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6)
2023(13005)
2022(11589)
2021(11010)
2020(9245)
2019(21445)
2018(21395)
2017(41184)
2016(22567)
2015(25182)
2014(25312)
2013(24912)
2012(22777)
2011(20466)
2010(20180)
2009(18384)
2008(17765)
2007(15297)
2006(13196)
2005(11428)
作者
(64817)
(53832)
(53343)
(50962)
(34158)
(25908)
(24298)
(21041)
(20402)
(19227)
(18465)
(18047)
(17144)
(16776)
(16520)
(16461)
(16234)
(15845)
(15320)
(15305)
(13351)
(13136)
(12987)
(12245)
(12047)
(11953)
(11834)
(11791)
(10815)
(10733)
学科
(84539)
经济(84409)
管理(62715)
(59017)
(49238)
企业(49238)
方法(39775)
数学(34362)
数学方法(33922)
(22934)
(21616)
中国(21562)
(21257)
业经(18590)
地方(18487)
(16771)
农业(15354)
理论(14914)
(14467)
贸易(14459)
(13956)
(13875)
(13604)
财务(13532)
财务管理(13507)
技术(13494)
环境(13371)
企业财务(12807)
(12666)
银行(12623)
机构
大学(314944)
学院(311285)
管理(122472)
(116517)
经济(113778)
理学(107079)
理学院(105715)
研究(104779)
管理学(103659)
管理学院(103086)
中国(75930)
科学(68472)
(67324)
(54140)
(52903)
(52175)
业大(49090)
研究所(48719)
中心(47348)
(44493)
财经(43829)
(43633)
师范(43234)
北京(42233)
农业(41054)
(39855)
(38577)
(36644)
师范大学(35323)
经济学(34308)
基金
项目(221069)
科学(173127)
基金(160222)
研究(158697)
(140886)
国家(139742)
科学基金(119407)
社会(98447)
社会科(93017)
社会科学(92994)
基金项目(86443)
(86109)
自然(79971)
自然科(78082)
自然科学(78064)
自然科学基金(76664)
(73235)
教育(72616)
资助(65368)
编号(64371)
成果(52173)
重点(49520)
(48170)
(46145)
(45582)
课题(44277)
科研(42761)
创新(42488)
大学(40887)
教育部(40846)
期刊
(125481)
经济(125481)
研究(88959)
中国(57392)
学报(53662)
科学(49160)
(46549)
管理(42922)
(40399)
大学(39915)
学学(37455)
教育(35261)
农业(32384)
技术(25198)
(23850)
金融(23850)
财经(20735)
业经(20556)
经济研究(19271)
(17573)
图书(17296)
(16775)
问题(16621)
科技(15646)
资源(15451)
(15376)
理论(14919)
实践(13858)
(13858)
技术经济(13691)
共检索到443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鹏程  徐永明  
《晚晴簃诗汇》是收录诗人最多的清诗总集,是研究清代诗人数量地理分布的典型样本,显示出清代诗人数量地理分布梯队分异、南北有别、分布不均等形态特征。时间和空间是文学地理分布研究的双翼,作静态空间分析时应注重传统性、时代性、过程性的时间维度,以诗人数量居首的杭州府为例;作动态历时分析时应强调区域性的空间维度,以诗人数量波动较大的湖南、广东为例。通过各省诗人与进士数量的关系性辨析,理解两者在地方社会的同构异态,考察分省取士、定额调整等制度产生的数量分布地域性差异现象及影响。建构关系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文学地理研究中各种要素因果关系的审视维度由必然性向或然性的开放。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鹏程  
文章通过CHGIS和Q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列朝诗集小传》可考籍贯诗人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明代诗人"南方性"特征明显,主要位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诗人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福建、广东的珠江流域等地;南北诗人比例差距悬殊,但从明代中期开始北方诗人所占比重有一定上升。文章借助地理分布可视化呈现,考察经济、文教、政治对诗人地域分布的作用,由此阐释钱谦益在选录诗人中对吴中诗人的倾向及其诗学观念。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飞  王健敏  孙宝刚  陈晓鸣  杨子祥  段兆尧  
广泛收集云南松地理分布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制作云南松物种的分布现状图,并根据ClimateChina预测模型确定云南松分布区间的气候参数,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徐文铎湿度指数(HI)、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量(PET)、可能蒸散率(PER)以及单一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MAT)、1月平均气温(TAV01)、7月平均气温(TAV07)、年降水量(MAP)、>5℃积温(DD5)、>18℃积温(DD18)、极端最高气温(MWMT)、极端最低气温(MCMT)、气温年较差(TD)、年热湿比(AHM)等指标,研究云南松的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徐明  
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及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气候与植被关系为基础,采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性,模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地理分布实际发生和潜在的转变情况来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间的适应关系,评价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总体较好,适应性较差的地方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草地—荒漠的交界处,植被的地理分布已经有所改变,约占5%;在华东地区森林—灌丛过渡带、内蒙古地区的灌丛—草地过渡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草地生态系统等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差,约占35%,这些地区的植被有退化的倾向,植被的地理分布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IPCC-SRES-A2情景2071-2100)的适应性总体较好,84%的植被变化表现为正向的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将有所改善,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会有所提高。植被潜在的变化中约79%的植被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内蒙古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的倾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贺灿飞  朱彦刚  
