的儒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可从两方面理解该文体:第一,非系统的修身日记与宋元书院的学规、日课型日记有直接继承关系;第二,簿记式修身日记的符号,尤其是其《功过格》的符号,多来源于佛教与道教。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爱君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基本涵义与属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的功能、本质与特征、金融结构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现代金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沈文钦
"博雅学艺"(liberal arts)与"文科"(humanities)是西方教育史上两个核心的概念。在中文学界,liberal arts常常被翻译为"人文学科"或"文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者的关系。文艺复兴之后,liberal arts和humanities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自始至终,liberal arts囊括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知识,其一是体现敏感性精神的文法、修辞、诗歌,其二是体现几何学精神的算术、几何、天文学,等等,而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的概念已经将数学彻底排除在外。
关键词:
自由人技艺 人文学科 博雅学科 文理学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景会 范会敏
开馆时间是影响图书馆服务和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进行自觉、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改善当前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推进图书馆工作。为此,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对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作一剖析,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评估有所启示。 1 概念考察笔者发现,在图书馆人的观念中,开馆时间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因为,虽然它普遍见诸于专业文章和书籍中,而且还是图书馆工作评估标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继伦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金融的成长,要求利率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最有效、最灵敏的杠杆作用。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利率的杠杆作用却十分微弱,利率的调节也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现实地考察我国利率杠杆的作用机制,从特定的利率形成机制来把握其深层的制度归因,进而探寻我国利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方针,已是我国金融界的当务之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志中 张诚 刘祖云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村民社会交往、村落组织形态,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技术赋能理论,从个体、家庭、村落三个层面和生产、权力、组织三个维度构建起“技术重塑乡村”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村民生产观念、强化了村民权力认知、拓展了村民交往范围;在家庭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了家庭生产方式、平衡了家庭权力生态、增强了家庭组织韧性;在村落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细化了村落生产空间、调整了村落权为结构、丰富了村落组织形态。
关键词:
技术赋能 农业技术 重塑 乡村社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洪松
地权改革催生了重塑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需求。在地权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重塑包括对外法人主体地位的重塑、内部利益分配关系的重塑和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架构的重塑等三个方面。鉴于改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重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时,需要着力推进主管部门审计监督、司法部门权利救济、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改革。成都实验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重塑提供了有益经验,但在推广时亦需慎重,并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来实施。
关键词:
地权改革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城乡统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杜惠芳 刘建鹏
文本的语义构建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件的体验及其体验重塑,因此,从整体上分析《生死疲劳》文本的概念元功能意义构建模式,可以从中释解作者对小说内容的体验经历。语料库方法的介入是以小说文本作语料,以概念元功能意义标注、检索、分析为基础,语料的整体语义构建模式显示作者的创作体验整体上是沉闷、压抑的,其中人物感情流露少,但动作较多,环境气氛怪异。而作者最初对人和事件的体验应该是鲜活清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因为这是作者所亲身经历,并能找到现实原型的人和事。体验经历了由体验事物到重塑这种体验的过程,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缺省性的体验物化过程,使得体验更为具体、简单,而缺省性又使得对体验的释解不确定。...
关键词:
及物性 构建 体验 释解 语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