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9)
2023(15605)
2022(12810)
2021(11756)
2020(9892)
2019(21751)
2018(21144)
2017(41011)
2016(21708)
2015(23822)
2014(23119)
2013(22742)
2012(21054)
2011(18879)
2010(19215)
2009(18432)
2008(17583)
2007(16044)
2006(13832)
2005(12724)
作者
(59444)
(49650)
(49354)
(46950)
(31860)
(23830)
(22459)
(18911)
(18770)
(17756)
(17091)
(16857)
(15953)
(15804)
(15574)
(15535)
(14557)
(14469)
(14172)
(14045)
(12328)
(12055)
(11907)
(11369)
(11216)
(11172)
(11166)
(10689)
(9956)
(9703)
学科
(89664)
经济(89533)
(73409)
管理(72678)
(61783)
企业(61783)
方法(40246)
数学(35730)
数学方法(35465)
中国(30420)
(30401)
金融(30398)
(30310)
(29449)
银行(29428)
(28268)
(26439)
(21596)
业经(20737)
地方(20445)
技术(20323)
(19962)
财务(19931)
财务管理(19881)
企业财务(19150)
(16694)
(15287)
贸易(15274)
农业(14997)
(14859)
机构
大学(301217)
学院(300073)
(130553)
经济(127944)
管理(118648)
理学(101627)
理学院(100601)
管理学(99233)
管理学院(98635)
研究(97640)
中国(85362)
(68917)
(61173)
科学(54479)
财经(53837)
(49090)
中心(47922)
(46864)
(46137)
(42972)
经济学(42628)
研究所(41847)
财经大学(40614)
业大(38789)
经济学院(38633)
北京(38291)
(36882)
(35948)
(34608)
师范(34268)
基金
项目(200438)
科学(161555)
基金(149508)
研究(148795)
(128486)
国家(127440)
科学基金(112021)
社会(99383)
社会科(94610)
社会科学(94591)
基金项目(78447)
(77861)
自然(70214)
自然科(68698)
自然科学(68680)
教育(68219)
自然科学基金(67571)
(64885)
资助(60462)
编号(57220)
(47291)
成果(46868)
(45809)
重点(45162)
创新(43480)
(43257)
(42594)
国家社会(42496)
教育部(40411)
课题(40278)
期刊
(138792)
经济(138792)
研究(95075)
中国(64313)
(55391)
(50529)
金融(50529)
管理(46921)
学报(42159)
科学(40171)
(38344)
大学(33805)
学学(32245)
教育(28515)
财经(28084)
技术(24634)
农业(24551)
(23928)
经济研究(23017)
业经(20729)
问题(17326)
科技(15847)
技术经济(15154)
理论(14964)
(14531)
财会(13951)
(13816)
统计(13554)
实践(13260)
(13260)
共检索到462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利辉   李懿行   李政  
金融科技发展需要平衡创新与监管。本文从柔性监管视角切入,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5—2022年中小银行数据考察试验性监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试验性监管能够显著降低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风险,这一影响在资产规模较小、风险水平较高、特许经营权价值较低的农商行样本中更加明显。试点可以通过降低银行不透明度、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扩大人才规模来缓解区域金融风险。进一步分析得出,试点能有效约束样本的潜在溢出风险,相较于强制性监管拥有控制事前风险的优势。此外,试验性监管可以加强金融科技对金融创新的助推作用,实现“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凌翔  
法学理论中尚无"试验性金融监管"概念。但在实践中,具有试验性质的金融监管现象比比皆是。"试验性金融监管"概念属学界初创,一是为了构建试验性金融监管理论体系,指导和服务于金融监管改革与实践;二是为理论界继续对此现象进行回应和开展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创造统一的平台和概念基础,以更好地推动整个理论界服务于金融监管改革和创新;三是为构建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更高的金融监管模式和体制创造前提和基础,最终实现金融监管模式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试验性金融监管"的实施主体可根据监管实施层级不同、监管主体性质不同、监管实施目的不同、监管权源不同等进行类型化划分。"试验性金融监管"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业务、主体、商业模式以及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和模式。"试验性金融监管"的试验范围可划分为国家综合层面、分业层面、地方层面、特定区域层面四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凌翔  
法学理论中尚无"试验性金融监管"概念。但在实践中,具有试验性质的金融监管现象比比皆是。"试验性金融监管"概念属学界初创,一是为了构建试验性金融监管理论体系,指导和服务于金融监管改革与实践;二是为理论界继续对此现象进行回应和开展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创造统一的平台和概念基础,以更好地推动整个理论界服务于金融监管改革和创新;三是为构建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更高的金融监管模式和体制创造前提和基础,最终实现金融监管模式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试验性金融监管"的实施主体可根据监管实施层级不同、监管主体性质不同、监管实施目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民  罗望  
在党的十五大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各级人民银行把建立金融安全区作为自身职能目标而不懈努力,十分重视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监管运作,并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努力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从而为各地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金融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媛   韩龙  
作为新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大型科技公司创新了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提升了普惠金融可得性,推动了金融业朝向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引致大型科技公司风险聚集、大型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在技术和业务层面高度互联、长尾客群具有天然的从众效应等因素,也决定了大型科技公司有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然而现行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监管制度在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和监管方法等方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规制需要存有落差。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规制的低效和失灵,有必要将深度介入金融市场的大型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监管范畴,通过强化对大型科技公司技术风险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建立大型科技公司监管协同机制、利用监管科技创新监管方式等举措,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路径加以优化和调适。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监管流程角度出发,运用我国71家商业银行2003年至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监管强度提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事中现场审查而言,银行业监管部门事前发布监管公文和事后违规惩戒措施实施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更为明显。监管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对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作用普遍更强。但对于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存在差异,其中,监管公文发布对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要弱于非上市银行,而违规惩戒措施的效果与之相反,现场审查对上市、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意  
