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57)
2023(4066)
2022(3261)
2021(3196)
2020(2420)
2019(5326)
2018(5261)
2017(9984)
2016(5403)
2015(5808)
2014(5866)
2013(5981)
2012(5523)
2011(5150)
2010(5281)
2009(5059)
2008(5067)
2007(4812)
2006(4457)
2005(3989)
作者
(15516)
(13837)
(13190)
(12560)
(8030)
(6552)
(5788)
(5296)
(5063)
(4641)
(4639)
(4340)
(4107)
(4102)
(4054)
(3975)
(3906)
(3798)
(3660)
(3574)
(3441)
(3340)
(3296)
(3291)
(3130)
(3121)
(3041)
(2795)
(2774)
(2771)
学科
(47566)
农业(31789)
(27396)
经济(27372)
(25125)
业经(13556)
农业经济(12228)
(9325)
农村(9308)
(8598)
发展(7769)
(7756)
管理(7621)
地方(7056)
土地(6961)
建设(6872)
(6674)
中国(6672)
(6645)
劳动(6644)
农业劳动(6304)
收入(6195)
人口(6107)
分配(5859)
(5838)
动力(5766)
劳动力(5749)
农业人口(5696)
方针(5685)
及其(5660)
机构
学院(81100)
大学(74278)
(39356)
(35777)
经济(35088)
管理(31284)
农业(29258)
研究(27398)
理学(27148)
理学院(26918)
管理学(26573)
管理学院(26437)
中国(23572)
业大(20653)
农业大学(17623)
科学(16210)
(14916)
中心(14487)
(13928)
(13772)
(13677)
(13158)
经济管理(12770)
研究所(12335)
(12237)
(11642)
(10820)
师范(10762)
发展(10742)
(10729)
基金
项目(52034)
研究(42125)
科学(41041)
基金(37002)
(31571)
国家(31101)
社会(27799)
科学基金(26520)
社会科(25749)
社会科学(25742)
(25118)
(22441)
基金项目(20255)
编号(19546)
教育(16824)
(16754)
成果(14954)
自然(14855)
自然科(14467)
自然科学(14465)
自然科学基金(14205)
资助(13259)
(13150)
(13067)
(12138)
课题(11849)
(11766)
(11532)
国家社会(11379)
(11260)
期刊
(51081)
经济(51081)
(49457)
农业(33671)
中国(21506)
研究(21304)
业经(16897)
农业经济(14193)
(14069)
学报(13577)
农村(13314)
(13314)
科学(13286)
大学(11696)
学学(11404)
(11331)
金融(11331)
农村经济(8900)
问题(8134)
(8091)
(8006)
社会(7301)
世界(7256)
经济问题(7075)
社会科(6899)
社会科学(6899)
教育(6588)
技术(6234)
业大(5970)
管理(5917)
共检索到129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罗吼  
今年以来,随着民间信用的活跃,各地农村相继出现农民开办的私人钱庄。就温州市来说,就有苍南县的钱库、金乡、舥(舟喿)和乐清县的城关等多处。农村私人钱庄的出现,会不会导致农村信用混乱,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作用如何? 属于什么性质? 应当采取什么对策? 现对此谈谈我们的看法。农村私人钱庄出现的由来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信用也越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放宽政策,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加速了“两个”转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要急剧增加,在银行信用和合作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邵传林  
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私人钱庄兴衰的史实进行重新考察和审视,本文经研究发现,尽管权力当局把资金自由交易权界定给了监管部门,但因监管成本和信息成本过高而无法保障该产权,个人会通过参与各类非正规金融活动来攫取一部分置于公共领域的权利。本文还基于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我国金融市场禁入政策出现松动的原因,也即维持扭曲型二元金融制度的成本以及严禁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费用都越来越高,而且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提出了放松监管的要求,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监管部门执行原有金融抑制政策的力度终于降低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世和  丁国龙  
荆州城西北角的马山镇,是一个不到4千人口的区辖镇。这里,农行设有二个储蓄所,镇信用社设有一个储蓄所,二个信用站,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然而,就在行社眼皮底下,代三仁私人钱庄冒了出来。从1984年4月15日开始到1986年9月20日自动“刹车”,代三仁私人钱庄经营888天,办理信用业务1300多笔,组织存款32万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农村钱庄是近代后期农村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是全国钱庄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最初源于银钱兑换,但普遍产生和兴起则是农村商品经济和区域及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农村钱庄兴起的时间比城市钱庄稍晚,整体存续时间亦较短。鸦片战争前,农村钱庄依稀出现,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农村钱庄业全面形成,迅速壮大,1921—1931年间达于高峰。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银行势力不断向农村扩张,币制改革全面推行并最终完成,农村钱庄失却生存空间,急剧衰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近代农村钱庄有官(军)办、官(军)商合办、商办等形式,资本相对薄弱,经营规模较为狭小,经营管理亦不如城市钱庄规范、专业,大部分兼营或主营商贸业务,且投机、欺诈盛行。同时相当部分地区和钱庄带有浓厚的封建高利贷色彩。这是农村钱庄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农村钱庄在近代农村金融业从民间传统合会、典当高利贷向新式银行、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在调剂、融通农村资金,促进乡村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流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关锡庚  