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资源依赖度高、市场内向化、产业联系强、规模效应显著,大多分布在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交通替代作用的加强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升,开始出现沿海化趋势。论文通过对1980—2007年典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析,发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改革开放产业政策调整后呈现地理分散趋势,但"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显著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布。基于2000和2005年地级市单元的产业数据,采用Tob it模型分析,发现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交通通达性、市场规模等对资源密集型产业分布的影响显著,而开发区、沿海和开放政策等对其影响并不显著,说明通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黎明  
"讲求文法"是胡适文学改良的"八事"之一,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对其他义项详加解释,唯独对此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不少疑惑。然而揆诸实际,胡适的"诗体大解放"活动一直与"国语文法"如影随形,从语法角度改造诗歌可谓是其"文学改良"的另一红线。扬弃宋诗句法,吸收其"说话""作文"因素;否定五七言整齐句法,肯定词的自然文法;打破诗文壁垒,恢复诗的自然语序;废除平仄对仗,用白话拆除旧体诗最后屏障,等等。基于中国诗语演变的历史实际,倡导诗歌语言的自然文法,胡适提出的这种文学革命方略无疑具有开创之功,不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文体困惑和艺术难题,如何在"散文"的形式里实现"诗性",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霍晓楠  刘寅鹏  邓君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Q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轨迹的可视化研究有助于探索贬谪诗人相关要素挖掘方法,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贬谪诗人提供新线索。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运好  
经学属于广义的哲学和史学范畴,在理论形态上具有"诗性智慧"和"玄学智慧"的双重特点。魏晋是一个浓于诗情且又哲学发达的时代,诗性与哲思的二元统一是魏晋诗学的基本特点。魏晋经学与诗学所包含的诗性自然的生命意识、诗性哲学的玄学思维以及诗性历史的史学观念,都呈现出"诗性"与"玄学"二元统一的关系。哲学和史学的诗性化与魏晋诗学的哲理化,使经学与诗学在诗性思维上构成了互证生生的内在关系。经学与诗性思维关系研究,是魏晋诗学的审美范式和话语方式展开的理论前提,也是重构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一个基本维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安虎  夏明忠  蔡光泽  任迎虹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搜集到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环境的野生荞麦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种质资源313份,植株标本172份,明确了四川野生荞麦资源的种类、特征特性、原生境的多样性和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发现了小籽粒草质状硬枝万年荞和红花硬枝万年荞,F.x、F.y和F.z的植物学特征与已命名种不尽相同,可能为新种或新变种(待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燕  周雪梅  王庆莉  边茜  李平兰  张利平  
【目的】为促进块菌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块菌特色优势产业,将块菌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有必要开展攀西地区块菌资源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地理分布区划研究。【方法】利用198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建立气象要素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模型,选取与块菌生长密切相关的海拔、降水、温度、植被、土壤等要素值作为指标,利用ArcGIS10.x空间分析模块,计算分析并得到每个指标所确定的块菌适宜性空间分布,运用集优法划分出不同适宜程度的气候区。【结果】攀西地区块菌产量主要影响气候因子为降水,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等;攀西地区块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1500~2600 m的针阔叶林带和2600 m以下亚高山暗针叶林带,坡度在20~30°的沙壤、壤土、紫色土、石灰土,pH值为6.0~6.5微酸性的环境中,上层乔灌层郁闭度为0.5~0.7,年雨量在700~1600 mm,年均温16.0~23.0℃,土层厚度≥50 cm,旱季、雨季分明;次适宜区海拔在2600~3500 m的针阔叶林带;而不适宜区在海拔3000 m以上的云杉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灌丛带。【结论】该区划图客观反映了攀西地区特殊的气候生态环境是块菌自然生长的优良条件,对块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且气候生态适宜性与地理分布区划相一致,结果与块菌主产区产量分布基本一致。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一鸿  
与读者的互动贯穿惠特曼《草叶集》始末,是《草叶集》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惠特曼强调读者参与诗歌连贯性塑造的必要性,以及读者在诗歌欣赏中所扮演的参与性角色,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融合。从身体修辞、顿呼与表演性对话等方面来探索《草叶集》中诗人与读者关系的建构,能更好地理解惠特曼的诗学策略。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枰  
每一昼夜,这世上多少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每一晨昏,这天下几人看山气浮岚、古塞清秋?动人处,不止是山形树韵,不止是天际霞影。杳无人迹的深山,曾是淡泊名利者最正确的向往:拾山柴,煮涧水,以一瓢一箪安身,伏处岩穴,将心神交与茂林修竹、猿鸣鹤唳,不干扰天地之间自然生长的任何事物。不矜于智慧武力,默然与万物同列,获得身心畅快安逸,自是和谐之一途,然而人类力所能及之事甚多,若藏之过深,那与毁弃珠玉并无不同。莽莽丛林中,青山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建荣  张志钧  邓疆  李国松  
在广泛收集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 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Penm an可能蒸散、干燥度,Thornthwaite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Holdridg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率,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积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等单一气象因子,研究了云南红豆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热量指标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出了影响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按作用大小的排序是:低温条件>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