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33)
- 2023(9563)
- 2022(8220)
- 2021(7917)
- 2020(6948)
- 2019(16242)
- 2018(16147)
- 2017(31297)
- 2016(16913)
- 2015(19087)
- 2014(19283)
- 2013(19088)
- 2012(17549)
- 2011(15777)
- 2010(15456)
- 2009(14319)
- 2008(14091)
- 2007(12505)
- 2006(10387)
- 2005(9072)
- 学科
- 济(71905)
- 经济(71837)
- 管理(47789)
- 业(46367)
- 企(38423)
- 企业(38423)
- 方法(38289)
- 数学(34132)
- 数学方法(33674)
- 财(18864)
- 农(18000)
- 学(17885)
- 中国(16450)
- 业经(13624)
- 贸(12848)
- 贸易(12845)
- 务(12475)
- 易(12467)
- 财务(12433)
- 财务管理(12404)
- 地方(12166)
- 农业(11842)
- 理论(11819)
- 企业财务(11762)
- 制(11538)
- 和(10891)
- 技术(10079)
- 环境(9779)
- 银(9492)
- 银行(9462)
- 机构
- 大学(244917)
- 学院(242258)
- 济(99362)
- 经济(97393)
- 管理(96007)
- 理学(83571)
- 理学院(82672)
- 管理学(81140)
- 管理学院(80672)
- 研究(76076)
- 中国(55990)
- 京(49939)
- 科学(47599)
- 财(44521)
- 农(40207)
- 所(37762)
- 业大(37111)
- 中心(36604)
- 财经(36501)
- 江(35509)
- 研究所(34618)
- 经(33117)
- 农业(31990)
- 范(31958)
- 师范(31616)
- 经济学(31345)
- 北京(30598)
- 经济学院(28356)
- 州(27875)
- 财经大学(27245)
- 基金
- 项目(165813)
- 科学(130592)
- 基金(121166)
- 研究(119279)
- 家(105521)
- 国家(104673)
- 科学基金(90177)
- 社会(75512)
- 社会科(71602)
- 社会科学(71582)
- 省(64930)
- 基金项目(64296)
- 自然(59412)
- 自然科(58051)
- 自然科学(58032)
- 自然科学基金(56985)
- 教育(56742)
- 划(55004)
- 资助(49930)
- 编号(48528)
- 成果(38917)
- 部(37529)
- 重点(37486)
- 发(34939)
- 创(34601)
- 科研(32779)
- 课题(32610)
- 教育部(32372)
- 创新(32358)
- 大学(31693)
- 期刊
- 济(100880)
- 经济(100880)
- 研究(65125)
- 中国(40231)
- 学报(39180)
- 财(36536)
- 科学(34814)
- 农(34764)
- 管理(32751)
- 大学(29541)
- 学学(27667)
- 教育(24812)
- 农业(23485)
- 技术(22479)
- 财经(18343)
- 融(17838)
- 金融(17838)
- 业经(16436)
- 经济研究(16180)
- 经(15684)
- 问题(13889)
- 业(12804)
- 图书(12653)
- 统计(12610)
- 技术经济(12569)
- 版(12139)
- 理论(11739)
- 策(11169)
- 商业(11011)
- 财会(10940)
共检索到338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聪 于伟
哲学概念是建构高中哲学教科书的关键。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哲学教科书中"实践"概念的位置变化、话语分析与解读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高中哲学教科书的概念表达呈现关注高中生的可接受性、哲学概念的类生活性、注重哲学概念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资源采用的开放性等基本趋向。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教育起点 教育追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言 意向性 真理 隐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妍璐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源、内涵与任务将澄清儿童哲学的工具主义疑难。忽视儿童生存事实的哲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应引起注意,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捍卫儿童生存交往的权利,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照,最终将促进社会健全理性的构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盼倩
对于劳动的价值问题讨论由来已久。洛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确认劳动的价值,目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劳动的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问题等。其中,马克思还肯定劳动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同时,正因为劳动观念的历史变革,也就是劳动从作为生存手段到行动方式的转变,从奴役劳动到生命劳动的转变以及从劳动生产力到劳动创造力的转变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而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劳动成为两者结合的重要特征。身心统一发展的教育目的、以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方式、以劳动过程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评价是在劳动与教育可能性的结合后对教育系统的充实。
关键词:
教育 劳动 教劳结合 教育哲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
关键词: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阐释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景璟 陈翀 齐亚双
阐述不同哲学流派的概念理论及其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体现。认为概念理论全面深入地影响了情报学研究的5大领域:主题分析、知识组织、信息检索、文献计量学和信息素养。论述概念理论对情报学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包括明确情报学研究对象、确定情报学核心领域、规范情报学研究范式和提升情报学理论高度。
关键词:
概念理论 情报学 理论创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晓阳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
关键词:
希望哲学 未来意识 道德教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 靖继鹏
本文在阐明哲学阐释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信息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公共危机信息传递中基于理解的"视域融合"及其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公共危机 信息传递 阐释学 危机管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庆
概念分析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分析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教育概念分析在使用中缺少正当性的证明。分析哲学是教育概念分析的方法论基础,语言分析纠正了思辨心理学的主观化倾向,语境原则为概念分析提供了可行性。教育概念分析不是去寻找适合所有情境的普遍性定义,而是通过差异性和相似性比较相关概念背后的教育关系,由此区别于名词解释或操作性定义的界定。教育概念分析的价值标准依社会情境而定,并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来关涉教育活动,而非直接给出教育活动的结论或建议。只有从单纯的逻辑学研究拓展到语用学研究,教育概念分析才能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杨桂青
巴赫金批判19-20世纪表现强势的唯理性主义哲学,把道德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把统一而唯一的存在即事件作为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把实际行为作为道德哲学的目标,主张个体通过负责任的行为参与生活,从具体的事件中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应分",重视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积极交往与对话,在多样化的、多体裁的、活的话语交流中丰富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彰显道德个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小爽 王科
正确认识旅游人地关系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哲学与艺术的角度,用"诗意地栖居"阐释旅游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旅游人地关系中人的角色、地的地位和人地生态伦理关系。针对哲学中的三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样",从旅游本质的角度阐释了旅游是一种诗意地栖居;从旅游动机和寻求更好生活方式的角度阐释了人为什么旅游;从树立人地和谐理念、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城市、打造乡土景观机理之美等多角度阐释了旅游发展中如何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诗意地栖居 生态伦理 旅游哲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