职责定位的偏颇及行为目标的异化导致了地方金融行业的无序发展及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自上海市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及直辖市政府成立了这一机构,并且其组织架构逐渐下沉到县市级政府。金融办的功能也由最初单一的议事协调(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与一行三会在各地分支机构及其他金融企业进行沟通联系)慢慢扩展到兼具监管协调、风险处置、规划制定等多项职责。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所处的阶段是中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青   田汝彦   孙飞帆  
金融强监管旨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资管新规》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6—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半年度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强监管对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的实施加剧了短贷长投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且这一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低成长型企业和银行竞争水平较低的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这一影响由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变化和债务偿还压力共同作用实现,实施《资管新规》引致的影子银行业务收紧加剧了短贷长投企业的债务偿还压力,最终导致其债务风险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短贷长投由过度投资所致,则《资管新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治理效应和缓解债务风险;若短贷长投由长期融资约束所致,则《资管新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效应和加剧债务风险。本文从企业债务风险的角度拓展了《资管新规》的政策效应研究,为优化强监管政策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双  刘鹏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双  刘鹏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祚炎  莫贤锐  
本文以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文献对理财产品的研究较少,且这些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关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等定量分析更少见,本文力求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测度结果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单项产品还是从总体来看,监管套利程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理财产品的监管套利风险在增加。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应该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措施进一步防范理财产品监管套利风险。第一,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做好分类监管,尤其要做好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重点监管。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配合遏制理财产品监管套利可能引发的风险。第三,从深度上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纳入监管体系。第四,将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目标。此外,在适度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的同时,要有效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孙勇  
本文运用2004-2013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城市宏观经济特征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资本充足与风险水平下,我国资本监管对城商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监管对城商行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能显著降低高风险城商行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但对低风险城商行的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也能显著降低高风险城商行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对低风险城商行的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能有效提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绍哲   李含笑   林丽琼  
本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制度背景,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42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碳排放,上述结论在非国有重污染企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的重污染企业和产业结构扭曲程度高的省份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环境治理抑制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同时,亦通过增加重污染企业金融投资、降低存货投资方式,短期内实现了碳减排。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评价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同时也为推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泽广  王刚  
过度的金融创新经由多重渠道引致和强化了忽略风险、复杂风险等新型风险形态,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文章应用全球银行数据库研究发现,金融创新与监管从业务匹配、周期协同性和风险承担激励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错配问题。以资本充足为核心的监管强度呈现出典型的顺周期性,危机前的宽松监管与之后的严厉监管未能起到周期平滑效果;混业与综合经营方面则表现为业务监管错配,组织架构上的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激励上看,监管未能有效抑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文章进而从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角度对二者错配的制度根源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廷瑞  张昭  
借助中国金融新闻网高级检索,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法构建金融监管强度指标,并采用2012~2019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据,探究金融监管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有所收缩。由金融歧视引致的信贷资源错配,使得金融监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抑制效应仅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中,而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宏观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监管与中小企业创新的关系中具有良性调节作用;而金融严监管会通过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最终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冲击。研究结论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