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
- 2023(230)
- 2022(336)
- 2021(382)
- 2020(522)
- 2019(321)
- 2018(232)
- 2017(382)
- 2016(187)
- 2015(203)
- 2014(178)
- 2013(181)
- 2012(176)
- 2011(139)
- 2010(155)
- 2009(116)
- 2008(132)
- 2007(108)
- 2006(94)
- 2005(117)
- 学科
- 管理(519)
- 理论(366)
- 中国(332)
- 图书(316)
- 业(308)
- 学(299)
- 济(295)
- 经济(293)
- 和(265)
- 书馆(262)
- 图书馆(262)
- 诗(232)
- 企(230)
- 企业(230)
- 组织(218)
- 播(210)
- 传播(204)
- 事业(203)
- 建设(199)
- 歌(197)
- 诗歌(197)
- 文献(177)
- 献(177)
- 书(175)
- 藏(174)
- 工作(171)
- 藏书(170)
- 农(169)
- 史(167)
- 教育(149)
- 机构
- 大学(3014)
- 学院(2736)
- 研究(1011)
- 管理(1001)
- 理学(840)
- 图书(828)
- 理学院(824)
- 中国(789)
- 管理学(789)
- 书馆(785)
- 图书馆(785)
- 管理学院(782)
- 济(760)
- 经济(725)
- 京(657)
- 范(628)
- 师范(626)
- 科学(529)
- 师范大学(511)
- 江(489)
- 中心(463)
- 所(450)
- 北京(408)
- 州(399)
- 研究所(395)
- 信息(377)
- 教育(366)
- 财(363)
- 院(352)
- 大学图书馆(347)
共检索到5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宁宁
诗道性情是王夫之全部诗学理论的起点与核心,它植根于深厚的人性论基础当中。人性论中的"善/不善"、"诚/不诚"、"性之情/物之情"、"隐/显"等二分对立视角,成为王夫之辨析诗中之"情"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王夫之将诗情之辨又细化为"白/匿"、"贞/淫"、"诚/袭"、"裕/遽"、"道/私"等多种维度,分别从显现性、节制性、真实性、从容性、调节性等方面廓清了诗中"性之情"的确切内涵。"性之情"实际上是王夫之对于"诗情"的一种理想化确立,这一范畴的标举及其含义的明确,使王夫之诗学中的情本体有了清晰具体的价值指
关键词:
诗情 性之情 物之情 以性正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其现
黄姚古镇是较为典型的江南古镇,在文化内涵上表现出水文化的特征。本文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剖析其水文化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展示古镇古老而富有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
古镇 水文化 特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平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是续补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而承上启下的一部力作。文章通过采撷藏书诗中读书、藏书、治学相互融合的诗篇,呈现伦明存史明志的接受取向与学术旨趣,从藏书诗中体味藏书人与读书人的丰富阅历,领悟藏书人与读书人的深刻学理,对探寻近代藏书史以及研究藏书与学术互动关系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曹建平
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从古以来就有自己的特色。《尚书》上就有“诗言志”的说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可说是对“诗言志”的发展和补充。从此,诗歌言志抒情之说,就成为古代诗歌审美判断的基本标准之一。诗歌内容要有情有志,情志都要美,在今天看来,这一理论仍有着现实的合理性,是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展的。 “诗言志”中所说的“志”,是指抱负,思想志向。把它作为审美判断的一条标准,就意味着把美与伦理道德、与善、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诗歌美学是重视诗歌内容的思想性的。这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因为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的。如杜甫的《茅屋...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伟
王夫之针对清初颓靡的士风与诗风,以理学为基础,继承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结合心学的时代思潮,对传统诗学“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传统和明清诗学中的尚情传统进行了重新梳理。他主张情志合一,认为只有“贞志”“大欲”“公意”可入诗,并细致区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意”,提出了“俱不在意”和“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的原创性命题。王夫之融合“志”“欲”“意”“理”“势”,构建了废虚返实的诗学精神和以主情崇正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情感论。船山诗学中的“情”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具有理论的契合点,其诗学范式、方法、格局和境界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船山诗学 明清时期 尚情传统 “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京霞
《诗经·秦风·蒹葭》是首怀人言情的诗作。它在《诗经》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我国爱情抒情诗的先河,被后人誉为"国风"的第一篇飘渺文字,受到历代的关注。但是,人们对《蒹葭》的研究多集中在抒情内容上,对抒情艺术涉猎较少,发展很不平衡。笔者认为,《蒹葭》的抒情艺术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自成体系,以精深的情景表现艺术和神辩的时空构思艺术建构起影响深远的思念抒情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晶晶
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瞿秋白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抒情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抒情脉络,而且吸收、借鉴与转化苏俄文学,将其内化到中国革命中,开启了抒情与史诗交织的进程。瞿秋白牺牲前发出的“抒情”之音更展现了革命家的赤诚,表现了其对革命的坚守。
关键词:
瞿秋白 现代抒情主体 无产阶级文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宜霖
<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诗言志”的传统。到了汉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儒家大一统的地位被动摇,曾经的习惯和思想被打破,党禁之祸与人物品评的风尚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相抵牾的集中和具体表现。魏晋时期,士人逐渐摆脱政治和经学的束缚,更加注重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以“诗缘情”为主的主情说在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建安时期尤以曹植的诗赋缘情更为明显和突出,其诗赋创作也因情真意切而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以曹植为引领的诗赋缘情不仅在建安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乃至建安之后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曹植诗赋缘情研究》主要从曹植的亲情世界、爱情世界、友情世界与文学表达等方面探究曹植诗赋缘情说,有理有据。笔者欲以曹植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创作为基础,探究曹植诗赋中的情感表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骆新泉
金坛王彦泓是晚明至民国近三个世纪中名声显赫的艳情诗人,诗集《疑雨集》一度成为艳诗代名词。王彦泓一生困厄,以追求声色之娱纾解屡屡落第与仕途无着的窘迫。仅从婚姻角度考察,在约30年的婚姻生活中,先后娶有发妻贺氏,妾阿云、阿姚、陆氏,在涉及妻妾尤其是涉妾诗中,香艳四溢,情艳交映。
关键词:
王彦泓 《疑雨集》 妻妾诗 情艳交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