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96)
- 2023(6929)
- 2022(5508)
- 2021(4810)
- 2020(4263)
- 2019(9548)
- 2018(9374)
- 2017(18389)
- 2016(9429)
- 2015(10305)
- 2014(9826)
- 2013(9990)
- 2012(9194)
- 2011(7884)
- 2010(8214)
- 2009(8009)
- 2008(8373)
- 2007(7831)
- 2006(7114)
- 2005(6926)
- 学科
- 业(65596)
- 企(62155)
- 企业(62155)
- 济(49103)
- 经济(49035)
- 管理(46357)
- 业经(22668)
- 方法(19308)
- 财(19245)
- 农(18772)
- 务(16040)
- 财务(16026)
- 财务管理(16020)
- 企业财务(15139)
- 农业(14386)
- 技术(14002)
- 数学(11990)
- 数学方法(11876)
- 策(11544)
- 划(10496)
- 企业经济(10482)
- 制(10454)
- 理论(10439)
- 和(10265)
- 中国(10159)
- 经营(9819)
- 技术管理(9650)
- 体(9117)
- 体制(8107)
- 决策(7805)
- 机构
- 学院(142725)
- 大学(137659)
- 济(65326)
- 经济(64348)
- 管理(61376)
- 理学(52157)
- 理学院(51741)
- 管理学(51198)
- 管理学院(50922)
- 研究(42522)
- 中国(36403)
- 财(32033)
- 京(28714)
- 财经(24664)
- 农(24099)
- 江(23615)
- 科学(22606)
- 经(22249)
- 所(21086)
- 中心(19126)
- 商学(19006)
- 经济学(18884)
- 商学院(18842)
- 农业(18746)
- 业大(18542)
- 研究所(18359)
- 北京(18181)
- 州(18122)
- 财经大学(17838)
- 经济学院(17027)
- 基金
- 项目(85683)
- 科学(69946)
- 研究(65769)
- 基金(64012)
- 家(53763)
- 国家(53181)
- 科学基金(48262)
- 社会(44446)
- 社会科(42219)
- 社会科学(42209)
- 省(34357)
- 基金项目(33483)
- 自然(29889)
- 自然科(29284)
- 自然科学(29277)
- 自然科学基金(28838)
- 教育(28461)
- 业(26884)
- 划(26706)
- 编号(25673)
- 资助(25367)
- 创(21600)
- 成果(19910)
- 创新(19046)
- 发(18973)
- 部(18905)
- 国家社会(18555)
- 制(18449)
- 重点(18449)
- 人文(17175)
共检索到227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巫宝三
宋代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史料,全文如下: 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 百张。远年老或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朝野佥载》,《太平广记》卷243,“何明远”引) 像这样记述古代手工业生产规模的史料——“家有绫机五百张”,在现存文献中可以说是仅见的。难怪史家,特别是经济史家,都十分重视这条材料,并常用它来说明唐代手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高度。如有的史家说,何明远“是一个资本所有者”,他经营的是“大规模织绫工场”,或说是“大规模的私人纺织作坊”。有的史家则用这条史料为例,说明唐代织紝业的发达。由此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昊
宋代四川地区形成了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地中北部两大蚕桑丝织业产区并驾齐驱的局面。蚕桑丝织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户生计,不仅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更加普遍,而且随着人地关系的变化,一些农民开始脱离粮食生产,转而以经营蚕桑丝织为生,民户的生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蚕桑丝织业在民户生计中的地位凸显,与当地民户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蚕市可以了解成都地区民户的生产节律、与市场关系,以及信仰习俗等日常生计安排。不过由于宋朝在四川地区征收大量的丝织品供应西北军需和奢侈消费,当地民户负担沉重,生计状况并不乐观。
关键词:
宋代 四川 蚕桑丝织业 民户生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唐代是我国蚕桑丝织业大发展时期,从建国到开元天宝间,经过百余年的经营,已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展开。其产地分布范围辽阔,区域广远,产品质量,数量均领先全国。然本区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乱后丝绸生产情况如何,本文拟分区讨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金民
明代南京的丝织业,无论是官营织造的机构数目、生产规模,还是民间丝织业的生产实力,以及官民营丝织业的生产量、丝绸品种质量、丝绸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自此,南京成为丝绸生产重心之一,同苏州和杭州一起,奠定了三大城市丝织业的坚实基础。 一、明代南京的官营织造业 南京的官营织造业自昔兴盛。至元十七年,元廷就在宋贡院旧地置东织染局,以后又在旧侍卫马军司置西织染局。仅东局就有“人匠三千六户,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段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规模不小。入明以后,南京先为都城,后为留都,有了这种政治地位,官营织造业更为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海波 熊燕军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 ,并非大大落后于北方 ,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产量高、质量优良、丝织技术先进、产品大量行销海外
