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8)
- 2023(4742)
- 2022(3976)
- 2021(3814)
- 2020(3143)
- 2019(7286)
- 2018(6985)
- 2017(13540)
- 2016(7337)
- 2015(8273)
- 2014(7866)
- 2013(7807)
- 2012(7362)
- 2011(6533)
- 2010(6198)
- 2009(5442)
- 2008(5275)
- 2007(4411)
- 2006(3874)
- 2005(3351)
- 学科
- 济(31820)
- 经济(31805)
- 业(17193)
- 管理(16804)
- 地方(12723)
- 方法(11769)
- 企(11237)
- 企业(11237)
- 数学(10795)
- 数学方法(10703)
- 农(10563)
- 农业(7794)
- 中国(7358)
- 业经(6521)
- 学(6441)
- 财(6065)
- 地方经济(5835)
- 环境(5575)
- 贸(4263)
- 贸易(4257)
- 制(4118)
- 易(4000)
- 融(3942)
- 金融(3939)
- 和(3885)
- 务(3866)
- 财务(3864)
- 财务管理(3862)
- 发(3746)
- 划(3642)
- 机构
- 学院(97392)
- 大学(96319)
- 济(38701)
- 经济(37776)
- 研究(36029)
- 管理(35560)
- 理学(30618)
- 理学院(30131)
- 管理学(29570)
- 管理学院(29388)
- 中国(26708)
- 科学(24166)
- 京(21855)
- 农(19580)
- 所(18037)
- 中心(17169)
- 研究所(16735)
- 业大(16386)
- 财(16146)
- 农业(15330)
- 江(15278)
- 范(14906)
- 师范(14794)
- 院(13740)
- 北京(13507)
- 财经(13139)
- 州(12601)
- 师范大学(12293)
- 经济学(11901)
- 经(11859)
- 基金
- 项目(72679)
- 科学(57060)
- 基金(52550)
- 研究(51357)
- 家(47154)
- 国家(46800)
- 科学基金(39774)
- 社会(33059)
- 社会科(31254)
- 社会科学(31248)
- 基金项目(29270)
- 省(28548)
- 自然(26641)
- 自然科(25893)
- 自然科学(25882)
- 自然科学基金(25392)
- 划(24672)
- 教育(22070)
- 资助(20374)
- 编号(20195)
- 发(16865)
- 重点(16335)
- 部(15136)
- 创(15003)
- 成果(14884)
- 课题(14179)
- 创新(14087)
- 国家社会(13955)
- 计划(13718)
- 科研(13693)
共检索到142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一个地方一旦被确定为遗产,人们就按照其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展开实践。遗产话语作为一种知识、观念、制度体系与遗址区空间实践紧密相关。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文化遗产地往往因遗产话语与地方发展诉求的价值主体不同,使其空间实践徘徊于矛盾之中。文章结合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区发展状况,针对遗产话语-资本循环-空间的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遗产"话语下,殷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资本投入呈现逆循环的特征,与哈维提出的资本三循环过程不同;这种微观尺度的资本逆循环是宏观资本运作和社会发展的尺度效应,与资本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遗址区空间生产与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下产生的空间异化与世界遗产话语在地方实践中空间效应的叠加;遗产话语作为一种遗产认知与表述体系深刻地影响着遗址区资本运作与空间实践。因此,立足于空间公平正义视角,反思"世界遗产"话语和遗产政治问题、重构遗产地方性知识、调整实践观念和行为是解决遗产区空间问题的关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大遗址旅游 曲阜片区大遗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裴成荣
文章以西安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理想解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5年的测度值都呈现出局部波动、整体上升的趋势,并且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继续上扬的趋势,而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收敛的趋势。综合评价的测度值从1991年的0.069增加到2015年的0.835,增长了12倍,并且自然因素影响最大,文化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基于定量分析,探讨了处于遗址片区的城市,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应当努力的方向,从而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力。
关键词:
遗址 生态城市 理想解法 评价指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金生 亚瑞华 常虹
笔者对安阳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调查后发现,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加快,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与产业集聚区金融要素供给滞后产生矛盾。有鉴于此,需进一步改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推进风险分担机制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洁 唐龙
受遗产资源保护的土地用途限制,城郊区大遗址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大遗址区内外的经济分化以遗址保护区区划界限为壑,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城乡交错区的大遗址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为非农用地的趋势明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土地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分析,剖析了城郊区大遗址区保护用地流转存在的制度因素,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冲 朱海霞 彭邦文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军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遗址 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概念设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付晓东 徐涵露
近年,对于文化遗产的讨论焦点,已经由关注保护转移到注重开发,如何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经济开发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内外都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办法;而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虽有了一些方式,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浅层面的、单一的旅游为主的开发利用阶段上。当前,借助文化遗产进行新产业的塑造和实现对原有产业的整合,以创建新兴产业,重组原有的区域产业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深层次的、网络化的开发模式却不多见。本文以经济开发的视角,通过对一个特定的文化(殷墟文化遗产)的认知,探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建立起一个产业网络,最终,形成文化推动产业、经济的巨大内生动力。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深度开发 安阳殷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冉淑青 裴成荣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大遗址保护 协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鹏 董卫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大遗址 建设空间 可乐遗址 就地城市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权东计 任宜欣 朱海霞
避免大遗址社区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弱化,弥补周边社区文化底蕴和情感连结的缺失,有机结合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是新时代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的重要任务。通过验证杜陵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杜陵遗产社区内部的共生机制,从功能、情感、文化、经济4个共生维度,提出可以增强共生关系的大遗址区遗产社区生活圈营造策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金生 李伟
安阳市是豫北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原经济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之一,和其他老工业城市相同,近年来安阳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在以安阳市为例,对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老工业城市转型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新文 张沛 张中华
城市中大遗址所在区域往往人居环境脏乱,通过城市更新生产新的空间,既要关注其物质环境的改善效果,更要分析其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化现象、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以及空间生产中社会关系的重建等问题。大明宫遗址区域城市更新是在政府、资本与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调整了地方政府之间以及遗址区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空间正义以优化空间生产。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大明宫遗址 空间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更新视域下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生产实践检讨及优化策略研究
历史遗址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以美国14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
城市核心区遗址公园规划创新研究——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战争遗址公园的改造与规划设计手法解读——以青岛“一战”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城市中的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辽阳“东京城”遗址为例
财富的集聚与史前城址崛起——以澧县城头山遗址为例
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
城市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以西安城区为例
自然灾害遗址型黑色旅游地参观者动机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例
城郊大型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分析——以汉长安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