近两年,农村私人借贷又有所抬头。有人说它是自由借贷,有人说它是高利贷。我的看法,这都不确切。高利贷同自由借贷毕竟是两码事,前者纯粹是一种资本主义剥削,后者则是群众当中互助互济形式,以一种性质不同的东西概括另一种东西是很不适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文章利用中国农户的微观数据,分析了私人转移支付的决定因素及福利影响。处理效应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和回归分解的结果显示,私人转移支付具有利他动机,弱势农户更易获得私人转移支付;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的支出、贫困没有影响,而对储蓄有显著正向影响;私人转移支付在缩小接受者和非接受者的福利不平等方面作用微弱。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旭光  
按照是否严格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传统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可以细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存在为非政府部门供给提供了可能。实践证明,私人供给以及志愿事业组织供给都是行之有效的供给方式。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私人供给方式的论证,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非政府供给机制,作为政府供给的有效补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成校   胡浩   万悦  
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微观数据,构建“私人转移支付、农地转出与留守家庭成员消费”理论框架分析私人转移支付对农村留守家庭成员消费的影响,并从农地转出视角揭示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私人转移支付会显著降低农村留守家庭成员消费支出,尤其是生存型与享受型消费支出,并扩大消费不平等,且这种负向效应在中低消费水平的农村留守家庭成员中更为显著。路径分析表明:私人转移支付促使农村留守家庭转出农地,降低了留守家庭成员的经济地位感知与收益时间偏好,扩大家庭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减少与消费不平等程度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成校   胡浩   万悦  
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微观数据,构建“私人转移支付、农地转出与留守家庭成员消费”理论框架分析私人转移支付对农村留守家庭成员消费的影响,并从农地转出视角揭示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私人转移支付会显著降低农村留守家庭成员消费支出,尤其是生存型与享受型消费支出,并扩大消费不平等,且这种负向效应在中低消费水平的农村留守家庭成员中更为显著。路径分析表明:私人转移支付促使农村留守家庭转出农地,降低了留守家庭成员的经济地位感知与收益时间偏好,扩大家庭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减少与消费不平等程度提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筠  
文章基于已有的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文献研究,分析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低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我国城市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近4个百分点。由此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农民在既定的城乡二元制度分割、农业和农村经济衰败以及农业技术落后等约束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安平  
人具有空间属性,这种空间属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人的物质空间性是指,从肉眼看,人是一个立体物,得占据一定的物理空间,因此,空间是人的物理存在方式。人的精神空间性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私密性,因外界难以侵入而形成封闭的空间,是故"我思故我在"。社会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本文用固定效应估计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后,探讨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它使贫困发生率下降0.36%~5%;两种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非贫困家庭,但两种转移支付在贫困者和非贫困者收入中占比有较大不同,私人转移支付增加了不平等,而公共转移支付影响不平等的作用微弱。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明明  
私人借贷在全国解放前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中南区5省农村的调查材料来看,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弱小、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现代金融体系等原因,农村私人借贷虽受到抑制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私人借贷形式较为简化,利率较低,功能上也以互助互济为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常明明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高潮,中国政府对农村私人借贷政策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即从废除封建性高利贷,到提倡借贷自由、利率由借贷双方自定;再到制订利率标准、在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最后是批判借贷自由,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铲除产生利贷剥削的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