关键词:
宋代 东南沿海 丝织业 发展状况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方浪 吴方基
丝织业,自远古以来,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社会稳定、国家富裕的重要评价因素。特别是秦汉以来,丝织业渐已成为仅次农桑的支柱经济产业,并在对外贸易及政治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汉丝织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涵盖了丝织品生产技术,丝织品价格、种类、贸易、消费,丝织文化与丝绸之路及秦汉丝织考古等各个领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秦汉丝织业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秦汉丝织 综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乜小红 丁君涛
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涉及蚕桑、丝织及绢帛的文献不少。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整合性研究,揭示出高昌郡及高昌王国前期是蚕桑丝织业的繁荣兴旺期,西方对绢帛的需求与晋末中原绢帛供给的中断,带给高昌发展蚕桑丝织业的机遇。高昌郡府鼓励植桑养蚕,管控大部分蚕桑户、织造户的生产,致力于丝绢的聚集和外销。麹氏高昌建国后,臣属于北魏,丝绸之路重开,中原丝织物的大量西输冲击了高昌丝绸绢帛市场,银币替代锦绢成为流通手段,使得高昌丝织业由盛转衰。唐灭高昌后的西州时期,中原先进技术生产出的丝织品源源西来,导致高昌蚕桑丝织业趋于萎缩,被緤布的生产所取代。历史背景的变迁,决定了高昌地区丝织业的兴衰。
关键词:
吐鲁番文献 蚕桑丝织业 织造户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家寿
关于唐代“飞钱”的性质问题李家寿近阅我国报纸上所转载的韩国《中央经济新闻》1993年8月11月连载的《钱币史话》其中说:“中国的纸币流通始于唐代,当时使用青铜制造的铜钱做为货币。但由于这种铜钱的面值小,即使做小买卖也需要大量的铜钱,给商业贸易活动带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宾泓
在我国丝织业发展史上,曾经历过丝织业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幅度的空间转移,研究这一转移过程,分析其转移因素,对于总结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分布规律有一定意义。一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丝织业重心位于黄河流域,其分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丝织业生产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见图1)。春秋战国时期,丝织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区各诸候国均把农桑放在经济生产的首位,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根据《诗经》、《史记》、《禹贡》等史书记载,当时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陶嘉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上承秦汉、魏晋南北朝,下开宋、元、明、清,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在考试管理、科目设置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局限性,也使得这项制度存在着一些负面。探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色,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考试史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地位,为当前的人才选拔和考试变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邢楠 袁礼 国胜铁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进步 要素禀赋 近代中国丝织业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青枝
出土墓志对文史研究的作用引起学者的诸多关注,并有大量成果问世。文章以释例形式探讨了唐代墓志对唐代诗人、诗歌研究的重要文献价值,并对未经考证之相关墓志资料加以考订。
关键词:
唐代墓志 唐代诗歌 文献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继勇
20 0 4年 ,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惊现于古都西安 ,引起了中日专家学者的深切关注。由于墓志的记载极为简单 ,且日本文献中未有相关记载 ,目前对墓主井真成的身世及留学的生涯的论争非常激烈 ,成为 2 0 0 4年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 ,对最基本的墓志铭的释读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媒体报道少录了“志文”两字 ,并把楷体的志盖铭文释为篆体。关于墓志石的大小、汉字的判读也不一致。此外 ,就墓志铭所缺处的候补文字 ,虽有各种意见 ,但“衔”、“立”、“壑”、“哀”、“给”等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
井真成墓志 铭文释读 候补汉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